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3-23 14:18:37
听新闻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在举国上下达到高潮,尤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的提出,民族资本拥有者鼎力提倡国货,纷纷投资建厂,北洋政府借势推波助澜。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鲁丰纱厂始建之处的大门(历史图片)

  1915年,在前山东实业司司长、后任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的潘复,泰武将军、后任国务总理的靳云鹏及前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山东巡按使蔡儒楷等人共同倡议下,在济南开始筹办鲁丰纱厂,潘复为筹备主任。企业属官办性质,一半资金的股票由政府官员认购,另一半由省内各县知事责令公款认购,同时劝导商民入股。在全省107县募股集资40万元的基础上,在平津一带扩大招股,很多当时北洋政府军政要员和知名实业家都成为该厂股东。据1915年《鲁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和1985年编辑的《济南第一棉纺织厂志》记述,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曹锟,曾任山东督军兼民财长、后任摄行大总统周子齐,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不仅有潘复、靳云鹏,还有梁士诒和熊秉三、曾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的张作霖、“辫帅”张勋、曾任山东督军兼省长的田中玉、曾任湖北督军的王占元,以及实业家庄乐峰和章瑞亭等,都是该厂创办时期的股东。这也开启了官办资本进军近现代工业之先河。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鲁丰纱厂早年间的女工们(历史图片)

  厂区位于济南北郊津浦铁路以东的林家桥村,有着不规则三角形的厂区周围被小清河、新引河、西泺河及其支流包围着,厂南门要经桥上通过,西门外有桥梁与厂外道路连接。厂子围墙高大,墙头上还拉有防盗铁丝网,东北和西北两个角上各设有一个岗楼。整座厂区像座孤岛,且戒备森严。1919年9月,鲁丰纱厂建成投产运营。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拥有工人2000人,属济南最大工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鲁丰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工商部注册,董事长为潘复,常务董事有天津实业家庄乐峰、黎元洪长子黎绍基等。由于该厂大股东多是军政界要员,不谙商道。潘复便聘请庄乐峰之子庄云九担任纱厂经理。谁知这位大少爷也不懂经营,管理混乱。靠最初集资款苦苦经营了二十年后,厂子最终难以为继,遂于1936年2月9日宣告破产。同年潘复病逝,靳云鹏接替处理后续事务。失业工人不断到山东省国民政府请愿,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避免事态闹大,便向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苗杏村建议其承租鲁丰纱厂。早在1927年,富有战略眼光的苗家看到现代纺织业发展契机,将目光从粮栈交易转向纺织业,开办了成通纱厂。此次苗杏村再次出手,购买了鲁丰纱厂全部资产,使其成为苗家独资企业,改名成大纱厂,苗杏村任董事长,苗兰亭任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济南,不久即对经济命脉实行严格控制,遂对成大纱厂实行军管。厂子艰难维持,苗杏村也积愤成疾,于四年后的1941年12月14日在济南病故。他的葬礼异常隆重,送葬队伍从纬二路一直排到十二马路,送花圈者甚至包括汪精卫和陈公博等有影响的人物。1942年3月至1945年8月,在日军淫威下,厂子实行“中日合办”,与日商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合作经营。抗战胜利后至1954年,该厂一直称“成大”,1955年7月改称国营济南第一棉纺织厂。

  由于母亲在国棉一厂工作,我家于60年代末迁居于此达十年。先是住在厂区西北边的四宿舍的最后一排平房,也是整个厂区的最北端,北距小清河仅一二百米。那时生活清贫,但邻里之间相处融洽。我家东邻孙叔叔家有个从老家文登来的爷爷,白胡子茬,平时在家砸砸石子,给家里赚点零花钱。西邻徐大爷家有四个男孩,生活困难,徐大娘从家属小工厂下班回到家里还要糊火柴盒,好像十个盒子才卖一分钱。隔一个门的张大娘热情、开朗,还极幽默,常给小孩讲些笑话。她家有两个大姐姐,长得都很漂亮。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职工食堂旧址,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厂房内景,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厂房内景,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老线杆,牛国栋摄

  后来我家在厂区又搬过两次,都是联排平房,周围也无一例外的全是一片片藕池。三宿舍的邻居有位罗叔,戴着副高度近视眼镜,在食堂做炊事员,但感觉与普通工人不同。那座食堂挺大,也是斜坡顶的厂房模样,一大长溜水泥台子用来放大大的菜盆和干粮笸箩。贾叔平时说普通话,嗓门挺大,给人盛菜时总带着吆喝声,开朗而豪放。邻居还有位冯叔,好像在厂部工作,文质彬彬,会写文章,穿着也板正。他爱人刘姨是厂里的广播员,在电线杆大喇叭里传出她的声音与她平时说话不同,感觉很好听。改革开放后,罗、冯两位叔叔都成为济南市纺织总公司的掌门人。四宿舍邻居张大娘的那位姓孙的大女婿,后来还成为国棉一厂的副厂长。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职工礼堂旧址,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溴化锂冷却塔,牛国栋摄

  那时济南缺少社会化服务,一些大中型企业都是“托拉斯”,大而全。既有理发店、洗澡堂、副食店、饭店、卫生所(后称医院)、托儿所(后称幼儿园)、礼堂,还有子弟学校,从小学到初中。理发店在厂西门桥头边,有三四个理发师,黎大爷理发手艺好,注重发型的大人愿意找他理。高个子的是耿师傅,人们私下叫他“耿大个子”,别看他理发手艺一般,只给不太讲究的孩子们理,但他有“接骨拿环”的绝活,孩子们不小心脱臼都要去找他。理发店旁的小院子里是被称为“合作社”的小卖部,几间平房,货架上的商品稀稀拉拉。生意最好是过年前夕,买浏阳鞭炮和“革命年画”都要早早去排队去挤,否则很可能买不到。厂卫生所最初在“小楼院”,院子里有高高的水塔,还有幢红瓦屋顶的小洋楼,楼前假山上立着日式凉亭,应为建厂初期“厂级干部”的寓所。

  厂子大,职工多,人才也济济。为活跃职工生活,上世纪50年代厂工会就成立了俱乐部,业余文艺队伍有220人,有京剧组、话剧组、秧歌队、歌咏队和民乐队。板胡表演者王立峻曾进京表演,受到过周恩来总理接见。四宿舍邻居何叔是厂宣传队的唢呐演奏员,吹得极好,人称“何喇叭”。“文革”时期,为排练表演“样板戏”,厂里还特意从市艺术团体招录好几名管弦乐器表演者,组建了中西结合的管弦乐队,排演的《红灯记》广受好评。乐队指挥齐传才,在济南工业系统文艺团体中名气很大。

  1978年3月,厂西门外的职工礼堂对外开放成为电影院,有1445个座位,影片放映档期由市电影公司统一安排,公开售票。在济南市民最爱看的《济南日报》报缝中的“电影预告”栏里,终于可以查到“国棉一厂礼堂”的字样,厂内职工为此很是自豪。也是从那时起,厂子里的职工家属结束了在操场上看露天电影的历史。

  1979年,我家搬离厂区后没几年,厂北部又建起新厂房,厂区外的藕池也大部分被填平,盖起一幢幢新的职工宿舍楼,厂子似乎又一次兴旺起来。1994年工厂改制为鲁成公司,后来还一度被齐鲁化纤集团兼并。1998年,又一次改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第一棉纺织厂,为响应国家号召限产压锭,停止部分生产,生产规模减少一半。2014年,这座在中国纺织道路上艰难前行99年的老企业正式宣布破产。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锯齿型屋顶的老厂房,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老仓库的山墙,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百年老厂的见证——老配电楼如今是济南市历史建筑,牛国栋摄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厂区托儿所旧址,如今是社区医院,牛国栋摄

  当我再次走进昔日熟悉的厂区时,物非人也非,一切变得陌生。老厂区如今是凤凰山路壹号商城,主营业务为场地租赁,租户中有五金、电气、玻璃、家具等加工制造,以及旧货市场交易。那些锯齿形的原布厂、细纱等车间厂房如今成为防盗门等金属构件的加工厂和仓库。昔日的礼堂成为桌椅板凳的门市和库房。那座有些异国情调的老建筑、我小时候入过“托”的幼儿园,现在改为社区医院。厂区南侧带有烟囱的红砖房的当年食堂,如今成为五金加工车间。厂区东侧那座两层高,青砖坡顶、中西合璧的老配电楼系厂区现存最老的建筑,建厂初期为实验室,成为这座百年老厂的历史见证。墙上已经挂上“济南历史建筑”的牌子加以保护。

  当下,天桥区正在谋划多方共建,联手打造“城市更新范本”,小清河复航也指日可待,在这种大势下,能否将这座百年老厂区“腾笼换鸟”,嬗变为小清河畔一个不可或缺的港区、一座798那样的艺术乐园呢?(牛国栋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作者简介

孤岛上远逝的轰鸣——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记录济南百年纱厂的艰辛历程

  牛国栋,旅游文化专家,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专业研究生合作导师,著有《济南乎》《济南青岛历史建筑游》《茶道》《济水之南》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