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何家英贺《今晚报》创刊40周年丨携手同行 共享阳光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23 12:34:20
听新闻

何家英贺《今晚报》创刊40周年丨携手同行 共享阳光

“40岁,壮年之身。今晚,星光璀璨,瑰丽壮观,贺《今晚报》创刊40周年。”

7月的津城,因荷花开放,让盛夏变得清爽,记者走进何家英的画室时,何老师正在为《今晚报》的读者抒怀寄语。

何家英是河北任丘人,195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上中小学时即利用其美术方面的特长为学校和街道做宣传工作。1974年,何家英到天津宁河县插队务农,仍坚持不懈习画创作,1977年,他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今晚报》创刊40年来,一直是何家英的“灯下客”。何老师深爱着家乡的这份报纸,他深情地说:“报纸在媒体传播领域浓缩了精华,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就像今天人们从手机上关心国家大事一样深受欢迎。回归报纸阅读,能够获取更多真实的资讯和知识,让读者有所提高、有所成长。报纸的深度报道,不仅传递着信息,更传递着一种能量。”

时光刻录奋斗足迹

何家英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他与《今晚报》的情缘。他说:“《今晚报》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今晚报》总是第一时间及时报道我的每一次活动信息。”说话间,何老师拿出一张已经泛了黄的《今晚报》向记者说:“1984年7月1日,《今晚报》创刊。当年11月7日,《今晚报》第2版刊发了《国画有盛会 誉满石头城》的消息。这应是《今晚报》刊发我较早的信息。”何老师向记者详细介绍道,当年11月初,第六届全国美展国画作品分区展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浙江等地的评委经过充分讨论,从选送的900多件作品中,投票选出了588件作品参展。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格调清新,展示了国画创作的新成就。著名画家吴作人、刘海粟、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王颂余等都有作品参展。天津市送选的作品有35件,其中入选21件。何家英的《山地》《十九秋》双双入选。“何家英的《十九秋》是一幅肖像画作品,作者以传统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农村姑娘的形象,真切生动,呼之欲出。大片秋林红叶的描绘,更增添了深邃的意境。作品发挥了工笔画刻画细腻的长处,增强了形象的时代气息。”《今晚报》刊发这条消息后,何家英的名字和他的工笔画,迅速传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

谈起工笔画《山地》《十九秋》时,何家英向记者介绍了他创作这两幅作品的由来。1982年,由天津美协、天津文化局、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一个创作研究班,由天津美协主席秦征带队、汪国风先生做指导,深入河北省狼牙山下画猫村体验生活,研究创作规律。研究班重点解决创作的认识问题,摒弃“假大空”的创作模式成为共识,这为何家英连续创作出《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等作品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时,他一直在构思创作一个纯朴、善良还带点野性的女孩,展现有个性的、具有中国人特征的形象,他通过速写搜集了大量的村姑形象。一次,他坐在田埂上观察红彤彤的柿子树时,忽然,一个村姑从树下走过,令他眼前一亮。他发现,人与树这种穿插隐现的关系颇有些犹抱琵芭半遮面的意境。当村姑猫腰俯首捡拾地上的柿子时,后腰露出;站起时,又浮现出几条有韵味的衣褶,他一下子捕捉到画面的造型语言。回城后,他创作了这幅《十九秋》,表现农家女的青春之美、凝重之美,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画面中既展现了姑娘曾经经历过十八九个春秋,又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山地》表现了一位山区老农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的情景,用那双干瘦而有力的手挑出土里的石头。作者通过背部造型表现出中国农民祖祖辈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个后背象征着几亿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脊梁。《山地》参加了天津第二届青年美展,荣获金奖。

后来,他又创作了水墨画《惊蛰》、工笔画《米脂的婆姨》,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作品联展、印度举办的世界绘画双年展、中国美协在香港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今晚报》对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展览、获奖等都作了及时报道。

何家英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称号。

弘扬时代文化风采

1993年春,白庚延、陈冬至、霍春阳、何家英四位天津美院画家带着百余幅最新创作的画作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画展,被上海观众称为“从北方吹来一股强劲的风”。四位画家表现出的深厚艺术功力和风格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令不少专业画家折服。回津后,他们又在天津美院展览馆举办汇报展,4月8日,《今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并介绍了四画家在上海办展情况。消息刊发后,京津冀不少画家、美术爱好者、艺术机构人员等纷纷前来天津看展、交流、学习,成画坛盛事。

“1994年10月初,我的首次个人画展在澳门展出,受到热烈欢迎,且反响强烈。10月18日,《今晚报》在2版刊发了题为《何家英画展在澳门反响强烈》一文,及时向天津的父老乡亲传递了展览情况。”在从事国画创作19年来的首次个人画展上,他向观众展示了《魂系马嵬》《秋冥》《十九秋》等一批受人称赞的画作。在这次展览中,何家英尝试用国画小写意手法完成了一批他笔下熟悉的女性题材作品,让人看到他对中国画品味的理解。澳门画展成功举办后,香港、海南、广州等地纷纷邀请他去办画展。《今晚报》都及时报道了他在各地举办联展、个展、讲座等情况,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何家英绘画的魅力,还在于他精细到极致的工笔画法。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对此有过精辟的评论:“一位好的艺术家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完成一部作品,而是要创作出他独有的世界。何家英的世界,从无惊乍,亦无躁动。何家英把心中的向往和审美追求,都寄寓在他笔下那些文雅沉静的少女形象里了。于是,这些少女个个都是沉湎遐想,默然凝思,朦胧期待。因而,何家英的绘画,看似写真,实为理想。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去,并一直走到他画中的深处。”

师生联展培育人材

2011年10月,“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院举行,为期6天的画展迎来了上万观众。何家英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工笔人物画家,他的工笔画融中西方人物画之精华于一身,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把中国工笔画的写实画风推至一个新的高度。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90余幅,既有何家英的新作,也有其学生白鹏、徐展、张见、孙震生、陈治、武欣等人的作品。10月26日,《今晚报》在第9版刊发了消息《何家英师生作品巡展安徽获誉彰显天津国画创作的强大实力》,报道赞扬了何家英及其学生的作品风格各异,特点突出,具有扎实过硬的技巧和深沉厚重的艺术品质,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天津国画创作的强大实力。

2011年11月10日,《今晚报》在第9版刊发消息《何家英师生作品外地巡展到第三站“桃李英华”画展在江西举办》,介绍了“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画展”在江西南昌大学艺术馆展出的情况。此次展览是何家英师生画展赴外地巡展的第三站,共展出何家英师生的作品60余幅,其中包括何家英本人历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工笔画作品10余幅及其学生部分作品。

何家英的高徒白鹏向记者介绍了何家英“形”“神”理念对学生教育的启示:何家英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家、教育学者之一,在绘画上强调开阔视野,中西融合,深挖传统,为我所用;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精神升华和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出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何家英还热心公益活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何家英获悉灾区情况后,即通过本市相关部门向灾区捐款15万元。为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他创作了一幅人物画《花落东君》,拍卖所得128万元也全部捐给灾区。他还向陕西宁强县灾区捐资用于灾后建设,赢得广泛赞誉。

携手同行,共享阳光。在《今晚报》创刊40周年之际,这位艺术家也向这份深受天津市民喜爱的报纸,送上了自己真诚的祝福。

(来源:今晚报)

艺术家简介

何家英贺《今晚报》创刊40周年丨携手同行 共享阳光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