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5-05 16:57:36
听新闻

  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曾把济南当做第二故乡的老舍写起济南来是最不吝笔墨的。他讴歌过《济南的冬天》,赞美过《济南的秋天》,描绘过《大明湖之春》,而对于济南的夏天,只散见在一些短文中,着墨不多。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三面环山,一面悬河的济南是个“盆地”,夏天热起来不讲道理,也绝不亚于南方。难怪老舍在《夏之一周间》中幽默地写道:“在济南的初伏以前打算不出汗,除非你离开济南。早晨,晌午,晚间,夜里,毛孔永远川流不息”。对于炽热的夏天,老舍无比从容,他描绘说:济南“屋子里比烤面包的炉子热多少?无从知道,因为没有寒暑表。屋内的蚊子还没都被烤死呢,我放心了。”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早先,老济南城多是四合院或是连排平房,居民住得拥挤,通风不畅,人们常常喜欢风餐和露宿。吃饭时,将家里的小饭桌、马扎和杌子搬到院子里或马路边,摆上简单的饭菜和碗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也融融。有黄瓜丝、胡萝卜咸菜丝、香椿芽咸菜丁和蒜泥为配料的麻汁凉面常常是夏日餐桌上的主角。到了夜里,从屋里搬出床板、躺椅或者干脆用凉席铺地,人们披星戴月,享受夏夜的清风,也算爽快。只是与武汉、南京等南方城市男女老幼都喜欢在露天睡觉不同,济南的大姑娘和小媳妇再热也羞于到大街上入睡,毕竟这里是孔孟之乡。

  而漫长的夏天,特别是暑假,则成了孩子们逍遥的天堂。那时大人们参加这运动,那学习,常常加班,孩子们大多没人管,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孩子们大多自己找乐,或与小伙伴们一同游戏。弹琉璃球、打弹弓、打尜、抽老牛、骑毛驴(人骑人)、顶拐。至于粘蜻蜓和知了(济南人称梢雀)则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粘蜻蜓一般是几个人联合作战,一个人一边跑一边摇晃着竹扫帚苗,上边用线系着蜻蜓,目的是引诱其他蜻蜓上钩。而另一个人则用竹竿接上沾着胶的竹扫帚苗沾树梢上的或飞行中的蜻蜓。

  每到夜晚,孩子们还要逮蛐蛐、斗蛐蛐。而挖梢雀猴(即尚未蜕变的金蝉)需要一定的智慧。每至雨后,孩子们拿着手电棒子,对着墙根或树下的泥土,有气空的地方等待梢雀猴爬出来束手就擒,有经验者一晚上会收获颇丰。这些金蝉送到中药铺里能换点零花钱买些文具,或洗干净用油一炸也是下酒的好菜。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济南多泉,好几百处。泉池、河渠、湖泊和水库,给了火热的季节一丝慰藉,一派清凉。大人孩子们在堪称“天然泳池”的泉池里和护城河中“扎猛子”遂成济南第一运动和夏日最靓丽的风景。无论护城河、黑虎泉、王府池子、鸭子湾(珍池),还是大、小板桥、五龙潭,随处尽是“浪里白条”。而东流水月牙泉上的太湖石和珍珠泉畔的老槐树都是过去“扎猛子”的天然跳台。过去泉边的济南人很少不会游泳,都是在泉池中无师自通。那时初学者买不起救生圈,而是将长裤扎起两个裤脚和和腰间,吹进气去,形成“V”形,趴在上面便沉不下去。很多人正是从这些泉池中走向了游泳专业生涯。难怪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济南一直占据着山东游坛霸主地位。直到今天,黑虎泉畔整修后的泉水泳池以及王府池子、砚池、无影潭等名泉,每至盛夏都是泳者如潮,清凉的池水中像煮饺子。

  众泉汇集的大明湖是济南人最爱的消夏纳凉之地,好似北京人心目中的后海。宋代曾做过济南(时称齐州)父母官的曾巩,也喜欢到当时被称为西湖的大明湖边避暑。他的《西湖纳凉》诗曰:“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清代诗人任弘远的《明湖杂诗》,则写到采莲女在湖中边采莲、边纳凉的情景:“六月乘凉争采莲,湖中来往女郎船。临行笑折新荷叶,障却斜阳细雨天。”而现代作家王统照回忆当年与徐志摩在济南炎热的夏夜,一同夜游大明湖,他们“卧在船上仰看着疏星明月”,听着“间或从湖畔的楼上吹出一两声的笛韵,还有船板拖着厚密的芦叶索索地响。”

  文学家们的笔触无疑是浪漫的,而老百姓则很实际,就是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天经地义。解放前的大明湖尙不是公园,是湖民的居住地和聚宝盆。到了夏季,不仅湖里产的白莲藕、莲蓬、蒲菜、茭白、鲤鱼、湖虾能卖个好价钱,就连浮萍草、荷花梗、芦苇根都是中药材,药铺里都收。湖滩上的“旮旯油子”(即田螺),制作成酱油螺蛳,在湖畔和护城河边叫卖。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荷花浑身是宝,更是济南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早在唐代以前,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文人贤达,将湖中莲叶割下,折成酒杯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以感受“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的美妙滋味。这便是被历代文人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务实的济南人还将荷叶做成一些特色食品,突显有些江南意境的“历下风味”。如用鲜嫩碧绿的荷叶煲制的荷叶粥,便是济南夏令的著名饮品。而同样选用嫩荷叶做成的荷叶粉蒸肉,既有猪肉、米粉的浓香,又有荷叶的芬芳。诸如此类的还有荷叶鸡和荷叶鱼。过去济南还有一道夏令名菜“炸荷花”,即将新鲜、完整的荷花瓣洗净,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放到油锅里炸熟后撒上白糖,吃起来香田爽口。当年老舍在济南的友人家中赴宴,曾品尝过主人做的香油炸莲花,虽觉得有些煞风景,却也感到无比新颖,并写下了散文《吃莲花的》,称其为“济南的典故”。

  作为荷花副产品的莲蓬,也是夏季清火的果实。那些卖莲蓬的小贩,甚至跑到火车站吆喝着去卖:“坐火车,到济南,不尝莲蓬不解馋”。而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的一道风景。卖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用晾干的荷叶包裹,既不漏汤,又使食物平添了荷香。

  蒲菜也是大明湖夏季的特产。蒲菜在济南有多种吃法,奶汤蒲菜、锅塌蒲菜、蒲菜炒肉、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等,其中奶汤蒲菜为济南菜之代表。而诗人臧克家上个世纪20年代曾在济南求学,则对在济南品尝过的“蒲菜炒肉”印象深刻,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与其他城市一样,冰糕和汽水曾是济南夏季的必需品。汽水在济南的历史似乎比冰糕要早些。1939年,一位颇有商业经营头脑的天津人看到济南水好,且老城内当时还没有一家汽水厂,他们遂在芙蓉街偏北段路东搞起了前店后厂的济东汽水厂,成为旧城内唯一的汽水厂。每至盛夏,趵突泉、大明湖这些游玩之地都有“济东”牌汽水的销售点。

  与孩子们不同,上点岁数的济南人与老舍“永远不喝汽水,永远不吃冰激凌”一样,无论天气再热,身体出多少汗,一天到晚就喜欢喝开水沏的茉莉花茶。滚烫的茶水刚过嗓子眼,便会大汗淋漓,好不畅快。80年代以前,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公园内外和马路边上,夏天还能见到卖茶水的地摊,类似北京街头的大碗茶。一般用大瓷壶冲泡茉莉花茶,一分钱一大玻璃杯。也有的事先将茶水倒入杯中冷着,为防尘,用四方的玻璃片盖着杯口,客人点茶后端起来就饮,不为品茶,就为消暑解渴。今年夏天,趵突泉畔又出现了大碗茶的摊子,很受游客喜欢,据说一天能卖五六百碗。

  如果说吃羊肉串喝扎啤是今日济南盛夏的一道风景,熟悉济南的人都会赞同。在我的印象中,早先济南是没有羊肉串的。1986年,陈佩斯、朱时茂在“春晚”的小品《羊肉串》,使这种新疆风味红遍全国。不过,其他城市的羊肉串生意虽红极一时,但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以烤羊肉串领衔的露天烧烤却在济南扎下根,发扬光大,20多年历久不衰,成为济南美食新名片。羊肉、板筋、心管、红腰(羊肾)、白腰(羊睾丸)等各种肉串,配以济南传统的煮花生、毛豆、酱油螺蛳等时令小吃。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天人合一的就餐方式,特别迎合了济南人朴素、简单、务实的生活状态。尤其夏夜,男人们光着膀子,全然不在乎酷暑难耐、烟熏火燎,坐着马扎,向天而坐,左手扎啤,右手烤串,好不忙活!

  诚然,夏日的清凉永远在济南人的心底。老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济南人一向追求朴素、恬淡和简单的生活方式,容易满足,仿佛不知愁滋味,一切都是那样释然与洒脱,这也许是今天人们生活中弥足珍贵的。

斗蛐蛐、扎猛子、撸串儿……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笔下流淌在济南人心底的夏天记忆

作者近照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