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40周年暨期刊影响力提升系列座谈会”第二站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座谈会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办。
座谈会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回顾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办刊历史,介绍了学报在推动中国学者的研究进入国际学术界方面作出的努力,并提出目前学报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学术评价体制的桎梏,数字媒介的碎片化挑战,以及国际交流的话语困境,希望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学报未来的发展。
本次座谈会莅临现场的专家学者有: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教授,北京市教委科研处调研员张豫老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原主编王志敏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原主编杨远婴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穆德远教授、钟大丰教授、宿志刚教授、王昱华副教授、赵斌副教授,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陈旭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陈亦水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张宗伟教授、范小青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顾亚奇教授、苏涛副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武亚军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孙承健研究员、孙萌研究员,南开大学陈琰娇副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教授首先肯定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电影学术高地对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国电影学科发展的价值,对吴冠平教授等编辑部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学术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针对学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主题策划、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以及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
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张豫老师指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市属高校期刊中的第一梯队,在当前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学报也应进一步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强期刊国际化建设,为科技赋能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原主编,回顾了学报的创刊历程,分享了自己在学报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勉励学报保持核心刊物位置,希望未来学报能够借助科技赋能,探索新业态的可能性,并扩大稿源以及提升稿件质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原主编杨远婴教授的发言聚焦于作为学术期刊所面临的周期性挑战,并围绕人文学科的位置与变化、理论的大叙事和小叙事的关系,以及电影与电影研究在当下的位置等三大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称赞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在电影学术研究的引领性和敏锐度方面的贡献,建议学报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加聚焦创作的核心问题和电影的本体研究,避免学术同质化,与国内外其他学术平台加强合作,增加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性内容。
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提出,在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特别是电影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应从坚持中国电影艺术特性出发,加强本体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当下中国电影史学的书写,回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艺术的独特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认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历史上曾凭借突出的艺术分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希望学报在未来可以组织更具专业特色的稿件,实现专业性与资料性的并重,坚持学术初心,引领电影学科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穆德远教授回顾了自己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深厚情感,强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应当重视学报对学院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促进服务于电影创作方法和技巧需要的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表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在他个人的学术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提出学报未来要回归到“学”本身,注重电影本体研究,引领具有学术史意识的写作,坚持前沿性的学院派气质,真正实现“最新的成就,最深的思考”。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结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的工作经验,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质是在寻找各种平衡。
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认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优势,在电影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观照并作用于电影学科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以此作为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从当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出发,提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应坚持自身开放、前沿和国际的学院派气质,真正为电影人及电影现象服务,保持学术传统、扶持青年学者,倡导真正的电影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顾亚奇教授赞扬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长期以来的“学术良心”,认为学报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实现影响力“再”提升需要回到起点重新思考,也就是在关注青年学者、面向电影未来和人才培养方面为建设学科体系作贡献,尝试打造电影知识生产的新平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孙承健研究员指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面临着前沿性和基础性这一两级问题,因此学报既要发挥高等院校办刊的特性,又要为异质性的声音提供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刊物引领性与建构性的实现。
中国传媒大学张宗伟教授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资深读者”,以栏目设置为例认为学报具有一种学院派气质,并期待以此为基础,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学报自身的学术独立性与“破圈层”的正道初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孙萌研究员考察并分析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选题情况与同类刊物的办刊现状,认为学报不仅以学术研究为重,还兼顾着电影教育的责任,认为学报未来应发扬学报办刊亮点,完善电影学学术体系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范小青教授针对当下中国电影学术期刊缺乏国际影响力的现状,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期刊的新期待,例如吸纳更多聚焦亚洲电影领域的学者,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将自身打造成为权威性、即时性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杂志。
南开大学陈琰娇副教授从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发表论文的经历讲起,感谢了学报对有志于电影研究、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所给予的机会和认可,并从编辑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报未来可以丰富新媒体内容以完善内部互动性。
北京师范大学陈亦水副教授认为,当下是一个时代之交、使命之交的历史时刻,期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电影学界重要的学术平台能够涌现更多争鸣性讨论,引领学科风气,更新知识生产范式。
中央戏剧学院武亚军教授针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办刊策略,提出学报可以增强争鸣性形成学术对话,增加技术性研究和本体研究,以及优化刊物语态文风,最终进一步推进学科研究完整性的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苏涛副教授分析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选题现状与特点,认为学报具有充分的学术活力,并结合“前沿问题和基础问题”“功利性和知识性”以及“自由来稿和主题策划”等期刊平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吴冠平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月刊的学术平台,工作具有挑战性,今后学报将坚持广泛性、多样性与开放性,以国际化视野应对电影艺术的变化与发展,为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