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潘鲁生丨凝聚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17 08:16:00
听新闻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的血脉联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并深入考察调研文艺文化发展,亲切给文艺文化工作者回信写信,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更大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民间文艺事业实现了新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田野,心系人民群众,践行文艺使命,在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创作创新、研究阐释、组织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凝聚起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

践行使命: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于民间文艺而言,尤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面对现代化与传统的交织碰撞,积极参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构与发展,包括为中华民族文化保留弥足珍贵的鲜活文化记忆,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推进民间工艺的传承和转化,从而在文化传承、工艺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此,中国民协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为抓手,团结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伟大实践活动中来,为民间的口头文学、民间的艺术传承、民间的工艺经验、民间的民俗文化建档存录,为人民的文艺创造立言存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从而进一步服务和促进人民群众创造力的传承与发展。

潘鲁生丨凝聚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书库成果

其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其“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的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从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谜语、俗语和民间文学理论12个门类出发,全面发掘、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源,致力留存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签订《大系》卷本委托编纂项目合作协议429卷,正式出版73卷。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民间文学电子文献资料库,同步推进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作,目前基础资料数据库已完成二期建设,数据库收录印刷本、油印本、手抄本、善本等各类民间文学资料,并优选民间文学精品进行出版推广。近期,《大系》出版工程阅读与演习馆正式设立,《大系》的落地转化和民间文学传承传播进一步展开,以期推动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全面推进。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国家“十三五”时期规划中提出的“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艺集百家、服务民生”的理念与“工精匠勤”的艺匠精神展开编纂出版,由图、史、人、物互证,铺陈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对长期处于自发和散佚状态的民间工艺进行系统辑录,旨在为劳动者立传,为生活存录,为匠心文脉的创造者立档存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精神,填补我国民族民间工艺志书的空白。目前,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民协(含澳门)受中国民协委托参与编纂。截至2024年8月,《山东卷》《江苏卷》已完成出版,《广东卷》等十卷即将附梓。盛世修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与“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从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践行使命,以期使充满创造力的民间文艺成为振兴发展的有生力量。

学术立会:研究中国的民间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深刻关乎文艺精品和中国精神,明确提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及“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提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由此深入剖析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必备内涵和创作路径,对文艺生态的构成做出全面阐释。可以说,民间文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反映社会普遍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创作文艺精品,彰显中国精神,既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积淀、培育和发展,也离不开自主、自觉的研究和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中国民协坚持学术立会传统,着眼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现实,致力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全面推进学术平台建设,深化理论批评与文化实践,以期使学术研究成为创作繁荣、价值明确的有力支持。

潘鲁生丨凝聚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今年6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协主办的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邓立峰 摄

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指引下,中国民协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专家持续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取得了扎实成果。在学术体系上,扎根生活,进一步完善田野作业等实践方法。目前,田野普查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游艺、民俗文化、民间营造、传统村落等领域,近年来进一步总结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七十学术史》《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汇编》等,广大民间文艺的专家学者出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在学科体系上,进一步服务加强“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艺”,都具有民族文化“源”与“流”的内涵,均与培育民族文化创造力密切相关,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本土、本民族的历史、生活和民间文艺出发,研究把握本质和规律,以相应的概念、范畴、命题等加以阐释,形成系统的理论,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话语体系上,进一步凝练和表达中国民间文艺的艺术语言、生活构成和美学精神。民间文艺具有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属性,包含历史和当下的贯通特点,反映民族集体的、共同的创造和记忆。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探寻历史原点,回溯文脉历程,认识文化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果。由此,从艺术与生活、传统与当代、创造与凝聚等方面,研究阐释、表达和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话语体系。

在学术平台建设上,刊物出版成为传播民间文化、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和机制。十年来,由中国民协主办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民艺》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其中,《民间文学》杂志举办“中国故事节”系列活动并出版获奖作品集,建设“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建立民间文学书屋,持续推进民间文化传播,赢得社会各界好评。《民间文化论坛》作为专业学术刊物,持续关注发掘、研究和阐释人民的文化创造,并将民间文化研究成果回馈生活,形成深入的专业影响力。《民艺》杂志以中国民艺为关注和研究对象,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此外,中国民协主持编辑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民间文艺篇)和《中国民间文艺年鉴》等辑录发展资讯,形成阶段性史鉴,具有重要价值。

在评价评选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为扎根乡土、心系人民、潜心创作、服务社会的引领和示范,致力推动民间文艺的精品创作、学术研究和发展实践。十年来,中国民协深化评奖制度改革,并在民间文艺作品的评选过程中将“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作为首要标准,从第十二届至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推出获奖作品144部、获奖人才300余人。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唤的优秀作品和创作者的匠心精神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激励作用,优秀的民间文艺成果和人才不断涌现,民间文艺领军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充满活力。

此外,在理论评论及文化专题实践方面,广大民间文艺家持续关注和发掘民间文艺的热点理论话题,切实提高问题意识,对一线实践做出理论回应和解答,不断深化民间文艺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发展规律等基础理论评论。同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中国民协参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联合住建部等部门开展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编纂出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等文集,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传统村落调研,探讨新时代村落保护与民俗发展策略,服务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扎根生活:发展人民的民间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主体性构成与内涵。民间文艺自古以来由民众创作、表达民众心声、植根民众生活,具有最鲜明的“人民”属性。如钟敬文先生所指出:“民间文艺以劳动人民的文艺创造为对象,收集、整理和研究有助于增强人民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兴于民间,人民也需要民间文艺。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导下,新时代的民间文艺事业进一步致力使“人民性”的根本属性成为发展的创造力源泉和价值所在。

十年来,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优势,中国民协“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在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之际,中国民协组织开展了系列重大主题创作活动,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取得积极成果。从内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从东部沿海到河西走廊,从黄土高坡到太行山区,从松花江畔到天府之国,民间文艺演出、民俗知识讲座、地方艺术交流、基层联欢互动等“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深入开展,民间文艺成为文化的桥梁、情感的纽带。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队先后赴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览展示、主题讲座、互动教学、捐赠图书等形式,为当地中小学生送去民间文艺精神食粮,鼓励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播撒民间文艺的种子,目前“民间文化进校园”已成为中国民协志愿服务的重要品牌。

潘鲁生丨凝聚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2023年7月,中国民协、新疆文联联合主办“文化润疆·我们的节日——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节日马奶节”,引发当地民众围观。邓立峰 摄

民间文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也是维系乡愁记忆、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食粮。中国民协的文化品牌活动——“我们的节日”,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大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及地方特色节日、二十四节气活动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及传统习俗,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开展节日民俗文化的交流研讨,举办民间文艺展览展演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每次线下活动现场参与人数成千上万,与节日民俗相关的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表演、民间节俗礼仪等在活动中得到普及与传承。

同时,积极创新信息时代与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建设。网络社会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平台也带来民间文艺生存样态的改变。中国民协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网络建设工作的使命任务,高度重视“互联网+民间文艺”建设,通过“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运用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将之作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载体,引领民间文艺领域的良好网络生态发展。十年来,“互联网+民间文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哔哩哔哩平台、今日头条平台等为支撑的视讯平台矩阵全面建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也成为创新民间文艺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的重要路径。

团结进取:发展党领导下的民间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第五个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中国民协切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协会团体的服务作用。

十年来,中国民协持续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完善会员服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的民间文艺人才的梯次体系,实现会员资料管理的数字化的同时,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扩大会员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覆盖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实效,切实强化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探索设立“会员日”与“民协会客厅”,建立“中国民协会员数字博物馆”,开展“中国民协会员故事”征集宣传活动,拓宽服务与交流渠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概念,中国民协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扩大组织覆盖、加强教育培训、搭建服务平台,并根据“文艺两新”市场属性明显、相对独立和分散的特点,不断熟悉新业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向新兴领域和人群延伸,团结引导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艺两新”听党话、跟党走,推进“文艺两新”工作蓬勃开展。同时,中国民协成立行风建设委员会,切实加强行业自律、行业管理,努力营造崇德尚艺、潜心耕耘、打造精品力作、繁荣民间文艺创作的良好风气。

十年来,民间文艺发展将权益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文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IGC)案文修改等,并深度参与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民间文艺法治化建设。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营推动民间文艺产业升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改善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加强民间文艺中相关元素的创意转化,以版权驱动相关产业跨界,打造中华民族标识,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

潘鲁生丨凝聚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沛活力——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现场,获奖者合影。邓立峰 摄

民间文艺是友谊的纽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载体。以民间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民协紧密围绕中国文联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全局,积极拓展中国民间文艺的对外交流范围,为中国民间艺术家搭建海外交流平台,通过展览、演出、博览会、学术研讨、互动体验等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将中国民间文化推广至海外。十年来,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效果好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如“一带一路”文化系列活动泥塑展览、“同一盏灯·点亮丝路”中华彩灯主题灯展等。协会文化活动范围已拓展至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涵盖木版年画、瓷艺术、泥塑、彩灯等多种民间文艺门类。十年来,民间文艺在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采上的优势更加鲜明。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文艺事业发展提出了期盼和要求,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规律和内涵做出深入阐释,对现实的文艺现象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道路做出深刻剖析和全面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的行动指南。十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民间文艺事业实现了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体系建构、文艺作品创作、文艺活动开展到协会组织服务等全面、深入地提升与发展。重温讲话精神,回顾发展成果,总结建设经验,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历史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我们还需深入学习和践行,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迁发展中牢牢把握民间文艺的发展使命,积极发挥民间文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用,进一步建立民间文艺与当代创作的血脉联系,从本职工作、从专业领域、从自身的创作实际出发,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和文化传统根基在民间,民间文艺是生机勃勃的载体和纽带,我们要激发民间文艺的活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在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中为民族文化复兴不懈探索、不断努力。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原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中国艺术报)

[ 责任编辑:徐智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