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永强 | 美术评论应增强“发声”能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2-02 08:12:37
听新闻

美术评论是以较强的导向性与学术性,对美术家、作品、现象、思潮等进行分析、阐释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在新时代美术事业中,美术评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反映当下美术创作、研究、收藏、展示等方面的状态,还能引导、推动美术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是国内外学者和大众认识中国美术的桥梁,更是鞭挞假恶丑等不良风气的利器。近年来,美术领域创新创造的动能更加强劲,美术评论如何在这一时代浪潮中增强“发声”能力,深入人心?

聚焦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中国古代与当代的美术创作虽一脉相承,却也因发展变化有着鲜明差异。在古代,画作无需参加展览,不直接服务于人民,而是仅供部分人欣赏;当代的美术创作则具有人民性,美术作品服务于社会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面向大众展出,这种展出形式的开放性、公共性,直接决定了现代美术作品在艺术功能、审美特性、艺术标准等方面的评价重点与古代截然不同。此外,当代的美术作品尺幅也从传统的卷轴、小品转向巨制,还出现大量主题性美术佳作,这些都是古代美术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新时代美术评论只有深度关注、思考这些新现象、新问题,才能不拘于古代美术评论的框架而有所突破。

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广义的“美术评论”古已有之,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对人物画等展开品评,并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评价绘画的标准归纳为“六法”;明代董其昌在论画随笔中提出“南北宗说”……这些思想精华共同构筑起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历代经典为源流,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评论话语体系。当下,有的美术评论文章受外文写作习惯影响,导致中文阐述不清晰;有的套用西方艺术理论来分析中国作品,导致无效评论或过度阐释……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美术评论的知识体系与独特价值,从言简意赅、凝练精到的画论、画品中汲取养分,激活传统美术评论的内在生命力,有助于使当代的美术评论彰显气韵与风骨。此外,以兼容并蓄的理念,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结合中国美术的现状展开评论,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评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方面。

尊重审美差异化,发扬艺术评论的民主性。评论者知识结构与学习经历不同,必然会在审美过程中产生不同观点,正如南朝刘勰所言,“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美术评论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拥抱学术争鸣,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美术创作规律的认识。1949年,《人民日报》就开展了“国画讨论”,刊登了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等撰写的多篇关于改造国画的文章,引发有关中国画发展的第二次论争。随后,李可染、徐悲鸿、艾青等名家又展开了关于传统中国画转型的一系列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新发展,其中涉及的许多学术议题如写生观、素描教学等,仍值得今天的美术工作者思考。

从“具体”出发,运用具有专业指向性的学术话语,展开深入浅出的评论。美术评论离不开对作品、现象的具体把握,然而现在仍然有一些文章缺乏学术深度,评论浮于表面。有的评论者观点不着边际,更有甚者“离开作品滔滔不绝,看见作品一言不发”。这类以概念堆砌、理论照搬代替个人思考的批评,本身就应当受到批评。东晋葛洪认为,德行粗而易见,文章精而难识。美术评论的价值正在于“舍易见之粗,而论难识之精”。评论者既要有大视野,也要有“显微镜”;既要体现出不同美术门类的特性,也要洞察古今之别、中西之别。这就需要评论者经常走进创作一线,以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辨夯实评论的根基,进而在由表及里的探求过程中形成独具慧眼的艺术判断与学术观点。

坚守学术底线是营造健康美术评论生态的关键,也是美术评论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若美术评论工作者越过学术底线,将劣作奉为精品,不仅会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更会对大众审美趣味产生误导。美术评论的生命力,在于发现好作品、真问题。美术评论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眼光对作品和现象进行“鉴别”和“定位”,不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否则美术评论的桥梁作用便无从体现,美术评论存在的意义便也无从找寻。

把好方向盘,不断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评论话语体系,充分发挥美术评论对价值观、审美观的引导作用,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美术事业才能因时代而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艺术力量。

文/李永强,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

李永强 | 美术评论应增强“发声”能力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出版著作《〈宣和画谱〉中的缺位——米芾绘画艺术问题考》《格物与文心:宋代画学论稿》《20世纪中国画名家在广西的艺术创作与活动》等,曾获广西文艺铜鼓奖、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广西文艺花山奖。2024年,获聘广西文艺“出精品、出人才”2024-2026年度“签约文艺家”。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