提振消费,成为今年诸多省市的必备动作。
从较早期的争相发放消费券,到各地举办购物节,再到部分城市对居民购买汽车给予奖励,种种刺激之下,从全国的表现来看,消费自3月以来已经持续回暖。
重点城市的消费回暖程度如何?呈现出何种趋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排在前十的城市,对比今年1-5月它们的消费回暖表现。这10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和苏州,包含4大一线城市和6座新一线城市。
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今年1-5月,十城的社零总额排名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了上海和北京的排名坚挺之外,后面的名次全部洗牌。
尽管尚未到年底,消费也只是代表经济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对于个体和家庭而言,与消费息息相关的是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与预期,因此消费回暖情况可以一定程度映照出城市的整体经济形势。
社零总额5000亿!上海稳居第一,北京第二
从今年1-5月的消费数据来看,2019年的消费冠军之城上海仍然显得“一枝独秀”,是唯一一个社零总额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并且前5个月的累计降幅对比前4个月收窄了3.6个百分点。
作为消费龙头之城,上海今年在提振消费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大手笔推出为期约两个月的“五五购物节”活动。7月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购物节相关情况,购物节期间各平台和商家累计发放消费券286亿元。
汽车让利活动尤其引人关注,购物节期间,上汽集团推出近400辆5.5折新能源汽车,普陀区汽车品牌大联展推出低至5.5折的大力度折扣。上海重点监测样本企业数据显示,5月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8.9%。
单看5月的整体消费表现,上海社零总额为1290.72亿元,同比增长0.6%,单月增速转正。
北京仍然保持了第二的位置,但它是四大一线城市中消费跌幅最大的,1-5月社零总额同比下跌18.2%。6月,北京本地疫情一度出现反复,这或许还将一定程度影响其上半年的消费表现。
上海
广州社零总额被重庆反超,深圳仅排第六
广州1-5月社零总额为3422.97亿元,这一数据被重庆反超。今年一季度,广州社零总额为1995.99亿元,已经低于重庆同期的2384.45亿元。两个月后,广州与重庆之间的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至846亿元,千年商都广州暂时失落消费第三城地位,排在第四。
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2019年仅为中国消费第七城,与其GDP第三城的地位不太匹配。今年1-5月,深圳的社零总额为2889.51亿元,排在第六名,反超了武汉,与成都十分接近,然而这一数字与上海、北京、重庆仍有较大的差距。
事实上,从2019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别为69442元、67756元和62522元,广州按照城市和农村常住居民分开披露,分别为65052元和28868元。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可以排在第四名的位置,并且与上海、北京相差不远。
广州
很多人将深圳消费相对偏低的原因归结于深圳邻近香港,导致消费外流,但最近几个月受疫情影响,深港两地几乎中断了互通,深圳的消费表现相比其他一些城市并未出现更显著的反弹。
2019年,深圳本地户籍人口仅495万人,大幅低于北上广,并且深圳人口整体偏年轻化,2017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很多人仍处在财富积累阶段。此外,高房价加上住房自有率低,也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大量人口的持续流入,加上科技创新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深圳的消费人群庞大,有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而要释放出这些消费潜力,需要稳定人们的信心,解决后顾之忧。值得肯定的是,为了解决对消费造成“挤出效应”的高房价问题,深圳今年大幅增加了居住用地供应,近年来持续加大人才房和保障房的建设力度。
苏州、南京超越杭州
6座进入2019年消费十强的新一线城市中,有4座是省会城市,包括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此外还有直辖市重庆和地级市苏州。今年1-5月,这6座城市的消费排名与2019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9年排在第六的武汉,由于深受疫情影响,不出意外地成为消费跌幅最大的城市,1-5月社零总额仅有1865亿元,被深圳、苏州、南京和杭州抛在了后面排在最末,同比下跌37.9%,但这一数字比前4个月收窄了4个百分点。
杭州在2019年消费表现一举超过南京和苏州,跻身消费第八城。但今年前5个月,杭州的社零总额比苏州少了616亿元,比南京少了395亿元,居第九名。
重庆和成都2019年社零总额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五,重庆的社零总额比成都多出1192亿元。今年前5个月,重庆提升到第三名,和仍居第五的成都差距又拉大至1278亿元。
重庆
综合来看,2019年基本上强省会城市表现出了更好的增长势头,成都的社零总额增长9.9%,武汉增长8.9%,杭州增长8.8%,南京仅有5.2%。
在疫情影响下,强省会城市却更“受挫”。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般而言,强省会城市集聚了更好的交通、医疗等资源,对周边城市的消费吸引力强,尤其是诸如购买汽车之类的大宗消费,消费者倾向于去能够提供更丰富选择的大城市。在疫情影响下,人员流动受阻,消费者难免减少跨市消费。而此前被虹吸的城市,反倒将消费“截留”在了本地。
杭州市政府今年发放了总额高达16.8亿元的消费券,媒体曾报道消费券带来的可观乘数效应,但这仍然没有挡住杭州的社零总额在前5个月掉回到苏州和南京之后。
杭州统计局重点分析了汽车类商品的零售表现,总体来看,全市社零占比第一的汽车类商品零售有所回温,其中5月单月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83.4亿元,增长0.3%,但这一增幅与上海相差甚远。而且1-5月累计来看,杭州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仍然下降了15.3%,远大于同期全市社零总额的跌幅。
一方面,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新一线城市或许有望迎来更大的消费反弹空间。另一方面,疫情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城市在培育和挖掘本地消费潜力上,还有更大的可作为空间,促消费政策设计也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