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 > 正文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4-12 09:33:20
  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最强烈的感受是,字字看来都是情,字字看来都是谊。

  瓜饭楼是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书房的斋号。瓜饭楼早年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号人大宿舍红一楼,继而搬到红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宿舍楼,后来挪到通州张家湾。这三个地方的瓜饭楼我都去过。记得瓜饭楼从张自忠路往红庙搬时,我曾帮着搬运书籍。当时的印象是,冯先生的书真多。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姚奠中先生题签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王蘧常先生九十像

  王蘧常先生是冯其庸先生的老师,以章草书法名世,是现当代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日本同行称赞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我学习章草,就是从临习王蘧常的章草开始的。时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已近四十年。我虽无缘拜见王蘧常先生,却有缘在瓜饭楼多次聆听冯其庸先生谈其老师章草书法的特点,更有幸在瓜饭楼观赏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墨迹。王蘧常先生的绝笔杰作《十八帖》墨迹就是在瓜饭楼拜读的,是冯先生特地打电话来,让我去观赏的。观赏时冯先生细细叙说“十八帖”的由来和特点,叙说时声情并茂的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王蘧常先生写完《十八帖》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冯其庸与王蘧常共同欣赏《十八帖》

  王蘧常、冯其庸都是当代的文化名人。老师王蘧常长学生冯其庸二十四岁,师生二人1946年结缘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其后来往密切,一直到1989年王蘧常先生谢世。新中国成立后,师生二人一在上海,一在北京。王蘧常任教于复旦大学,冯其庸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因南北相隔,故鱼雁传书,书信往来是师生二人交流谈心的重要方式。重感情而又细心的冯其庸先生将老师从上海寄来的书信一一保存在瓜饭楼中。王蘧常先生谢世后,冯老多次谈到这批书信。晚年的冯其庸,更加怀念恩师,于九十高龄,抱病整理老师手泽,亲作疏解,编录了饱含师生感情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十八日帖》1989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逸梅帖》1989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足下帖》1989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新正帖》1989

  光阴匆匆,如今到了2021年。冯其庸先生已谢世四年,其师王蘧常先生谢世已三十二年。近日,冯其庸先生的夫人夏老师托朋友转来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此书收录王蘧常写给冯其庸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八十一件,写作的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逐页阅读王蘧常先生的墨宝和冯其庸先生的藏录文字,大有如见故人之感。感觉到真正有价值的墨迹,不仅不随时间消失,其价值会反而与日俱增,更加显示出其意义所在。此书无论从文献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极具价值和意义。一封封手札,既是师生情谊的见证,又是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记录,更是很难再现的书法艺术珍品。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得惠书帖》1965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得惠书帖》1965

  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最强烈的感受是,字字看来都是情,字字看来都是谊。师生之间几十年间的相互牵挂,相互思念,相互慰藉,相互关爱,相互赏识和相互促进,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多年来,学生冯其庸牵挂着多病的老师,时常写信问侯;得知老师晚年生活一时拮据,则设法帮助。自己学术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就及时向老师汇报。而老师王蘧常更是思念、牵挂、关心着这位早年的学生。王蘧常先生平时最喜读学生来信。如在其《得惠书帖》中所言:“得惠书,为之喜不欲寐。”在《接惠书两种帖》中言:“接惠书病榻展读,几忘疾之在体。”对学生的牵挂之心,如在《唐山地震帖》中所言:“顷闻唐山地震波及京都,亦甚剧,弟亦受惊否?至为驰念。”字里行间,言真意切。询问地震灾情,关心学生安全。当看到学生的新作新著,则大加赞赏。如在《大作帖》言:“大作寄来一过,好!好!”《手示帖〉言:“大著开我心窍。”赏识之语,发之内心。通过书信之交流,师生二人情谊越来越深,达到了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程度。正如冯其庸在怀念王蘧常的诗中所说:“平生知己是吾师”。《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正是师生二人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见证。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唐山地震帖》1976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唐山地震帖》1976

  从时间上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中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分别写于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师生二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灵轨迹的显示,因而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如王蘧常写于“文革”结束后的《独立乱流帖》就很值得研究。“文革”历经十年,人称“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摧残人性,扭曲人性,对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是严峻的考验。在这特殊时期,师生一度失去联系。一向看重气节风骨的王蘧常非常牵挂冯其庸,设法了解状况。当从另一学生周振甫信中了解到冯其庸在“文革”中能“独立乱流中”,心中特别高兴,马上写了这一《独立乱流帖》,对在特殊时期的冯其庸给予了充分肯定。《独立乱流帖》不仅对研究王蘧常和冯其庸有价值,而且是研究特定时期知识分子言行思想的重要史料。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独立乱流帖》1977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独立乱流帖》1977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的价值和意义更为显著。它既是研究王蘧常书法艺术生成及其特点的重要资料,又是研究日常书写和手札书法的重要依托。从王蘧常六十六岁所写的《得惠书帖》《接惠书两帖》,到七十九岁所写的《快甚帖》《手书悉帖》,再到九十岁所写的《十八帖》,越写越精,越写越苍老雄浑。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发展变化,可作为研究王蘧常书法分期的重要依据。《快甚帖》的内容还言及其创作状态:“散步忽腿软仆于路旁……回家两小时后尚作绝句一首,乃写五斗方。”七十九岁的病中老人,如此作书,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快甚帖》1978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快甚帖》1978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快甚帖》1978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心帖》1982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关心帖》1982

  作为二十世纪的杰出书家,王蘧常一生坚持日常书写,书法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毛笔写信、写日记、写文章、写书法作品,融书法的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也正是坚持日常书写,使其留下大量的文稿、诗稿、日记和手札。单就手札而言,王蘧常对这一书法表现形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继承了自王羲之《十七帖》以来的历代手札传统,吸取其精华,又在其学生冯其庸的建议下,加以发展变化,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十八帖》。从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的手札《十八帖》,不仅是他本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二十世纪的重要代表作,更是后来者学习的经典之作。由此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就会更加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李一,2021年4月8日于京华开元室)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七言联》1946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题签红楼印斋》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题签《论红楼梦》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砚铭

  附:

  《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后记 

  我成为王蘧常先生的弟子,是一九四六年春无锡国专复校之初,序言里已有叙述。但还有几件鲜为人知的事,我这里补述一下。

第一件事是抗战时期,汪精卫组织伪政府,投降日本人。为了张扬他的声势,到处请名人入他的伪政府任职,第一个邀请的就是上海的王蘧常先生,来函邀请的还是王蘧常先生的一位老师陈柱尊。王老对陈柱尊一向很尊敬。但此次却不然。出任伪职,就是附敌,所以王老严辞拒绝,但对方还不甘心,不断来邀,最后王老作《节妇吟》一诗严拒,诗的最后六句是:“悠悠生与死,区区寒与饥。富贵有时尽,此情无尽时。江山有时改,此心不可移。”对方看了王老的这首诗,知王老志不可移,王老也终于克此一劫,突出地表明了他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第二件事,是一九四八年春开学初,我因无锡国民党城防指挥部要抓捕我,我事先得到无锡国专地下党的通知,嘱我速离无锡,越快越好。这时正在寒假期间,我蛰居乡村,离开学已很近,觉得一时走投无路,忽然想到王蘧常先生,我就写信与他商量,他立刻回信,嘱我速来上海,其余到后再说。这时正当春季开学之初,我立即就到了上海,拜见王蘧常先生,哪知他早已为我作了安排,理由是我因故转学上海,他与无锡国专的冯振心教务长是好友,而冯振心教务长也特别关注我。一九四七年因我带头闹学潮、闹罢课,学校要开除我,俞锺彦教授为此与力主开除我的王子畏教授掷杯大闹,冯振心教授就借此调和,不予开除,事后冯振心教授告诉我真相,我才知道。我这次到上海,因还在假期末,未能与冯教务长说明,而王蘧常先生已与冯教务长通气了,让冯教务长保留我无锡国专的学籍,作为转学处理。同时,王蘧常先生又为我安排好了宿舍,与我同去的张仁迪学兄和沈夑元学兄,王蘧常先生也同样作了安排。这样我才避开了国民党无锡城防指挥部的抓捕。

  在沪期间,我不仅直接听了唐文治校长讲《诗经》和他著名的唐调朗诵,而且每次讲课都必由陆修祜老陪讲。我还听了王蘧常先生讲《庄子》的《逍遥游》,王老还给我介绍了版本目录专家顾廷龙先生,词学大师龙榆生(沐勋)先生,和小说专家赵景琛先生。在校我还听了词学专家顾佛影先生的“词选”,葛绥成先生的“地理学”,童书业先生的《秦汉史》,我还有幸拜见了大词人,女画家陈小翠老师、陈定山先生、白蕉先生,虽然在沪只半年,但在学界,却使我大开眼界,而当时与我相识的许多名家,也无不对我刮目相看,尤其是陈小翠老师,对我的词大加称赞,使我更有信心。而顾佛影先生还在课堂上把我写的诗念给同学听,以示表彰。

  第三件事是一九四八年上半年,上海学生运动风起云拥,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抓了大批学生,为了营救同学,大家就想请上海学界元老、著名人士出来说话,当时首推唐文治校长,学生会就要求我直接去请唐校长出面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交涉,为此,我与其他两位同学直接到了唐校长府上,陈述了以上情况,请求唐校长出面呼吁政府释放学生。唐校长毫不犹豫,在呼吁书上第一个签名。王蘧常先生也立即签了名,很快上海学界一大批名流都签了名,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迫于舆论,只好把抓去的学生释放。

  第四件事是王蘧常先生的私事,他平生喜欢吃肉,他父亲对他说,肉食者鄙,汝知之乎?王蘧常先生却对他说了一大串古人喜欢食肉的典故,最后说苏东坡也喜欢吃肉,苏东坡能说“鄙”吗?他父亲闻之大笑。

  我还记得《十八帖》写好后,他嘱我去取,我到了上海,他留我吃饭,桌上就有一大盘红烧肘子,王老就吃了一半。

  以上这些事,都是外人鲜知的。今王老离我们已十多年了,我却时时想念他,这些往事,却自然到了我的笔下,我赶快将它记下来,以免以后失忆,也可增加对王老的了解和尊敬。(冯其庸,九十又一于瓜饭楼,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夜)

  艺术家简介

平生知己是吾师——著名书法家李一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叙王蘧常与冯其庸深厚的师生情谊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美术学博士、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历任《美术观察》副主编、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顾问等。

  主要展览有“李一书法展”(中国美术馆,2005年)、“艺舟双楫——李一书法展”(中国美术馆,2013年)、“一以贯之——李一书法展”(浙江美术馆,2015年)、“一元复始——李一书法展”(山东美术馆,2016年)等。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