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 在对话中重识孔子,在互鉴中走向大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9-28 08:22:09
听新闻

诞辰2575周年的孔子,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新中国,历经四十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办节史——当历史的节点交织缠绕,即将启幕的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注定将被时代凝视。

据了解,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策划了“1+5+N”活动体系,“1”是一个主题,即“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5”是五项重点活动,包括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N”是“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活动。

有人曾戏称,孔子是被误会最多的古人。一句戏言却也道出一种真实的境况:一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在“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中把握、取舍,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议题。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家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这自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时代的局限性。实际上,回顾近代中国的主流社会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范式与内核的转变,可以窥见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文化层面从探索到成熟的心路历程。

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国际性“孔子诞辰故里游”专项旅游活动。彼时,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大江南北,促经济、谋发展是各地的首要任务。为有效促进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曲阜当地恢复了孔府古乐舞、孔府喜宴、暮鼓晨钟等多种传统仪式。1989年,为了更好地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和友谊,经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孔子诞辰故里游”更名为国际孔子文化节。从“游”变“节”,更庄严的仪式感自然饱含顶层设计对未来的期许。

如果说1984年的那场“故里游”是国人在视觉神经中重拾传统的绚烂,那么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对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盛会的高度瞩目,则是国人在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意识的深度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越走向历史深处,我们就越明白,孔子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绝不是史书上的陈墨旧章,而是指引并匡正中国的历史与当代、本国与世界之间的坐标系,是让中国之治与世界之问斐然成章的指引图。

也正因此,昨夜,当人们相聚圣人故里,不只是为本民族的文明而欢欣鼓舞,也是在为世界文明的浩荡进程多播下一颗闪烁着东方光芒的“希望的种子”。通过孔子看世界,让我们的内心在面对异国璀璨时多了一份来自本民族的笃定和从容;通过世界看孔子,让我们在坚定自己的智慧结晶时也多了一份多元交流的坦荡和包容。

从海外中国叙事的角度来讲,回溯国际孔子文化节四十年办节史,其办节含义的不断升华,其人文思想的不断深入,也为世界观察当代之中国,提供了一次次绝佳的观察视角。在世界文明版图中,在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中,人们看到是一个尊重自我,坚定自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国形象。也正因此,当国际孔子文化节一次次系统、完整、深入地讲述孔子思想的现世价值时,不仅是在讲述孔子的故事,也是讲述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四十年来家国。”我们坚信,在一次次的对话与互鉴中,两千多岁的孔子的面貌会越发清晰,一个大同世界的真实轮廓就在我们眼前。这些信念的内核是我们不只相信2575岁的孔夫子有这样的魅力,更是相信勤劳、智慧、善良、包容的中国人有这样的魅力。

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 在对话中重识孔子,在互鉴中走向大同

(来源:新黄河)


[ 责任编辑:李建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