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2-07 11:14:46
  陈恩焘曾求学于船政学堂,后受李鸿章提拔参加北洋海军,从军期间浴血黄海海战。

  刘公岛是北洋海军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前,众多能人志士纷纷加入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的陈恩焘。陈恩焘曾求学于船政学堂,后受李鸿章提拔参加北洋海军,从军期间浴血黄海海战,那么曾是北洋海军的陈恩焘,为何最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又带着哪些先进思想走进山东大学呢?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陈恩焘

  陈恩焘,字幼庸,福州人,出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幼天资聪颖。

  光绪元年(1875年),年仅14岁的陈恩焘考入当时中国海军的最高学府和摇篮——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军舰驾驶、指挥。毕业后,因表现出色,被李鸿章一眼相中,调北洋水师任职,后成为“定远”舰驾驶大副。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派出海军第三批留学生,也是当时人数最多的一次,达34人。陈恩焘与刘冠雄、郑汝成、黄鸣球等一起赴英留学,这些人日后均闻名于海军史。这批留学生可谓人才济济。

  1886年11月,陈恩焘被派往英国东非舰队,随“依及利亚”号军舰前往印度洋及斯里兰卡一带实习,历练铁甲舰驾驶、测量、绘图等技术。他们乘英国军舰航行于大洋之上,并学习水道测量学。在英舰实习的陈恩焘,在船由地中海驶入印度洋时,“测出前图未载礁石两处”。在船由新加坡驶往澳大利亚途中,遇到狂风大雹十二次,他用大索缚身桅柱间,“随同船长占针揆度,测海驶风,从容料量,不爽毫厘,学习期满甄别时获得上等”。福州船政局的提调道员华周懋琦评价说,在英国学习测绘海图、巡船练船兼驾驶铁甲兵船的陈恩焘文武兼资,最为出色。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1905年,陈恩焘时任山东高等学堂校长时的毕业执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批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刚刚回国的陈恩焘受李鸿章亲自提名,被任命总管全军军械,授游击衔,直属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负责考核、稽查北洋海军的军械、弹药等事项。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借朝鲜问题,挑起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被历史推到最前台。9月17日,作为舰队司令部成员,陈恩焘随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乘坐“定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在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蒸汽铁甲舰队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中,陈恩焘作战英勇,受重伤,“仅免于难”,体现了一名中国海军军人的尊严和价值。

  尽管中国广大爱国将士浴血卫国,但囿于腐败的制度和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等因素,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随着《马关条约》一纸降书,洋务运动30年的建设结晶——北洋海军,也在刘公岛尽付敌手,全军覆没。作为战争失败的牺牲品,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下令撤销海军衙门,取消北洋海军编制,所有海军将领一并革职,听候查办。尽管此后陈恩焘又获起用,参与到重振海军的工作中,但“目击时艰,痛清室之昏庸”,遂萌生退意,离开海军界。

  甲午战争之后,心灰意冷的陈恩焘受政府力请,改往教育界工作,从1902年到1905年,担任刚刚创办不久的山东高等学堂(今山东大学)校长长达三年,在其任职期间,他在推进山东高等学堂近代化建设、创设山东首所师范学堂、派遣留学人员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对照其要求,山东大学堂急需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重新设置课程。履新山东大学堂总办不久的陈恩焘在山东巡抚周馥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04年,他在杆石桥西路北购地140多亩,修建了2700多平方的校舍,930多平方的操场,设有发电所,装有自来水,学校还设有浴室、理发室、天文台。同年冬季,山东大学堂迁入新校舍,正式更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学校从前期筹划、建设到迁入新校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校舍建设的先例。陈恩焘还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办学经费,省巡抚答应在藩库税契项下拨款白银8万两作为常年经费,为山东大学堂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新校和经费有了,陈恩焘开始着手实施办学系统的改革创新。由于当时小学堂,中学堂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下即使建立起来大学堂也没有生源。于是在山东大学堂内部设置三个等级:第一等,备斋,相当于县府的小学堂;第二等,正斋,相当于州府的中学堂;第三等,专斋,相当大学堂。山东高等学堂先从备斋和正斋入手,暂时不设立专斋。

  在陈恩焘校长主导下,1905年,学堂开始招收高等正科,这是严格意义上山东高等教育的肇始。按照新学制的规定,高等正科相当于大学的预科,学制三年。在教师聘用上,陈恩焘也是举贤不避亲,凡是中外优秀人才俱拢之。当时,学堂的教师主要来自三部分:教授经学、史学、国文的多是本省有名望的进士、举人;教授数、理、化等科的本国教师多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者;学校还聘用美、德、英、日等国的教师教授外国文。学校总教习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登州文会馆第二任监督赫士(W.M.Hays)。学堂学生都是各州县推选而来的廪、增、附、贡生,其中虽有年龄大而思想僵化者,但不乏中文基础相当好的学生。他们的路费、膳宿费均由学堂提供,每人每月还有四两银子以供花销。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山东大学堂学生毕业留影

  “欲兴办新式学堂,必先造就新式教师,必先创办师范教育。”1903年10月,陈恩焘顺应时代潮流,争取了山东巡抚拨库银1万两作为开办经费,并将附设于山东大学堂的师范馆分出成立,地址位于济南贡院,改名为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是今山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和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府之一,也是山东师范教育的开端。学堂第一期招收学生80名,学制三年,称长期班。1904年5月,该班分为长期与速成两班,速成班二年毕业。

  经甲午之战,一向被“天朝大国”所鄙视的日本显示了整体国力优势,思想解放的陈恩焘主张借鉴日本复兴之路教育兴国,引进日本的文化与教育制度。师范馆所设图画、地理、算术等课本已经基本与日本学校所用教材内容一致。同年秋,留过洋、见过世面的陈恩焘精心选派50名学生赴日本弘文书院学习,成为山东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并被派回山东发展会员,为辛亥革命在山东的发展蓄积了火种。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出身北洋海军,曾作战威海刘公岛的山东大学第三任校长——陈恩焘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