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02 08:41:08
听新闻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风靡全国,但与史实相距甚远。由于正史《清史稿·刘墉传》仅有388字简介,关于刘墉祖籍、学历、是否罗锅、政绩评价等众说纷纭。为廓清传说,还原刘墉历史本来面目,当时应邀撰写了《历史上的刘墉》和长篇历史小说《刘墉传奇》,先后到访刘墉故里逄戈庄、槎河山庄等地,遍访刘氏后人,披沙拣金,发现嘉庆版《东武刘氏家谱》和《槎河山庄图》等不少珍贵史料。

一、海岱高门第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十六日生于诸城逄戈庄(现为高密)的一个名门望族。逄戈庄位于潍河东岸,跨过潍河大桥,走不多远就是刘墉故里。

听老人说,逄戈庄四周原有围墙和四座城门,向阳河绕村而过流入潍河。村中央原有刘氏宗祠,青砖黛瓦,内有康熙、乾隆、嘉庆帝御赐牌匾及刘氏祖先牌位。附近还有老龙湾、朝阳阁和印月亭等景观。随着村庄扩容改造,这些古迹已荡然无存。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清爱文化园

刘墉故居亦不复存在,在刘氏祠堂原址,建有“清爱文化园”,主馆正中挂有刘统勋、刘墉像,旁边有刘氏谱系和科举榜。从六世祖刘必显中进士起,刘家出了11位进士,35名举人,210多位监生、秀才,七品以上官员达73人,祖孙“三公二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誉。

刘必显,字微之,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19岁中秀才,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官至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一年(1672),刘必显告老还乡,归隐五莲山下槎河山庄。刘必显娶凌河监生孙如心之女,生四子,两个进士,两个监生,其中三子刘棨最有出息。

刘棨,字弢子,号青岑,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11岁中秀才,18岁中举,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任长沙知县、宁羌知州、平阳知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诏令全国各地选拔操守清廉、才学优长之员,天下知府得举者惟刘棨和陈鹏年两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迎驾五台山,康熙帝御书“清爱堂”赐之。由此,“清爱堂”成为刘家堂号。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康熙御赐清爱堂

刘棨历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七年(1718),逝于任上,入祀贤良祠。十个儿子中,有3个进士、5个举人、2个监生。十子登科,其中,刘统勋影响最大。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举。雍正二年(1724),25岁的刘统勋以殿试二甲第17名中进士,历任翰林侍读、上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乾隆六年(1741),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弹劾首辅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纳亲任人唯亲,惩处三品以上封疆大吏及朝廷显贵12人,名震朝野,被誉为“百余年名臣第一”。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统勋像

刘统勋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陕甘总督、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官拜东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南巡或北上避暑山庄,皆由其主持朝政。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十六日,逝于上朝轿中。

乾隆亲率皇子嘉亲王到驴市胡同刘府祭奠,因门庭狭窄,只好步行进府。《清史稿》载:“上临其丧,见其俭素,家徒四壁,为之恸,回归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正”。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北京礼士胡同刘墉故居

驴市胡同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路东,地图上查不到,好不容易才找到,原来已改为礼士胡同,墙上有个胡同简介“刘文清公故第在胡同西头”,但具体是哪一家尚有争议。有人说是70号的一户普通民居,有人说129号门前有对石狮把门的深宅大院才像宰相府,但谢绝参观。走进70号小院,有几间砖木结构老房子。有个老大爷热情地说:“我在这里住了80多年,原来门口写着刘墉故居,后来居委会说不像宰相府,就给去掉了。”据清人《天咫偶闻》载,此处为刘墉故居。

刘统勋娶相州王氏为妻,生二子一女,长子刘墉;次子刘堪,21岁病殁。《诸城县志·刘统勋传》载:“家故有田数十亩,弊庐一处,服官五十余年,未增尺寸。”

二、瀛洲新翰林

刘墉自幼在槎河山庄私塾读书,天资聪颖,16岁成国子监监生。由于《清史稿》对刘墉生平缺乏记载,不少人认为刘墉是沾父亲刘统勋之光,以恩荫身份破格参加会试的。

据《乾隆十六年国朝登科录》记载,乾隆六年(1741),21岁的刘墉参加了在山东济南贡院举行的乡试,以第54名成绩中举,与他一同中榜的还有堂兄弟刘坰、刘堉,“一门三举人”,轰动一时。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乾隆十六年登科录》刘墉乡试成绩

乾隆十六年(1751)春,刘墉参加礼部会试,以第六十四名中贡士。随后,参加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钦点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因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在准格尔平叛中直言获罪,被株连入狱,逾月获释,降为编修。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墉殿试金榜题名

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月,刘墉出任安徽学政,乾隆特意召见并赐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太原知府。三年后,迁冀宁道台,次年因阳曲县令段成功失察去官,发配军台效力。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刘墉起用江宁知府,很快就将数十件积案审理一清,“听断明审,人以比包龙图”。《清史稿》载“授江宁知府,有清名”。礼亲王在《啸亭亲录》中评价“少时知江宁,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青天比之”。成书于嘉庆初年的著名公案小说《刘公案》,说的就是刘墉任江宁知府时机智断案、除暴安良的故事,被誉为“白面包公刘青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去世,时任陕西按察使的刘墉丁忧,回籍守丧三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历任《四库全书》副总裁、《西域图志》《日下旧闻考》总裁。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刘墉复任江苏学政,接到检举东台举人徐述夔诗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江北久无干净土,近来世事益非非”等悖逆语,具折奏报,引发“一柱楼诗案”。是年底,刘墉迁户部右侍郎。乾隆四十四年(1779),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授湖南巡抚。时值大灾,哀鸿遍野。刘墉微服私访,一面严劾贪官,革除陋习,连撤两名知县、一个知州;一面勘修城垣,以工代赈,抚恤灾民,鼓励民间开采峒硝,很快便库银充实,民丰粮足。《湖南通志》赞其“政简刑清,吏民畏服”。

三、力查山东巡抚国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刘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力查山东巡抚国泰。这是刘墉政绩之一,《清史稿·国泰列传》中有记载,可惜电视剧中未提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国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皇妃伯父,父文绶时任四川总督。监生出身,袭刑部郎中,放山东布政使,乾隆四十五年(1780)升山东巡抚。大学士于敏中之弟于易简时任山东布政使,二人依仗皇亲国戚,贪赃枉法,为害山东多年。史载“国泰纨绔子,婪索诸属吏,征赂诸州县,数辄至千万”。

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山东连续三年大灾,本当按律免征税赋,国泰竟以荒报丰,浮夸政绩,私加田赋,“凡无力交征者,一律拿办。”以至饥民遍野,怨声载道。鲁西北王伦率灾民数千人造反,反对“额外加征”,被国泰镇压下去,株连数万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东道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纵营私、亏缺库银。乾隆令左都御史刘墉、户部尚书和珅为钦差大臣,率监察御史钱沣,前往山东济南查实。

济南号称泉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誉,巡抚大堂就坐落于珍珠泉边。刘墉一行赶到济南,当场封库查验,结果账银相符,并无亏空。原来和珅与国泰私交甚厚,“阴袒国泰”,早已暗中派人给国泰送信,国泰连夜从钱庄中凑足亏欠银两。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珍珠泉内的山东巡抚大堂

刘墉仔细勘查,发现库银成色混杂,便不露声色,勒令封库。待暗访盘诘到国泰借银舞弊事实后,布告各钱庄限时领回借款,迟则封库入官。各钱庄纷纷前来要银,库银为之一空,亏缺达250万两之多。

国泰起初态度傲慢,辱骂御史钱沣:“汝何物,敢动我!”刘墉大怒:“御史奉诏治汝,竟敢詈钦使?”掌掴其颊,国泰始惊怯老实,见事已败露,只好认罪。和珅此时羽翼未丰,亦不能护。国泰和于易简被当场摘掉顶戴花翎,由和珅押解京城问罪。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墉像

刘墉、钱沣一行又奉旨到济南、青州、登州、曹州、聊城、东平等州府巡察,盘查历城、章丘、益都、潍县等县府库,一路开仓放赈,救济百姓,免除受灾州县额赋。查明国泰私加税赋、贪污库银、勒索受贿等十大罪状。

经刑部审定,国泰、于易简论斩,济南、青州、登州、曹州、聊城知府撤职查办,东平知州、历城知县等发配伊犁。国泰大案涉及朝廷命官、地方大员30余人,震惊朝野。《刘墉拿国泰》的故事,被当时说书艺人编为评书传诵一时。

四、智斗奸相和珅

在评书《满汉斗》和电视剧中,说的是刘墉与和珅斗法的故事,实际上多系戏说。如电视剧刘墉会试受到和珅刁难,实际上和珅比刘墉小30岁,刘墉中进士时和珅还不到一岁。只不过和珅受宠,平步青云,很快就官居刘墉之上。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满洲正红旗将门之家,父常宝时任福建副都统。三岁丧母,继母系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和珅早年在咸安宫官学读书,通晓满、汉、蒙、藏文,娶大学士英廉孙女为妻。乡试不第,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三等侍卫,因长相俊美,善于奉迎,深得乾隆帝欢心,遂得以青云直上。

乾隆四十年(1775),和珅任御前侍卫。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26岁的和珅便破格提拔为户部侍郎;三月,任军机大臣;四月,授内务府总管大臣;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赐紫禁城骑马,一年之内升迁六次。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35岁的和珅便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成为首辅大学士。乾隆又把最喜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成为皇上的亲家公,自此“宠任冠朝列”。

乾隆五十年(1785),刘墉与和珅同时授协办大学士,同朝共事20余载。据朝鲜使臣述称:“阁老刘墉素负朝野之望,为人正直,独不阿附于和珅。”朝鲜《李朝正宗实录》载:“朝臣一辞公论,刚方正直推刘墉,风流儒雅推纪昀。”

《清人说荟》记载:“人传文清门庭清峻,而不知性喜诙谐,数以谑语刺珅,珅不能堪,饰词以进,高宗亦知二人不相洽,每以温言解之。”由此可见,刘墉戏和珅之事也并非无稽之谈。

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记载:“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刘墉性诙谐,与和珅斗嘴也是难免的。据《刘文清轶事》载:一天,在政事堂早餐,和珅说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故事。刘墉吟道:“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坐为之喷饭,令和珅尴尬不已。

清人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春节,正值风雪交加,和珅上朝,忽见刘墉差人拦轿递上名刺:“刘大人在路边候着给和大人拜年。”

和珅只好下轿,只见刘墉“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口喊:“给和大人贺年!”

和珅也不得不跪在地上回拜,等爬起来一看,崭新的雪貂皮袍已弄得污秽不堪,而刘墉的破袍子却不值钱,此事被满朝传为笑谈。

和珅得势后,大肆贪污受贿,府邸装潢胜似皇家园囿(今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拥有建筑群落30多处,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由五进四合院组成,仅藏宝楼就有99间半房子,锡晋斋为珍贵金丝楠木所建。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有假山池塘、曲廊亭榭、西洋门、独乐峰、滴翠岩、流杯亭、大戏楼等景观40余处。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和珅故居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举行内禅大典,太上皇乾隆不肯交出传国御玺。吏部尚书刘墉止贺曰:“古今安有无大宝之天子?”遂即入奏太上皇:“陛下不能无系恋天位之心,传禅而不与大宝,则天下闻之,谓陛下何如?”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

嘉庆二年(1797),刘墉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初四,刘墉带头弹劾和珅,御史广兴等纷纷上疏,列举和珅不法情状。嘉庆帝当即下旨:“和珅欺罔擅专、情罪重大,着即革职,锁交刑部严讯。”

嘉庆帝命大学士刘墉、董诰及兵部尚书朱珪分头查抄和珅家产。和珅家大业大,众人分头查抄,整整忙了五天五夜,才盘点清楚,仅查抄清单就有109号。计有黄金780万两,白银1838万两,金银器皿9475套,珠翠首饰29716件,玉器4634件……另有土地八千公顷,银号43家,当铺75座,古玩铺13座,房屋449间,家产总值折合“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财产比清政府十年财政总收入还多,堪称古今第一贪。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和府藏宝楼

嘉庆帝命诸王大臣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堂会审,刘墉为主审官,董诰、八王爷永璇为陪审官,各部大员及监察御史分列两旁。和珅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认罪,共计二十大罪状,赐令自尽。

嘉庆七年(1802),刘墉任领班首辅大学士,辅佐嘉庆帝整肃朝纲,励精图治,出现了短暂的嘉初盛世。

五、浓墨宰相

刘墉博通经史,工书善文。《清史稿》载“墉工书,有名于时”。《中国书法史论》将刘墉与翁方纲、梁同书、铁保并称清代书法“四大家”。康有为评价:“清代四家,成就最大的唯石庵,其集帖学之大成者。”被公认为“本朝书法之最”,有“浓墨宰相”之誉。因“书名满天下”,其政绩、诗文皆为书名所掩。

刘墉6岁习书,初学董其昌、赵孟頫,继学二王,字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深研颜真卿、苏轼、米芾,“笔力雄健,局势堂皇。”晚年潜心魏碑,古朴深沉,藏巧于拙。师古而不泥古,取赵孟頫之圆润,董其昌之重拙,苏东坡之丰腴,颜真卿之浑厚,兼采众长,独成一家。其书用墨厚重,枯润互映,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开辟一代书风。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墉题赠书香匾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评价“文清书法,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刘墉有个学生戈仙舟,其岳父是书法家翁方纲。翁方纲写一手好欧体,惟妙惟肖,常自以为豪。有一次,戈仙舟拿刘墉作品去请教岳父。翁方纲不屑地说:“书法宜重师承,谨守法度,他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呢?”

戈仙舟请教刘墉,刘墉笑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老夫写字并不蹈袭古人,我自成我书尔。去问你岳翁,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刘墉集帖学之大成,尤擅行、楷。其小楷《入法界体性经》,上有乾隆帝钦印的“乾隆鉴赏”“乾隆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八个收藏章。乾隆帝喜好舞文弄墨,鉴赏水平极高,可见对刘墉书法之欣赏。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乾隆皇帝收藏钦印的刘墉书法

嘉庆帝对刘墉书法也非常欣赏,将刘墉书法作为国礼赠送日本使臣,日人如获至宝。日本《论书百绝》有诗赞曰:“得法山阴帖学宗,柔笔使转意尤浓。墨痕点漆乾隆纸,犹听空林远近钟。”

嘉庆九年(1804)腊月二十四日,大雪纷飞,刘墉上朝归来,至晚端坐而逝,享年85岁。同僚们闻听噩耗,纷纷前来祭奠,由纪晓岚执笔,合致挽联: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嘉庆帝谕曰:“刘墉清介持躬,扬历中外,堪称臣范。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清”。

刘墉原配单氏,侧室黄氏、柳氏。刘墉无子,弟刘堪早卒,侄刘镮之由刘墉抚养成人。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东武刘氏家谱》中关于刘镮之、刘锡鹏、刘喜海记载

刘镮之,字佩循,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道光元年(1821)卒,谥号“文恭”。子刘喜海,官至浙江布政使,是著名金石学家。因此后未再续谱,其后不得而知。

走出逄戈庄,去刘氏茔地拜谒刘墉墓。墓地既无牌坊,亦无翁仲石马,周围杂草丛生,墓上长满了小树。墓旁立有一碑,上书“刘墉之墓”。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墉墓

据当年掘墓人薛家顺老人回忆,1958年刘墉墓被挖,墓室用青砖砌成,棺材已腐朽不堪,衣物尽毁,只剩骨架。刘墉脑壳很大,小腿骨很长,目测身高在1.9米左右,从脊椎形状看,并不是罗锅。陪葬品令人大失所望,只有一个印章、一个玉佛、一串朝珠和一个笏板,一共卖了一百多块钱。

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罗锅?史书上并无记载。清代取士、选官向来以“身、言、书、判”作为重要标准,六根不净之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考的。

笔者与刘墉是同乡,从小在老家听到过一种说法。刘墉是两朝元老,因此被尊称为刘阁老,但诸城一带方言阁念“guo”,于是以讹传讹,刘阁老便成了“刘锅腰”,说书艺人翻成官话就成了刘罗锅。

事实证明刘墉确为清官,并不是罗锅。我在其墓前恭恭敬敬地举了三躬。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刘氏家谱》。他们说,在五莲槎河长支处可能有保存。

六、寻访槎河山庄

从五莲山北麓,沿着曲曲弯弯的槎河行驶十余里,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村子三面环山,山下有一槎河,常年流水不断。登上山顶,北望双峰对峙的马耳山,南瞻五莲九仙山,群峰连绵,如同仙境一般,东坡有云“奇秀不减雁荡也”。

村主任领我们来到一处院落,说这就是槎河山庄故址。遗憾的是,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屋只剩断壁残垣,和想象中的宰相府大相径庭。房后山坡上,远远望见有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围有几人粗,树根裸露在外,状如虬龙,传说该树为刘必显亲植。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槎河古树

走进旁边一家院落,90多岁的刘正田老人迎出来。我问他:“大爷,听说有个刘氏家谱,您见过吗?”

老人说:“见过,但家谱是不能轻易示人的。”

我说:“我也不算外人,我们《凌河孙氏族谱》记载,一门七进士,武官及二品。一凤东南飞,东武衍望根;一脉双学士,重臣属统勋。您不信找出家谱看看,槎河始祖刘必显娶凌河监生孙如心之女,我们也算亲戚。”

我请他看了《凌河孙氏族谱》,其中《候选知县汶樵孙公墓碣铭》系刘统勋题写:“公与余中表兄弟,余祖母孙夫人公祖姑也。”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刘统勋题写《孙氏族谱》墓志铭

刘大爷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会儿,拿出来一个塑料袋,打开袋子,里面还有个布包。打开包袱,里面有四本发黄的旧家谱,封面、封底及边角已残缺不全。

我小心翼翼接过来,只见封面上写着《东武刘氏家谱》,扉页有大学士阮元作序。序后有刘统勋题《东武刘氏家谱凡例》。关于刘氏祖籍,有人说是丰县,有人说是日照,谱载:“吾家自前明弘治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发现嘉庆版《东武刘氏家谱》

关于刘墉学历,谱载刘墉于乾隆六年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关于刘墉后裔,谱载嗣子一人,锡朋,恩荫员外郎。长子刘光海,次子刘耀海。该谱续于嘉庆十九年(1814),由吏部尚书刘镮之重修,弥足珍贵。

我问老人:“大爷,听说有一幅槎河山庄图,您见过吗?”

老人面露遗憾地说:“小时见过,挨饿年代卖了。”

我不禁扼腕叹息:“那可是无价之宝!”

刘必显置槎河山庄后,在此建私塾,刘统勋、刘墉曾在此读书。刘统勋请御赐“画状元”唐岱绘制《槎河山庄图》,众多王公巨卿题词,该画已失传多年。

笔者顺着蛛丝马迹,终于打听到该画下落。《槎河山庄图》为收藏家周绍良购得,捐赠给了山东博物馆,终于有幸一睹名画真容。

《槎河山庄图》为横幅绢本设色长卷,画芯532厘米,画作与题跋长达40余尺,上有25名高官显贵题跋5600余字,山水着色,气势恢宏。画面主体为重峦叠嶂,五莲、九仙皆入画中,山庄草堂、溪流、瀑布历历在目。

孙继业:寻找真实的刘墉

槎河山庄图

刘墉亲为《槎河山庄图》作序500余字:“东坡诗中九仙山有二,其在东武,其秀不减雁荡。余家实依其麓,草堂有二,斋庐倍之,先文正公尝读书其中之锦秋亭……”

槎河山庄景色秀丽,一时轰动朝野,成亲王、恭亲王,大学士梁国治、朱珪、阮元、庆桂、嵇璜,协办大学士纪晓岚、英和等25名王公巨卿争相题跋。嘉庆帝御笔亲书《题石庵师傅槎河山庄图》:

相国家声著,洋洋表海东。

披图知胜境,怀旧仰高风。

从《槎河山庄图》看,画中除几间草屋,并无亭台楼阁,与和珅府邸天壤之别,可见刘氏清廉家风。这种清廉文化值得弘扬,刘墉故里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

文/孙继业,原山东省副省长,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来源:中国艺术报)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