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15 12:58:34
听新闻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书名:《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

作者:王超英

价格:267.00 RMB

出版发行:中国图书出版社

目录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前言一(节选)

纪实人生  以真写情

不同于其他纪实摄影的强烈客观性,王超英的作品带有一种浓浓情感,这种情感来自对家乡的了解,对家乡重大事件的关注与记录。很多新闻摄影只是抓到了瞬间,但是对美的捕捉,对心灵的碰撞是抓不到的,王超英的摄影创新之处在于“以真写情”。这种真实性与情感性融合产生的表现力,是在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下,对时代现实与社会生活长久的观察,对纪实摄影恒久的热爱。王超英的摄影语言,记录和选取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情感,反映了一位摄影家对时代细致入微的观察。作为记者和摄影家,她在同一个时空中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靠的是她的审美理想,是她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判断和描写。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细致严谨的观察,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故事,自我情感的投入与社会情感的摄取相碰撞,启发人们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正是王超英摄影作品中情感运用的巧妙之处。

在王超英的作品中,能看到一位摄影家为人民而创作的坚守。到民间去,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人民,捕捉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身影,记录人与人之间的温情。50年来,王超英对人物的形象,时代的记录和事件本身瞬间的抓取,非常鲜活,是写实与美感融合的完美表达。从社会人物到菏泽牡丹,看似差异巨大,实则共同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菏泽牡丹作为菏泽文化的象征,更寓意花开盛世的社会面貌,牡丹摄影作品是王超英对家乡发展与祖国昌盛的美好祝愿,更是对纪实摄影本质的探求。

王超英是黄河儿女,她扎根生活,关注百姓,记录家乡,执着坚守,传递情感,与黄河相依,与牡丹相伴,是真正的人民摄影艺术家。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甲辰谷雨于历山作坊


前言二(节选)

用形象托起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评王超英《黄河儿女》主题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王超英作品呈现的治水社会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摆脱出一般就事论事的的窠臼,而是从更高的文化、社会意识来表现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灵魂的、由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追梦精神而构成。王超英的摄影艺术立足于治水社会特征与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其能够“讲好黄河故事”的真谛。

说到中华民族精神,不能不说其核心爱国主义精神。爱黄河、爱家乡、爱亲人,更爱牡丹。牡丹是黄河沃土中生长的,是黄河之花,中国之花,历尽严寒而雍容华贵,是中国文化象征。王超英拍摄了160多组牡丹延时作品,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传播我们的“国花”。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形成一种精神,一种精神留下了一种形象。我们感觉黄河文化是一种遇灾而起,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对《黄河儿女》作者王超英精神状态的理解,其实这也是王超英的形象。王超英树一心而托终身,为了拍摄菏泽,中间的艰难困苦说不清,充满着奉献和牺牲。她顶着滚滚浊浪,冲进洪峰抵近的现场,流泪拍下“党派来了救命船”等震撼场面,展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瞬间。她是忠诚的黄河儿女,忠诚于摄影事业的黄河好儿女。

(文/李锦,中国国企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专家、新华社高级记者,2024年5月于济南


前言三(节选)

事业的强者

王超英的作品,显示出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人民记者的责任感。1993年、1996年两次洪水袭击菏泽,面对着千里白浪,她像一个战士,冲上去了。背着照相机,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她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赶到抗洪救灾现场。”是什么样的责任感?是一种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生命的责任感。“我要尽一切可能地拍摄灾情、拍摄党和人民对灾民的关心、拍摄全国人民的支援”……她把这一切都看成自己的神圣职责。然而,她是一位女记者,也自有她的难处:85岁的婆婆、8岁的女儿;爱人忙,她更忙,甚至带着病痛她还是到灾区蹚水拍摄,照顾老、小也只能是忙里偷“闲”。王超英是把整个生命都扑到事业上去了,她拍的那些看了叫人揪心的抗洪救灾照片,不正是表露出她的事业心、责任感么!

这里列出的点滴,当然不足以看出王超英同志精神世界的全部。她是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的成员,她有一段知青锻炼的经历,1977年从摄影专业毕业后又一直从事以农村为主的新闻摄影采访。她的思想情操和革命事业、和劳动、和劳动人民紧紧相连,造就了她坚定的革命人生观。王超英同志向我介绍她的作品时说:“我这些照片,总是想表现一个‘情’字。”这是有道理的,在她的眼里,中国人民需要过幸福生活,中华民族需要兴旺,中国需要建设社会主义。而这一切,又确实需要像她这样的共产党员去为之倾注全部感情,去为之奋斗!

她有一首用信念唱的歌:“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沉入基层,勇于拼搏。”

这胸怀是何等宽阔,这不正是一个强者的意志么!

(文/许必华,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1996年中秋于北京


前言四(节选)

难以忘却的记忆

王超英是一位持续用镜头关注黄河儿女、百姓生活的摄影家。在她眼里,处处是新闻。她的灵感来自每一个偶然的机缘里,像夜空里的闪电,她总能从别人不经意间发现独有的瞬间。别人忽视的、轻视的、漠视的、藐视的、熟视的小地方,都是王超英所珍视的。

王超英曾说:“战争年代,我会是一颗子弹,射向敌人;和平年代,我会做一粒沙,融进祖国高楼大厦;在家乡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面前,我会化做尘泥呵护家国,丰厚牡丹芬芳荣华。”几十年后的今天再读王超英的作品,我们发现:好的照片像盐巴与面包一样简单,但它述说的却是深刻的人文气息与时代大变革、大历史。正是这些历史影像,使寂灭的东西在时间深处得以存留,截留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人类生存的痕迹与信息。

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王超英就是一位具有大爱、感恩的摄影家,她热爱家乡,热爱菏泽,更热爱国家。

今天,已67岁的王超英仍用相机和无人机拍摄大美菏泽。《十对新人情定黄河滩》和《争当“网红”》就是王超英2024年5月我们在编辑这本画册期间拍摄的。

摄影,最终要与文化和历史融为一起,存留、作证、发言。没有摄影,历史可以随意篡改涂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足够理由感谢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王超英,感谢她的用“独特的眼睛和心灵”存留下饱含记忆的历史。

(文/钱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五、六届副会长,中国摄影金像奖、金眼奖获得者,2024年4月于济南


前言五(节选)

王超英的热与爱

王超英是新闻界前辈,她干摄影记者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她成为高级记者的时候,我才是助理记者。可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依然没有放下相机,依然在拍。她像一团火,一直在拓展着自己的边界。看她的图片,很自然地想起了汪曾祺的诗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她一直在“动”,她的摄影作品也就有了“动感”:生动、灵动、飘动、颤动,是率性的动,自由的动,是有意识或潜意识的动,是透明的而不是浑浊的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王超英坦言,当自己的选择和家国情怀连接在一起时,就有了能量,就有了创作激情。

我了解到,七几年刚入职时,她啃烧饼,骑飞车,爬房顶,涉险滩,连夜还要钻暗房冲洗;一身土、两脚泥,她乐此不疲。

我了解到,1980年,济菏铁路通车,她骑车数十里,爬上铁道南侧的小平房,按下了快门,记录了第一列火车开进菏泽的瞬间。

我知道,199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和强龙卷风多次袭击菏泽,造成百万群众被洪水围困,她,以最快速度赶到了灾区。1996年和2003年两次洪峰突袭菏泽,又是她,像一个战士,背起相机,奔向千里洪水,第一个赶到抗洪现场……忘记了生死、忘记了性别,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小家。

获奖不获奖,无所谓;表彰不表彰,无所谓;反响不反响,无所谓。我就是要拍,只要拿得动相机就拍。地上拍、空中拍、白天拍、晚上拍。你为什么这么做?不为什么,因为爱,所以爱!我有使命不敢怠,不能不爱,无法不爱!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一生爱摄影,忠于摄影。数十万幅照片,每一幅都是心血所凝。

(逄春阶,山东省报告文学会会长、《大众日报》高级记者,2024年5月3日于千佛山下


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

我庆幸,我是黄河的女儿。

黄河之畔的菏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菏泽是黄河冲击平原,黄河流经菏泽大地,发生在黄河儿女身上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激励我一次次投入火热的生活,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灾区,一次次流着泪拍照,记录黄河儿女与困难搏击,记录大家庭至爱深情,记录改变命运的奇崛奋斗,记录那些苦难的、沧桑的、快乐的时刻,记录那些眼神、臂膀、脊梁,记录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勇毅前行的铿锵蝶变。

作为《菏泽日报》记者,执守有责,不留空白。上世纪80年代地震,90年代龙卷风、兴修水利,90年代和2000年后3次抗洪救灾,每有大事发生,我总是第一时间、不顾一切,赶赴第一现场。在这块广褒的土地上,我深情地用照片讲述着黄河两岸1000多万父老乡亲的故事,抓取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瞬间,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感恩摄影,给我发现的眼睛。

感恩新闻,让历史更有价值。

感恩黄河,给了我认识她、感受她、记录她的机会。

感恩在我人生事业前行道路上,每一位给予指点帮助,给予鼓舞支持,给予信念力量的人。

作为一名既要兼顾工作又要兼顾家庭的女摄影师,没有周围这些亲人、朋友、师长、同事、伙伴的支撑,我无法坚持50年,一步步“拍”到今天。

这本画册,是对我50年摄影历程的一个总结。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老师的帮助及指导。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感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执行会长许必华先生,感谢新华社高级记者、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李锦先生,感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摄影金像奖、金眼奖获得者钱捍先生,感谢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逄春阶先生,他们于百忙之中为画册撰写序言,提供编辑思路和建议,令我通过出版画册对自己的作品、对纪实摄影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感谢图联社的策划、设计,北京雅昌的精美印刷,是他们的专业助力,确保了这本画册最终的品质呈现。

我愿将这些感恩与感谢,都反哺到作品中,更加深情地为时代记录。

我为能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这也是我一生永恒的追求。

(文/王超英


书籍展示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来源:中图机构

艺术家简介

探求艺术性和新闻性的高度吻合,《黄河儿女 王超英纪实摄影50年》出版

王超英,1957年生于山东菏泽。菏泽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女摄影家协会一、二届副主席,荣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山东省功勋摄影家,山东省优秀青年记者,山东省十佳摄影记者,山东省女摄影家特殊贡献奖。先后获全国五一文化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2023年被菏泽市委市政府授予卓越贡献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