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25 09:44:00
听新闻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近日,艺术家丁设以“浅谈创作”为主题在上海戏剧学院智慧教室给同学们开展了一堂分享如何创作与思考的讲座。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舞台美术系副主任曲丰国老师向同学们隆重介绍了丁设老师。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丁设谈道,今天我聊的是“浅谈创作”,我不是一位理论先行的艺术家,我是做实践出来的,包括在座的大家很多都是做一些具体创作实践的,因此我今天谈的艺术创作就不会那么系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重要的理论家的传授获得更好的理论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美术馆和很多网络的平台去了解、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内容,当下学习艺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我自己从小就喜爱画画,跟大家在座的同学们一样,因为喜欢才走上了这条道路,也算是一直坚持,至少到现在为止每天都在创作,或者说在探索,我也希望大家通过我们今天的交流之后,能够更加喜欢这样一份事业。要坚持去做,只有坚持去做才能有成效,就像打一口井,到了最后的时候就差这么一口气,马上就泉水出来了,但是就差这么一口气没往下打,最后成功没有出现。所以我觉得做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坚持才有意义。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认识,分别是:创作的现实塑造与多元表达、媒介应用和我的一些学习创作的体会。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一、创作的现实塑造与多元表达

现实塑造

主题创作

叙事目的

写实具象

现实记录

历史再现

宏大主题

塑造能力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我们有两部分的创作,一部分创作是具象写实的,是从现实生活里面走出来的作品,我们大家在基础课中去练习塑造人物造型,包括画他的生活、画他的场景,这需要一定的训练和能力。如果要创作研究现实绘画、叙事性等绘画,它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和技术,虽然说现在ai技术可以,但是最后画面出来的造型是刻意的,他一定要通过手和眼的训练之后所呈现到你画面上时,它的结果才是比较符合整个画面场景需求。如果说你没有经过训练,只是拿一些照片直接对照描摹出来,怎么看它都是不顺眼的。虽然也有一些用照片方法来画画的艺术家,你可以用照片参考来进行创作,它的作品可以做成一个新的观念、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但不能依赖照片来创作。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来看,我个人觉得他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创作一件好作品。从目前来说,这是比较可靠的路径之一。全国美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通过现实塑造而产生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表达作品,我们在选择什么样适合的展览进行投稿,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你投了以后如果落选就会很伤心,可能不是因为你画的不好,实际上是因为你选择的表现形式跟展览要求的不一样,决定了你的作品能否进入评委的视野和展览平台。

当下具象题材

主观表现

造型夸张

语言提炼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还有一种具象表现的,比如王玉平先生最近上海的展览,看到他的塑造能力非常强,但是他画的题材日常化,在塑造对象的过程中他们相对比较主动、比较概括并且也很纯粹。特别是我们去看展览的目的就是找到自我认知,事实上我们受外界的影响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局限,不知道我真正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只有在跟大家不断地交流过程中、在不断地看展中、在不断地创作中,才能发现我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一个艺术家在某一个阶段里,只适合做一件事情,不是说什么都去做。你看整个美术史的时候,你在里面只是一小点而已,当你正走着路的时候,你就被撞车,所以说有时间就多去看展、去看美术史、去了解整个美术界发生的事情,目的是避开很多,走属于自己独特的一条道路和路径,这是我觉得每个艺术家要有的一个自身的认知,这样看展的时候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看。

忻东旺先生,他画画是拿个刷子反复刷,塑造形体的非常细腻、很光滑,但画面中所有的色彩都在,那时候我们在想他怎么这样画画,为什么涂的这么光滑,但往后一退,颜色和塑造的形体既坚实又丰富,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办法和风格,但是有点夸张,他塑造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炼概括了。以前的现实主义相对来说比较真实的反应现实,他很夸张、很主动,他画的头的大小的跟通常的比例不一样,但是它放在整个画面空间里面感觉是舒服的,所以这个时候艺术家就要非常主动,忻东旺的具象现实作品和原来的概念不太一样,他画的相对来说比较表现性、比较夸张。

接下来我们谈谈多元性的表达,现在我们看到大屏幕上的罗斯科的抽象作品回归到内心的认知世界,作品和时间与空间有联系,虽然是平面绘画作品,它就会带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观念,作品会让不同的人群进行一个互动。艺术家未来是一个智者,他需要更多表现形式和方法手段,这是一种创作的能力。

多元表达

主观创作

个性表达

自我认知

自我满足

现代主义

当代观念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另外一块就是多元的表达,前面谈的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具体的,它一定要有造型基础。到了多元表达,表现主义也好,野兽派也好,立体派也好,以及达达主义,再到后来的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等,这个时候,实际上艺术家的个人观点和态度已经介入到整个艺术创作里面,变得更加主动,人跟作品已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关系,你本人个体是最重要的,譬如表现主义它的解释是什么?——内在情感,外在图像。实际上是把你内在的最重要的体会认知通过绘画图像进行表达,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后,每个艺术家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到了今天为止,可选择的路径和表现的材质更多,对ai的这种应用也好,对新媒体的应用也好,对数字影像的研究也好,对装置艺术的一些认识也好,以及大地艺术,所有的这一切,可能因为你们接触的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发达,这一切都给艺术家提供了很多表达的方式,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表现,这是你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地方。

到了现代主义之后,我们的表达方式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以后,大家都在表达,你怎么选择你自己的路径和你需要表达的方向,这给每个艺术家、每个美术从业者或者艺术从业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二、谈谈媒介

丁设说道,另外一块我要谈谈媒介,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用什么样的媒介。如果你到了工作室,你最好要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工具、所有的材料都放在那里。纸本也好、油彩也好、所有的之前创作留下的这些所谓垃圾,都是可以作为装置的材料。你要告诉人家,创作不光是有一张纸、有一块布,做作品一定要让自己知道有很多的媒介可以去表达,特别是我们现在年轻同学们都要去尝试,你只有在不断尝试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知道我的创作适合什么样的材质表现。不要简单地依赖平面绘画、简单的水墨绘画、简单的油画或者亚克力、丙烯这种方式,要突破自己,自己要去尝试新的媒介,因为老师教你的媒介是大家统一标准,不会让你的眼睛里或视觉产生一个陌生感。如果一个艺术家他没有陌生感的话,他就没有往前走的可能性。每一次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有一种特别的陌生感。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我最近自己在想一个问题,我今天画得跟昨天能不能不一样?这很难。自己感觉已经画得不太一样,实际上我每天都在画,有一点突破都挺不容易的,哪怕画一两笔,我会努力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能在某一个阶段里面稍微有一点点小突破,有点小变化,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我还是每天在想着如何跟昨天做的不一样,今天能不能把昨天做的事情给否定了,这些年是我一直跟自己在较劲的。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每个人创作的方法不太一样,我是在材质上一定要不停地去做一些转换,让自己在创作中变得越来越陌生,后来你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超越一般对这个材质的认知,你慢慢会找到你自己非常合适的、可以表达的非常得心应手的材质。我的建议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堆一起,每天画画就像到超市一样,挑想要的东西,因为画画与今天的心情有关,心情跟你作品呈现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就像做一场游戏一样。

三、一些体会

丁设说道,在我看来,抽象与具象没有绝对的边界,它们是相互转化的结果,抽象绝不是无中生有。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丁设谈道,接下来我就聊一聊我做艺术的一些体会,这么多年下来,我是怎么走过来的?我原来是空军,从地方入伍到部队,然后到了上海。到了空军之后,进入了指挥所,就会看到航空摄影图,我们平时都是看天空的,真正往下看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这种图像对我来说很刺激,俯视看下去每一块都是密密麻麻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所有的河流,弯道,它都是由一些线和点构成的,这种图像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当时就被这样的一种图像给吸引了。

我真正所谓的做抽象艺术,做非具象艺术,一方面受空军的俯瞰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他很多的符号和抽象的一些语言,在那个时候对我种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种子,在审美上让我从原来喜爱具象的造型到了所谓艺术本体语言范畴里面,颜色、疏密、构成,在这个时候激发了我的创作新路径。后来读了设计夜校和提干后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对我的思想和认知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影响。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原来画的是俯瞰,后来不断地落地了,出现了地平线和空间局部。也学习了解了敦煌壁画,东方人的绘画一般会有一个自己路径。出国后看完国外的东西后发现,并不是国外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如何找到自己本土视觉才是最重要的。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艺术是没有捷径的,能领悟到是因为不停地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在前年我想做数字艺术了,买了个iPad,从一点也不会到做出了几百件数字绘画作品。这里面观念是最重要的,技术可以不熟练,但是思想观念一定要在。每个人都可以在绘画作品中找到归宿和认知,艺术家要做的是在未知的时候提供一个可能性。在绘画作品里面没有一笔会画坏,画画是在整个画面里比较,在画面里面可能有的地方似乎不是很协调,但它不叫坏,只是不协调,调整了一个符号,让它跟画面进行吻合,这个是我们要去做的一件事,没有对错。

当你把绘画看作一种自我表达,一种自我释放的时候,那么数十遍的重复叠加就不算什么了。叠加越多,我的生命意义在作品中的积淀越多,分量越重。因此我的回答是与我的观念态度相关。在我的绘画中,“点”“线”是最基本的情感符号,我把“点”当作一个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把“线”当作事物发展的过程,“点”“线”组合就是一个完整的事物形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样中国的书写也是由“点”“线”组成的,这种视觉习惯可能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它们之间的结构形式,满足我的表达欲望。因此不断地重复叠加,事实上就是在不断地构建、营造,不断地体验。世界是无穷的,我的营造和构建也是无穷的。它构成了我的独特的绘画语言,画家就是用他的绘画语言向世界言说。所以我的作品表面上看好像非常无序,纷繁而复杂,但是我觉得“极简”和“极繁”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转换的,在某些时刻,“极繁”到了极致就是“极简”,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虽然我的作品经历了多次的叠加,但是其底下却是一片宁静,因为有那个营造起来的结构把这些纷繁收摄了,剩下的就是简单朴素。许多评论者把我的画归入“极简”,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四、几个问题

1.如何面对全球艺术日趋标准化的问题

2.双年展的泛滥趋同性

3.艺博会主流画廊的导向和权利

4.拍卖行的公平性和主导性

5.文献展提名展的学术梳理和合理性

6.学术性市场体系的建立

7.如何开展本土化基因挖掘再提炼工作

8.本土文化艺术世界性语言体系的建立

9.不断为文化艺术传播建立平台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丁设通过两个小时的讲座向同学们娓娓道来,通过自己整个成长经历和在艺术史里面获得的一些刺激和灵感,让人看到他如何独立建立自己的一种语境、建立起一种自信的状态、怎样实践并不断的推出新的媒介,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要主动地去和世界交往,要敢于突破、敢于尝试,要自由地创作。一个艺术家,独立的意义是获得那种自由的状态,通过艺术达到真正的普遍交往,然后和所有人分享自己的艺术,分享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思考过程。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来源:上戏舞台美术系)

艺术家简介

丁设到上海戏剧学院作“浅谈创作”主题讲座

丁设

1972年12月出生,浙江临海人,现居上海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中国美协公共艺术艺委会委员

作品被G20峰会(杭州)主会场、金砖五国会议(厦门)主会场、上海进博会主会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上海世界会客厅、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永久收藏。

个展

2019极-丁设威尼斯展(意大利威尼斯皮萨尼.圣玛丽娜宫)

2017缠-丁设艺术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群展

2024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24“瞬间激情”上海抽象四人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23“中国表现2023”(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23“轰...”中德当代艺术展(德国艾菲德艺术中心)

2023“融.光芒丁设&凯林.布里克数字艺术双人展(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

2022“共生世界”-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

2022“相遇”亚洲抽象艺术群展(华艺上海空间)

2018“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术展(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

2010“中国盆景”当代艺术家提名展(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8“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作品展作品获“杰出绘画奖”(澳门艺术博物馆)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