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丽工业没有放过儿童世界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与“美”相关的行业都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热捧,“颜值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又一大新风口。
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近年来这阵“颜值经济”的风潮,已经刮到了孩子身上,“美丽”作为一种经济,已然入侵到了儿童的世界。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5000万儿童在使用化妆品——对比一下每年出生一千万人,就觉得,呃,这韭菜割得是不是有点早,有点狠?
说起儿童化妆,大部分人可能联想到的,还只是小朋友偷用大人的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胡乱涂抹的喜剧场景,又或者是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和联欢会表演中,打腮红,涂口红,眉心还点上一个“美人痣”的童年专属妆容。
事实上,儿童化妆品,早就不止演出那点市场了。
根据考拉海购发布的数据,2020年儿童彩妆消费同比去年增长了300%,预计从2019年到2024年,全球儿童化妆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66%,到2024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随着短视频、网络直播的盛行,各大博主都在灌输“变美”“精致”“时尚”的思想,有的商家马上嗅到了儿童彩妆的巨大利益,营销起“美丽应从小开始”的观念,相应的儿童彩妆产品层出不穷。
而年轻一代的家长们,消费思想开放,认为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很正常,能够接受孩子模仿化妆;有的家长遵循“爱美为天性”的想法,也愿意为孩子变美买单。
所以儿童彩妆的盛行,实际上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商家逐利营销共同作用的产物。
现在,在某宝输入“儿童化妆品”的关键词,马上就能出现各式各样的商品。口红、眼影、腮红、粉底、眉笔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成年人能用到的化妆用品,在搜索结果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儿童版”。
很多商品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会配备精美的礼盒,印上流行的卡通形象,还有不同的香味可选,价格水平也是相差悬殊,贵的可以大几千,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一整套。
其中销量最高的一款儿童化妆品,花29元就能买到,月销售额达到了4000+。从家长们在店铺的评论互动里可以看出,有不少年龄仅三四岁的孩子都在使用。
相信大部分读者看到这里,都或多或少存疑: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化妆品,真的安全吗?
商家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些儿童化妆品的标题总是带着俩字——“无毒”,甚至在商品详情页,还专门贴上了“权威检测证书”,宣称这些彩妆产品安全级别很高,对小孩无害无刺激,可以放心使用。
在一些父母看来,儿童化妆品只是玩具,和平常玩的积木、布偶、洋娃娃没有区别,只要东西无毒,孩子玩了以后洗掉了就行,问题不大。
问题真的不大吗?别忘了,去年1月,某消字号宝宝霜,就因添加激素成分,导致婴儿变成“大头娃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不少儿童皮肤科的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自己没有接诊过“大头娃娃”,但每年总会接诊几例小患者,因为误用了成分不明的护肤霜,造成激素性皮炎。大部分家长都是听人说特别好用,并未了解具体成分,就跟风购买。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三鹿事件吗?当年的“结石婴儿”已经长大,然而,三聚氰胺种下的毒,却依然在延续伤害,他们发育的很慢,抵抗力差,长期吃药,定期肾透析……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孩子以及家庭的幸福,就这么被毁了。
数不清的悲剧,都在说同一个道理: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跟孩子有关的用品,真的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02
是玩具,还是化妆品?
回到之前的问题:网上卖得火热的儿童化妆品,到底靠谱不?
这得说到产品类别的区分。实际上,网上这些儿童化妆品大多数都是由玩具厂商生产的玩具产品,并不是真的化妆品。
这是不是和很多家长的认知一致?这些网上买来的儿童化妆品,本来就是给孩子买的玩具,拿来玩玩的,也没把它当真的化妆品。
而儿童化妆品,最大的坑就在这里。
在我国,化妆品和玩具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别的产品,有着不同的产品用途、管理标准和监管法律。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如果一个产品符合化妆品的定义,那么即使和玩具或其他产品一并销售,也应该属于化妆品,需要接受化妆品的法律监管。
换句话说,如果家长买的只是玩具产品,那就意味着,这个产品最多只能给玩偶化妆,是不能使用在人体表面的,更不可以给孩子涂上脸。
然而,在某宝热销商品的评论区里,不少家长都晒出了孩子将化妆品涂上脸的视频和图片,称孩子很喜欢,玩得很开心,这无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那这些店铺在产品详情页挂出来的检测证书呢?盖了章的证书还敢有假吗?
其实,这些证书确实是证书,检测报告也确实是检测报告,但问题是,这些证书跟“儿童化妆品”的安全标准,可以说是毫无关系,纯属是商家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障眼法。
一款儿童彩妆,商品介绍里写着“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6675.1-2014、GB6675.2-2014、GB6675.3-2014”,看上去好像正规靠谱,实际上,这些都只是玩具安全的标准。
目前市面上的儿童化妆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妆字号,另一类是玩具类。
妆字号的化妆品上市需要备案,企业必须拥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需要完成常规九项检测以及安全评估检测,儿童化妆品还需要另外进行毒理检测,检测费用基本在5000元以上。
而作为玩具的话,则不需要备案,只要取得3C认证就可以销售。而且,3C认证的办理流程简单,只需提供生产厂商和产品基本信息就可以,费用也基本在1000元以下。
所以,3C标志,仅仅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根本不是产品质量的标志。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儿童化妆品,出示的所谓权威证书,也就是这种3C认证。
而按照3C认证标准生产出来的化妆玩具,可能会含有风险较高的着色剂,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如果涂上脸,会刺激孩子的皮肤,致过敏、皮炎;如果过量的铅被吸收,则会损害孩子身体多个系统,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虽然儿童护肤领域有一些知名品牌,但这些品牌商家极少涉及儿童彩妆领域,所以市场上售卖的儿童彩妆套盒多为小工厂生产。
不少小工厂为了躲避监管,偷换概念,将产品作为玩具来申报,不用繁琐复杂的检测评估,就能以儿童玩具的身份流入市场。
某儿童化妆品生产商负责人就曾透露,这些儿童化妆玩具,如果直接从成熟的厂家批货,通过电商渠道售卖,最少能赚一半的利润;如果线下渠道销售,公司不会制定统一价格,卖家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售卖,利润可以更多。
无利而不往,正是因为这种利润差,驱使着无良商家野蛮生长。
实际上,即使是获得了妆字号认证的儿童彩妆,也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彩妆含有大量人工合成的色素和粉剂类成分,合格的儿童彩妆产品仍然会对儿童皮肤造成负担。
儿童皮肤细嫩,厚度仅为成人的1/10,毛孔非常纤细,化妆品颗粒往往较粗,容易堵塞儿童毛孔,影响汗液排出,致使孩子皮肤愈加粗糙。
此外,化妆品中含有的一些小分子物质,甚至小分子蛋白质,如果进入儿童皮肤,也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成熟,对外来物质的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受到损害。
所以,尽管确保购买的儿童彩妆是正规的,也要尽量减少孩子的使用频次,做到“非必要不化妆”。
03
混淆概念这件事,算是被商家玩明白了
在儿童化妆品市场上,很多商家为了绕过化妆品的严格备案审批和监管,通过混淆“玩具”和“化妆品”的概念,用玩具3C认证来降低家长的警惕,成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事实上,儿童化妆品并非只以“玩具”这一种方式向市场渗透。
比如,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很多儿童化妆品都标榜着“天然配方”、“安全无毒”、“不含防腐剂”、“温和不刺激”、“不含激素”等字眼,甚至不少商家表示,所售的产品是专为儿童设计的,吃进去都没有问题。
尤其是儿童唇膏和口红,有的商家把“食品级”“可食用”等吸引眼球的字眼,直接标注在外包装上或写进产品介绍里。
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描述,心想吃都可以,抹在脸上肯定安全,认为“食品级”就等于“安全可靠”,于是立马卸下戒备心,安心给孩子使用。
可一旦这么想,那就又被商家成功套路了。
化妆品和食品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化妆品的安全性,跟化妆品是否“可食用”,根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反,对于未收录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的“食品”原料,若想作为原料添加至化妆品里,还需要进行专门的皮肤毒理学评估,只有经全面评估认为安全的,通过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或者备案后,才能够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而且,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一些在食品中广泛运用的物质,已经明确被收录为化妆品禁用原料,严格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如魔芋、维生素k-1等。
即便厂家真的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来生产化妆品,也并不代表化妆品就是安全的。
因为,评价一个化妆品是否安全,不仅需要评估原料安全性,要需要考虑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去年10月,国家药监局就为了避免消费者被“食品级”概念忽悠,专门发文明确提示消费者:“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
其实,在儿童用品市场里,像这样通过各类“擦边球”来混淆视听的情况,数不胜数。
比如,在去年的“大头娃娃”事件里,“消字号”的产品认证也并不等于安全无害,而只是经地方卫生部门审核批准的卫生批号,代表卫生消毒用品,仅有消毒、杀菌功能,并不是化妆品,更加不是药品。
此外,消字号的产品可以不必标注所有成分,添加量较少的可以不标注。也就是说,即使激素添加量很大,但占整个产品的比重很小,它就是微量的,不标注成分依然是合规产品。
很多家长被商品外包装的宣传吸引,看到产品有各种功效、还印着看似正规的标识,就放心购买来给孩子使用,结果带来了安全隐患。
由于儿童用品通常有着更高的安全标准,长久以来,在我国消费者心中,“儿童适用”已经成为“安全优质”的代名词。
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认知,即使不说专门针对儿童,也会通过凸显“适用于全人群”“全家适用”等词语,或者利用与孩子有关的图案、符号、谐音和字母等,来向消费者暗示产品的安全性,实际提供的却是低劣商品,导致儿童用品市场负面新闻不断。
04
儿童“美丽经济”的监管与反思
好在,针对儿童化妆品的各类市场乱象问题,国家已经在采取相关行动。
去年9月,国家药监局出台《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提出了比成人用化妆品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今年1月1日,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我国儿童化妆品也正式迎来独立监管时代。
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小金盾”——我国的儿童化妆品标志,整体采用金色、盾牌造型,盾牌中心是儿童张开双手的形象。
“小金盾”的实施意味着,以后在我国销售的儿童化妆品包装展示面上,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标志。
这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区分,还有望在源头上打击此前“概念混淆”的商家营销噱头,杜绝鱼目混珠、似是而非的产品,保证市场秩序。
不过,“小金盾”标识要求的实施时间分两种情况:在2022年5月1日后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新产品,必须从一开始就完成标注,而在这之前已经完成申请或备案的旧产品,须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所有产品的“小金盾”标识。
换句话说,目前市场上的儿童化妆品,还有不到16个月的“过渡期”,明年5月1日之后,我国所有的儿童化妆品均会标注“小金盾”。
届时,在选购儿童化妆品时,家长就可以通过“小金盾”标志来进行产品选择,儿童化妆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
此外,对于儿童化妆品火热兴起的现象,也值得更多的潜思: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加入了“美妆大军”?除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简单概括,孩子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化妆品吗?
从某种程度来说,儿童化妆品市场的增长,反映出的是在当前颜值经济的裹挟下,“容貌焦虑”的低龄化。
在这个 “看脸的时代”,很多成年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容貌焦虑”的影响,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呢?
在去年微博热搜的一条新闻里,一位9岁的小女孩被诊断为抑郁症,而引起抑郁症的原因是老师长得太漂亮,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这是当前“容貌焦虑”低龄化下最直观的事例。
追求好看的外貌和身材没错,但这不应该成为所有人对自己,乃至对他人单一的评判标准。然而,现在的网络风气,依然在放大“颜值”的作用。
各种短视频、各类文章、各大博主都在不断的给人们灌输“颜值即正义”的观念。不仅如此,美的标准也被千篇一律的定义好——“白瘦幼”、“A4腰”、“精灵耳”、“高级脸”……
受众被不断洗脑:只有外表“漂亮”,才能被接受和认可;如果我不够“漂亮”,就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必须改变自己的外表。
于是,消费主义一次又一次乘风而起,整容、医美和各类减肥产品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除了为孩子守住化妆品的安全底线,我们更需要思考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认知自己的外表,又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来源:非凡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