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都在刷这部电影,堪称年底压轴大戏。
导演,是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三人组:《老炮儿》管虎+《流浪地球》郭帆+《绣春刀》路阳。演员,也是强强联合:张译+吴京,以及李九霄、魏晨、邓超。
这阵容,为的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一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关于这个题材,我们拍出的好电影可不算少。早在1956年,就有一部《上甘岭》。
后来又出了1960年的《奇袭》、1964年的《英雄儿女》,都是老一辈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只是碍于当时的电影工业不成熟,战斗场面无法还原得那么真实壮烈。
如今,各方面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金刚川》呈现出了更硬的战争大片质感。B26、榴弹、延时炸弹、喀秋莎,各种不同的炮型轮番出场。不断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当然,视觉效果只是电影的加成。
只是这些,必然不足以让观众买账。
豆瓣还未开分,但淘票票年度上映首日最高开分9.5,猫眼迄今年度最高开分9.4
重要的,还是看它如何讲好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金刚川》一开场,就用黑白做旧的影像,带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耳畔徐徐传来的画外音,将这场战事的历史背景娓娓道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不顾中国警告,强行越过三八线。战火即将蔓延到鸭绿江,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尽管当时中国工业不发达、空军不成熟、弹药准备不足,但依然决定入朝参战。
既为了帮助朝鲜人民,也为了保卫我国国土。
金城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中美双方成败与否,在此一役。我方上万志愿军,准备奔赴前线金城,汇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谁知,却被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拦住了去路。
这条河,就是金刚川。
河流的最宽处达60米,必须要借助桥梁才能通过。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描述这无比艰辛的渡江过程。志愿军不断修桥,美军不断炸桥。看你炸的快还是我修的快。
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如同一次“西西弗斯的苦行”。
渡江作战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叙事手法十分巧妙。没有直接描绘千军万马、宏伟壮观的正面战场。而是聚焦了单枪匹马、瞬息万变的局部战场。
以小见大,并严格按照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叙事结构。将故事限定于一天,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又以三个不同的视角,全面展现这场战役。
第一个视角,步兵。
命令下达,5点前修好桥,6点到金城汇合。可步兵刚把桥修好,美军就投下榴弹,把桥体炸得破损不堪。等飞机离开,重新抢修桥体。
谁知美军早已在水里埋好了定时炸弹,一个突袭又把桥体炸得粉碎。对步兵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抵御敌机狂轰滥炸,只能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第二个视角:敌军。
一开始,他们看不起中国志愿军。连自行车都不会造,只懂用两支树枝做筷子,能打什么胜仗?但后来,他们急了。中方抢修桥梁的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刚炸完不久又给补完了。区区一条小木桥,为什么怎么炸也炸不坏?
第三个视角:炮兵。
对步兵来说,美军的侦察机是“丧门神”,我方的炮兵团是“保护神”。可惜的是,保护神的大炮和弹药严重不足。三架在维修,两架借给了其他队。自己仅有的两架,还不能一起出击“打交叉”。
必须一架在前方使用,掩护步兵修桥;一架在后方隐藏,必要时候再上。几十发炮弹,更是得一枚一枚省着用。这样粗陋不堪的装备,怎么打得过军备充足的美国军队?
三个导演,三个视角,三条线索,诠释出一个立体化的战场。而其中,每条线索中每个人物的价值,都在这样叙事中脱颖而出。让我们看到,一场拼死搏杀的战斗中,没有真正的主角。
或者说,每个战士都是主角。
二
精彩刺激的视效是皮囊,惊心动魄的叙事是骨肉。而流淌其中的血液,则是影片浓墨重彩书写的战友情义。其中,以两段最为醒目。
一段是,高福来(邓超饰)与刘浩(李九霄饰)。高福来,沉着稳重,放眼全局,是个有谋略的步兵连长。刘浩,天不怕地不怕,一心想上前线奋战杀敌的步兵班长。
但关于修桥,两人却产生了分歧。刘浩觉得,他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修桥的,为什么总是被分到修桥的活儿?
但在高福来看来,修桥就是打仗的一部分。两人一急眼,吵得难解难分。后来,在修桥的时候,高福来不幸中弹。刘浩在尸横遍野的破桥上,心急如焚地寻找他的踪迹。
当看到奄奄一息的连长时,悲愤至极。立马装弹上膛,朝上空的敌军飞机猛烈开枪。谁知高福来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让他去修桥。这一刻,刘浩不再拌嘴,只是默默凝视着对方。心里终于明白了修桥的意义。
另一段是,张飞(张译饰)和关磊(吴京饰)。张飞是一个谨小慎微,经验不足的高炮排长。
关磊是一个有胆有谋,技艺过人的高炮班长。因为喜欢抽烟叶子,关磊从连长被降级成班长,从张飞的上级变成了下属。
原本上头的指令是,张飞负责前方进攻的大炮,关磊负责后方隐藏的大炮。关磊不肯,非要负责前方那架大炮。张飞不让,两人便呛起来。
谁知,就在张飞犹豫不决、担心浪费子弹之际,关磊三下五除二就把敌人干下来了。于是,前方大炮的位置就就此“让”给了关磊。
或许,你会以为他们争大炮的位置是为了显摆,为了抢功。
其实不然。而是他们都想把活的位置留给对方,把死的位置留给自己。果然,关磊死在了前方的炮架下。后方的张飞听到炮声火速赶来,却已看不到战友的全尸。那种过命的友情,大概也只会出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刘浩、关磊、张飞三人的姓,分别是刘、关、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金刚川》电影里确实也引用了《三国演义》的一段:
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诗里写的是张飞救赵云,戏里演的是张飞为关磊复仇。
这份情义并非空谈。而是默契,是信任,是实打实的以命相托。完成战友的遗愿,打胜这场战斗,不让兄弟的性命白白浪费。这才是战争中“情义”二字最好的诠释。
三
正如导演管虎所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在板门店谈判,凭的不是武器装备,凭的是勇气和牺牲。这是整个中国集体的民族情感。一段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斗,让中国在立国之初,就能在世界上能站稳脚跟。而每一个牺牲其实都有价值。”
战场上,牺牲少不了。但牺牲了,不代表就要被遗忘。这也正是这部《金刚川》拍摄的初衷:铭记历史,不忘英烈,才能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
片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场牺牲,莫过于结尾的“人肉搭桥”。
为了让我军在规定时间顺利过桥,一部分将士在破损的桥下,用人肉支撑起桥体。有的脸上爆出青筋,有的腿脚都在发抖。不仅要承受巨大的重量,随时还可能被天上的丧门神扫中,壮烈牺牲。
有一个老兵独白说到:“那年我们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情就是过桥,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事实上,真的没有怕死的吗?但令人揪心的,是在将士们“牺牲之后”。
关磊死后,张飞望着他生前的烟罐子出了神。烟罐不小心掉地上了,他像追什么宝贝似的,赶紧把它捡过来。他埋葬关磊的遗体,为关磊竖起了墓碑。再然后,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便插在兄弟的墓前。
这个埋葬的历史原型,值得一说。时任志愿军26军烈士安葬组组长的张书义,曾经回忆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要同时安葬4位烈士。当时零下40度,地冻三尺,怎么可能挖出墓坑来?他挖了一个小时,便难以再挖下去。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朝鲜老大爷,让他把村里的稻草拿来烧。张书义担心:晚上美国飞机要来炸,谁敢点火暴露自己的位置?老人则坚持:我们村都被美国人炸了,到处都在着火,你们多点四堆火不算什么?
这一听,张书义开窍了,立即找朝鲜老乡要来稻草点火。烧了十几分钟,土松了些,他便挖一层。再烧,土又松了些,再挖一层。
每个烈士的遗体,都用一丈八尺布,认真细致地包好。安葬好之后,用地图标号在什么位置,并且画图保存起来。为了防止美军破坏坟墓,他们还细心地给坟墓做好伪装,用树枝树叶掩盖在上面。
村民让他们不要担心,诚挚地说:“志愿军为我们牺牲了,你们放心地走,等战争结束了,我们要把烈士的遗体转移到陵园。”
张书义珍重道别,并在心里默默地想:兄弟们,把你们安葬在异国他乡,将来祖国胜利了,再把你们接回中国。
当然,作为一部战争故事片,《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三位导演已经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得够好。(鱼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