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潘鲁生 | 推动新时代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05 13:24:45
听新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了阐释和部署,为全体文化文艺工作者更有力、更有效、更充分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中国文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和经验。今年1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召开,对“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做出部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紧密地结合文艺创作、研究和各项工作,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邀请相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民间文艺家代表,针对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讨,希望充分阐释新时代“民间文艺”内涵,深入把握民间文艺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全面发挥民间文艺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民间文艺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结合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和民协工作,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和落实: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持续深入地做好中国民间文艺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阐释和传承传播工作。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五千多年来积淀传承的文明根脉,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于人类文明的核心所在。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把握和发挥中国民间文艺贯通古今的突出特性。

对于民间文艺来说,由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涉及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由于口头流传、经验传承,在社会文化转型时,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中国民协几代文艺家展开的“集成”式收集出版、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中国民间文艺传承传播“两大工程”,使知识精英与民间民众联合,学术研究与生活传承结合,文化传播与传承契合,使民间文艺在新的时代生活、新的代际人群中绽放美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传统民间文艺资源的抢救发掘、对于民间文艺变迁发展的研究以及一系列传播传承活动,必须深刻地、实时地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核心,明确我们保护、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根本内核,一以贯之地传承和建构中华文明,使发展中的民间文艺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极富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盛世修志,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与《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做到扎实严谨、系统高效,履行编纂出版“两大工程”的文化使命,为民间的口头文学、民间的艺术传承、民间的工艺经验建档立言。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文艺事业发展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此,既要使现实的发展有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也要使中华文明富有现代力量。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我们既要有传承,守护根基,也要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葆有文化的主体性,坚守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夯实坚实的文化基础,不断凝聚和发展强大的文化力量。

对民间文艺而言,坚持人民性、生活性、创造性是发展的关键。应该说,博物馆不是民间文艺保护与研究的终点,火热的生活、鲜活的创意、最广大的民众群体才是民间文艺发展的沃土。民间文艺专家开展保护与研究,民间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组织活动,根本目的仍在于回归生活、回馈人民。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不断演进和更新,民间文艺既面临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机遇。当前,网络文化生态中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人工智能介入后的传统工艺发展、文化社群圈层发展中的民俗艺术热点等都是民间文艺的新现象,需要我们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和视野、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去认识和实践,在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中实现新的传承和发展。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使民间文艺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持续动力。

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是我们文化发展、文艺繁荣的视野与胸怀、原则和方法,引导我们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去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

在民间文艺发展中,做到坚定文化自信,还要不断传承传播民间文艺之“美”,使民间文艺的美育工作成为发展的基石。广大民众对于民间文艺之美的认同、传播和传承将是最长久的动力。我们要做到“开放包容”,做好民间文艺的交流与传播,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尽管在语言文字、制度观念上存在差异,但对于美好情感的表达、创造力的欣赏是相通的,我们要以民间文艺为纽带和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文明互鉴与交流。做到“坚持守正创新”,是民间文艺的根本遵循。一直以来,人民的艺术、乡村的文化、传统的创造力都是民间文艺的源泉和乡土。创意创新只有不离根本,才有更深沉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精神,观察文艺现实,再次获得新的深刻的启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十分深厚、论述极为深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的核心问题,蕴含深厚的人民性;深刻阐明了文化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精准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我们要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中不断学习、不断领悟,做好贯彻和落实,实现新时代民间文艺的新作为新发展。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原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

[ 责任编辑:董硕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