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8-28 08:11:39
听新闻

“国家文化公园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按历史文脉、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来建设,创新了文化传承发展模式,跳出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分类管理的窠臼,体现了整体性、系统性。”8月24日,在“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以《国家文化公园带给我们的启示》为题致辞并作主旨报告。

国家文化公园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理念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近日,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独创的文化理念,这样一个举全国之力的伟大工程,正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思路。”韩子勇认为国家文化公园为一个整体系统,揭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在生成发展中最主要的关系、结构、功能和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的“一体化”过程。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国家文化公园是个新词、热词,也引发了人们很多思考,为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韩子勇认为,历史文脉超越今天行政区域。一些历史上非常耀眼的文化圣地,其核心区域和遗址,今天看来可能还比较偏僻,按行政区划,可能是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牛河梁、石峁、庙底沟、大地湾、齐家坪、石家河、屈家岭等,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这也包括中囯革命的圣地井岗山、遵义、延安等地。国家文化公园带给我们一幅新的、金光闪闪的文化地图,让我们不忘来时的路。作为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的尺度、地理空间、所养育的亿万民众、面临的发展创造、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因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对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韩子勇认为。黄河涉及9省市,长城是15省市,大运河是8省市,长征是15省市,长江是13省市,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是相互作用的历史整体,是恩格斯所言的历史力量的“平行四边形”,不可分割、不能拆解、不能碎片化,它们横平竖直弯折勾,纵到底横到边,写出一个“国”字。“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的相互作用中,黄河与长江是腹地,功能关系最浩大、最复杂、最综合、最精微,构成中华文明的双螺旋。”韩子勇说。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归根结底的作用是什么?对此,韩子勇给出了阐释,“是他们把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紧紧连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体现一体化的强大凝聚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这些伟大的文化空间、历史力量、社会区域,纵横交错、榫卯镶嵌、相互作用,构成自洽的、不断升级壮大的超级模型,如同结构完美,马力强劲,轰鸣运转永不熄灭的五缸发动机,驱动沉雄伟大的历史车轮。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理解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要穿透密密麻麻、纷乱杂芜的表象。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每一个都是无法穷尽、读完的“奥义书”。更重要的是,它们“一部五册”,无法拆读、单解,必须连续研读、交替研读、关联研读,才能领略各自的完整意涵。韩子勇说:“比如长城,为何有长城?长城为何如此长如此久、贯穿中国的历史时空……这就必须把黄河加进来,把大运河加进来,把长江加进来,把长征、延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加进来,才能完整解释。”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这样一个生生不息、汇聚交融的整体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最主要的关系结构、功能和作用。“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的一体化过程。”韩子勇说。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今天,新的长城是众志成城的人民军队,新的长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复兴伟业新征程,新的大运河是日新月异、领先世界的综合交通设施体系。”韩子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的华图宏构中,如果说黄河、长江流域是居中的核心主殿,长城、大运河、长征则是主殿的梁柱——长征是大厦将倾之时,由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肉精魂所锻造的、支撑这大厦的最新一根梁柱。长城和长征,在近代、在今天,化为恢宏的历史现场和精神实体,黄河以南的大运河还有通航功用。五千年文明的重心,前三千在黄河一线,后两千年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流域。在这个双核结构中,黄河中下游区位居中,特别是与北方、西向的游牧人群交往交流交融更为剧烈,历史、文化嬗变演化更快,成为历史力量的交汇点,较早形成“中”的观念。

“其实,准确说应该加上黄河以北的草原游牧带——是以黄河为轴向,包括长江、黄河、北方草原的三核一体、三元一体的结构。”韩子勇分析,长城、大运河即是因“中”而生的秩序纽带、经济纽带,长征则是扭转近现代中国命运的革命纽带,三条纽带,把黄河、长江,把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白山黑水……紧紧捆绑在一起。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昆仑与青藏高原

韩子勇认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当然不是全部,如果继续增列这份名单,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藏羌彝走廊”)、昆仑(包括青藏高原)等,都可能是潜在候选对象。丝绸之路意义明确、影响广泛、范围清晰,打通东西,具有世界意义。丝绸之路中国段,串联一系列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遗产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丝绸之路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补强新疆、西南、南海等薄弱区域,具有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慎终追远。黄河、长江皆源于青藏高原。昆仑和青藏高原,无论古代还是今天,都是具有多种战略意义的重要板块。”韩子勇进一步解释,“昆仑”的观念,反映中华先民早期宇宙知识,建构中华的时空形态,是中华家山、是寿比南山、高与天齐,与天、天道、天下、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密切相关。昆仑神话、昆仑文化、昆仑玉文化,是早期中国诸族群的文化共相,是“元叙述”,融汇儒释道,融合庙堂与乡野,成为精神之山、文化之山、“地天通”之地。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青藏高原昆仑山脉。王筝 摄

“河出昆冈”,张骞凿空西域,自汉武帝始,黄河被认为源于于阗南山,连接塔里木河,从“泑泽”(罗布泊)开始伏流,出积石山,被称“中国河”。汉武帝钦定西域南山为昆仑,这样一种“命名”和“册封”,当然不仅源于稀薄的地理知识和典籍中缥缈的言词,而是基于“天”“天下”“天命“大一统”的秩序冲动。

“昆仑”原指“天”,是“帝之下都”,是中华神祇的三层高台。河源所出之地,必须是昆仑。河源信仰是共同信仰,这样的冲动,当然不止于汉族的皇帝,元清两朝动用国家力量,探寻和朝觐河源的仪仗,规格更高、队伍更宏大、氛围更神圣,结果也更贴近地理实际。从汉武帝到忽必烈,再到康熙、乾隆,由他们起笔,为今天的中国地图划下一条线,一条2500多公里的线,定下了昆仑山脉东西的两个端点:新疆的喀喇昆仑和西藏、青海的昆仑山脉。

“这哪里是地理科学可以囊括的,也无关河源所出的对错,而是绵延几千年的执拗信仰,一种关于昆仑、关于黄河、长江,关于天下、关于中国的信仰。”韩子勇总结道,昆仑从喀喇昆仑到昆仑山脉,续接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直抵黄淮海大平原,是地理学上的“中央山系”,更是文化上的“中华龙脉”。昆仑山系与喜马拉雅山脉,构成青藏高原北缘和南缘,围合出中国地理第一级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外围,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组成的平均海拔一两千米的第二级台阶,构成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板块。

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公园息息相关

长江源沱沱河。 王筝 摄

“所有和青藏高原相关的河流,都源远流长,蕴藏巨大水能和综合价值,在中下游分别发育出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中亚的两河文明。”韩子勇说。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是山宗水源路冲。从这里发源出辐射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的重要河流:向东是长江、黄河;东南亚方向是澜湄水系,流经中、缅、老、泰、柬、越六国,流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4880公里;向南发源出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40公里(中国境内2013公里),流经中国、缅甸,注入印度洋安达曼海;雅鲁藏布江是藏族人民的母亲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在中国境内东西流向,流入印度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恒河两大支流水系之一,流入孟加拉又叫贾木纳河,最终流入孟加拉湾。

在青藏高原的东端、“世界屋脊”的“屋脊”,由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交会出巨大山结,构成帕米尔高原(波斯语“平顶屋”,中国古称葱岭,亚欧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发源了印度河的上游——阿里狮泉河,以及向西流淌、辐射中亚的阿姆河(中国古称妫水、乌浒水)、锡尔河(中国古称药杀水),包括向北汇成中国最大内陆河、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塔里木河。

1935年9月,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昆仑山支脉岷山,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生发感慨,作《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人类相依为命,是命运共同体。上善若水,水和文明的起源兴衰,息息相关,这样一片区域的地理和人文,怎样估量都不过分。”韩子勇评价道。

(来源:长江网 记者/张萌)

[ 责任编辑:董硕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