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竹子1200多种,中国就有500多种。筇竹是其中一个十分弱小的竹种。1984年,我国公布的首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把筇竹列为了保护对象。
最近,我到云南昭通参加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却在大关县看到了筇竹产业发展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有筇竹的基地、示范林、竹材加工企业、竹笋食品企业、文化科普馆,还有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和一个又一个筇竹富民的生动故事。
筇竹源
筇竹在中国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竹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报告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筇)竹杖、蜀布”。他是说他在大夏国见到了我国蜀地生产的筇竹杖、精美的布料。此后的唐诗宋词元曲中都有对筇竹的赞颂性描述。如,“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闲读南华对酒杯,醉携筇竹画苍苔。”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筇竹名句。
南宋刘松年《罗汉图·猿猴献果》中的筇竹杖
但是,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对筇竹属种的确认较晚。1980年,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和竹类专家薛纪如、易同培,研究建立了新属——筇竹属,并命名了新种筇竹。他们野外调查发现,全世界的筇竹多数分布在我国的云南昭通和四川宜宾、凉山一带的高海拔山区,筇竹喜温凉湿润,耐寒冷,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区长势良好,是笋材两用的新竹类,而且秆节膨大,竹壁较厚,下部竹腔小近实心,是传统工艺品的优选材料。他们除了对筇竹标本作了现代植物学分类描述外,还证实了尽管几千年来人们叫这种竹子为“筇竹”,但邛崃山不是筇竹的原产地,横跨滇川的乌蒙山区特别是昭通的大关县才是我国和世界的筇竹之源。筇竹得名,主要是因为古时候临邛是筇竹的商品集散地,这就和山东龙口粉丝出自招远,安徽宣纸出自泾县一样。
筇竹缘
从汉唐对筇竹有记载以来,人们就知道筇竹笋质脆味美,筇竹秆可做手杖和烟杆,而且远销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但到了薛纪如宣布这个新属新种时,其野生资源已经近于枯竭。1984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筇竹为三级濒危植物,在这个目录中竹子只有两种。有人说筇竹是竹子中的大熊猫。
如今,议论筇竹在云南大关的大发展,从省领导、市领导、县领导,到科技界、竹子界,特别是昭通大关的农民,他们都会说一个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
董文渊出身于贵州黔南山区,1980年考入西南林业大学林学系,当时主攻方向并不是竹子。199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刚刚而立之年的董文渊被选派到云南昭通的深度山区县、深度贫困县的大关任科技副县长。这种安排在全国有成千上万,对多数人来讲就是完成组织的一项任务,增加个人履历中的一个经历,但对于董文渊来讲却是人生目标的确定、专业方向的成就、个人价值的实现、服务民生的实践,还和筇竹结下了一生之缘。
董文渊挂职日记手稿
董文渊到大关当副县长,第一件事就是一个村一个村的查县情、访民意。
当时,大关给他的印象,并不是什么科技落后,而是一个字,穷!最刺痛他的是1993年8月20日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在大关天星镇双河桥头,一位年逾七十的老大娘将满满一篓金黄色烟叶从桥上一把一把地抛入双龙河,口中还喃喃自语,“都不是钱,都不是钱…”。
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920元,大关只有200元,而钱对这里的农民又特别重要:孩子上学要钱,红白喜事随份子要钱,看病治病要钱。农民没有技术,没有资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到山上挣钱,到地里刨钱。可是,种玉米赔钱,种烟叶赔钱,他们经常长叹的是,“谁能告诉我,挣钱种什么?”董文渊把这一幕记在心头,下决心要在山上找到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他在大关山区经过大量的资源调查,发现筇竹是一个见效快、易推广的经济竹种。问题是,野生筇竹经过长期野外采挖掠夺后,笋产太低、竹秆太细,又没有规模产量。于是,他从育苗和竹子抚育开始,实现笋产提高、竹秆增粗、蓄积量增大。
1996年董文渊在大关野外开展筇竹研究
最开始,他用埋竹鞭和竹秆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历经曲折,无功而返。他又想到了通过采竹米搞有性繁殖,但筇竹大概率是80到120年才开一次花、结出竹米。于是,他漫山遍野找开花的竹子。可能是心诚则灵,1998年5月,他找到了一片开花的筇竹,而且竹米饱满。经过小心采摘、科学处理种子后,场圃发芽率达到了87%,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竹子成活长大后,他又和农民总结出抚育竹子要“四采四留”的经验:采小留大,采老留嫩,采弱留强,采密留稀。他到大关的1993年,全县天然筇竹只有5万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万亩了。
董文渊给大关农民进行筇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培训
董文渊向大关农民现场讲授筇竹栽培技术
我阅读了全国各地期刊杂志、平台网站介绍董文渊的材料有近一百万字,都说他是竹子博士、二级教授。但是,他研究筇竹的出发点并不是从论文开始,更没有以论文而终。而是像一个种植户一样,仔细计算竹笋多少钱一斤,竹材多少钱一根。实际上,他在大关的挂职时间只有两年,但他研究推动大关的筇竹产业发展却坚持了30多年!挂职结束后,他到大关研究筇竹,都是自动、自愿、自费。那些年滇东北交通不好,他从昆明到大关一次要走两三天,每次都让爱人给他几千元,每次回家都拿出一摞白条子找爱人报账,有帮农民买竹苗的,有请农民砍竹子的,还有坐长途买的车票。他吃饭都在农民家,土豆块、辣椒酱是常态化食谱。他到大关时是林学系的讲师,后来读了竹子学的博士,当了教授,又带出了100多个硕士生、博士生。他的学生们跟他一起爬山坡、进农户,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的若干个竹子项目。
董文渊为竹农合研究生讲解筇竹容器苗培育技术
董文渊一次又一次申报项目、一次又一次晋升职称,简历上写的都是他给本科生授课多少学时,带出多少研究生,其中有很多成了中科院、省市林科院和大学的学术骨干。但他最自豪的是在大关培训了两万多个竹农,培养了1000多名省市县在册的乡土人才。他戏称道,这些是永远在大关的筇竹博士。
细听竹林打叶声,一棵竹子书人生。人们常说,“农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大关农民说,“董老师就是科学!”董文渊却说,“这是缘分,和筇竹的缘分,和大关的缘分。这个缘分也圆了我科技报国、科技为民之梦!”
筇竹利
大关县,因“险关重迭,关镇坚固”而得名。这里是古梁洲、蜀郡之地,守关安民是为政之要。
人民政府诞生后,更是把解决温饱作为大事。全县有1700平方公里面积,却找不出一块大于1平方公里的坝子田。即便如此,还是划出了20万亩基本农田。
大关人都明白,大山给大关带来了困难,但大关的吃饭挣钱都要靠大山。筇竹是中国的,是上天赐给乌蒙山区的宝物。
历史上向大自然进军时,野生筇竹是天然之利。大关不仅向西亚输出了筇竹手杖,还向欧美国家出口了筇竹笋。有记载,人民公社时期,大关的鲜笋、盐渍笋,曾经年创汇超过100万美元,受到省和国家的表彰。但是,杀鸡取卵式采挖之后,自然资源的枯竭,天然竹林的退化,筇竹的利越来越少了。慢慢的,筇竹变成了鸡肋。
筇竹圆竹家具和工艺品
制度经济学认为,决定贫富的因素不是资源、地理和文化,而是制度和政治。大关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筇竹的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代的光辉思想作出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吹响了全面脱贫攻坚的集结号。2017年,县委书记陈刚、县长巫运松主政大关,决定将筇竹列为脱贫攻坚的“一县一品”“一县一业”,全面发力推动筇竹发展。董文渊也大大增强了大关的资源自信、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和市场自信。
2019年,大关脱贫进入倒计时,雷楚英这个彝族汉子被省市委派来任县长,后来担任了县委书记。他和县长刀正强一起把筇竹抓在手上,整合扶贫资金、特色农业资金、林业发展资金,全力扶持筇竹发展。筇竹栽培面积成倍数增长,而且竹材加工、竹笋加工、竹艺加工的企业越来越多。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20多亿元,健全了筇竹发展的科技体系、生产体系、物流体系,政府发力,农民得利。筇竹笋市场卖到了13元一公斤,竹材卖到了均价10元一根,全县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00万亩,亩均收入达1万元。党中央提出“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大关的老百姓在筇竹发展中找到了钱库的大门,拿到了致富的钥匙。
筇竹梦
2020年,大关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董文渊来大关时的200元增加到14000元。筇竹治穷,立了大功!
在新的百年目标征程中,大关人在构筑新的筇竹梦!
——县委县政府有梦。他们要继续把筇竹作为“一县一业”的主旋律,凝练“节高扶老、忠孝两全”的竹文化精神,打造“乌蒙源生、至尊筇竹”的公共品牌,主推“大关竹笋,大关竹秆”两大产品,还要破题大关的“以竹代塑”。优化政策环境,造就更多的竹产业市场主体,让筇竹在全民创业、就业中挑大梁。
——董文渊和他的科技团队有梦。他们要在筇竹单打冠军的基础上,通过竹阔混交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遴选有价值的乡土树种,推广“筇竹+药材”“筇竹+木本蔬菜”“筇竹+观赏树木”的技术组合,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民生福祉价值。
——长韵工艺品公司康老板、欧阳女士有梦。他们要让大关的竹艺走向世界,重走丝绸之路“五尺道”,让更多的人喜欢筇竹、享用筇竹。他们还有一个设想,造一批筇竹国杖,让我们的大使、领事持杖前行。
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乌蒙山区的竹农看着一望无垠的筇竹林,也满怀金山银山之梦!
以竹为马,奔向繁华!筇竹正在助力大关快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文/赵树丛,2024年岁末写于北京。文中图片由董文渊、林昆仑提供)
作者简介
赵树丛,山东诸城人,曾就读于山东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做过医生、教师,做过群团工作负责人,在县、市、省党委政府任过职,在国家林业局任过主要负责人。现担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