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不大,但见缝插针种植些许蔬菜的地方还是有,从萌动的土地里泛起第一抹绿色的时候起,这院子里也就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平时都是老人帮助打理,今年突发奇想自己也试着栽种了几棵容易管理的蔬菜,有黄瓜、辣椒和方瓜等,主要想法一来是让闲暇时间多一些颜色,二来是那些蔬菜从小苗到翠绿、再到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很是让人享受。
翻土、施肥、浇水,这些流程一样都不少,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但得到的回报确是让人大失所望,椒苗长得瘦弱不说,结出的辣椒又小又少。几根黄瓜秧苗长得还算可以,但那架子上的几个细瘦小瓜真是让人目不忍睹。特别是那几棵大方瓜,从长势茂盛的枝叶看,一定是个丰收季,但遗憾的是没看到瓜的影子。
关于个中缘由,邻居大叔也帮助分析,说可能是今年天气的原因,时而高温暴晒,时而阴雨连绵,这旱涝不均匀,蔬菜适应不了,因为他家里有些菜长得也不好。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管理过度,比如浇水太频、施肥过多等,这意思听着敢情就是热情过了头、方法不得当所致。
邻居大叔找的这两个原因我更加相信第二个,因为从大叔的语气里能听出一些安慰的意思,但这劳心费力的到头来竟然收获了个寂寞,心里总有点不舒服的感觉。但细想起来,其实这也没什么,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验都是从失败中总结而来,只要找出了症结所在就好说,因为这菜毕竟是一茬一茬地种,过了这季还有下季。只是万万没想到,在墙角处那两棵丝瓜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沉思,因为它们是何时从墙根的缝隙里冒出来的本人还真是一点都没注意,甚至后来那瓜秧爬上墙角、爬上围栏甚至树上也没有去留意,直至藤上翡翠似的丝瓜满满当当、摇摇晃晃需要采摘了才像猛然发现似的,不得不认真关心起它们来。
关于丝瓜,全国各地不少的地方都有种植,它既是一种深受大众欢迎、清香可口的蔬菜,也有着较高的医用价值,老了的丝瓜瓤还可以用来洗碗、刷锅,比现在的什么清洁球绝对是环保好用。自己从记事的时候起,老家的房前屋后就种植了许多。这种瓜性情随和,适应力强,对生长的环境从不挑剔。无论是在墙角、篱笆边,还是在其它什么地方,只要有一点土壤和可以攀附的依托,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的产量特高,连续结果的能力也很强,不需要太多的照料。记得小时候老乡们每户种上几棵,夏秋季节桌上的蔬菜也就丰富了很多。
同一处院落同一片地,同样的气候条件,一边是精心照料却叶稀果少的黄瓜、辣椒们,一边是未经侍弄却叶茂果丰的两棵丝瓜,这种反差还真是不得不让人深思。你说花费在这黄瓜、辣椒身上的精力那么多,为什么就远远达不到预期?也许邻居大叔分析的对,过度的呵护,看来都让它们失去了适应环境和自我生长的能力。频繁地浇水、施肥,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失衡,根部也因为水分过多而受到损害。本是对它们的热心,反成了其生长的羁绊,现在看来做任何事情真要讲究个天时地利,讲究个和谐,讲究个适度,有些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就得去适应,想干成一件事情还得讲究科学,讲究个方法,否则一味凭着热情去做很可能就是盲目甚至没有实质意义的付出。
现在再仔细看这两棵自生自长的丝瓜,繁茂的藤蔓爬满了院子的栏杆,爬满了那个葡萄架,爬上了高大的桂花树稍,绿叶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微风吹来,黄色的花朵在绿中闪着金光,细长的丝瓜挂在藤蔓轻轻摇晃。头天把熟透的果实刚刚摘下,第二天新果就争相探出了头,这成为了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些早前却被轻易忽视。细想一下,这两株丝瓜,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没有因为自己生长在墙角而自暴自弃,没有因为深受冷落而轻言放弃,而是凭借着自身生命力的顽强,艰难的从墙根的缝隙里汲取着有限的营养,从未知的降雨中获取未知的水分,顽强地扎根、生长,默默奉献着一片盎然与累累果实。这生命的力量是多么顽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只要有一丝生机,就会努力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来自植物界的生存之道同样也给人类的我们带来一定启示。
同样是蔬菜,因为性格不同结果不一。同样是蔬菜,因为管理不同命运各异。试想,如果把黄瓜、辣椒等这些离不开人的蔬菜一种了之,不管不问,料定不会有什么好收成。同样,如果给丝瓜等这些生命力强的蔬菜天天浇水施肥,过度呵护,那也不一定能坚持到结果,如果两者之间拿捏准那个度数,那可能就是一种境界。看来,这种菜和做事情一样,还真是一门学问。
(文/王兆立)
作者简介
王兆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威海市直部门。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众日报》、《歌曲》杂志、《时代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歌曲等不同体裁文学作品500多篇(首),编辑出版40万字专辑。有多篇(首)作品在省以上青少年朗读大赛中作为推荐篇目被广泛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