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富胜散文集《一缕清风》丨清风明月述心怀,含英咀华写真情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24 13:24:32
听新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翻阅著名作家李富胜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一缕清风》,感知的是作家对己对人的灼灼真诚与热情,对事业对社会的拳拳挚爱与担当,还有作家笔耕的孜孜勤奋与思考。这种情怀与勤勉深深打动了一位资深老领导、山东省原副省长孙守璞先生,亲自作序,为读者泡出一杯茶茗,屡屡清香中,飘出对著书立说的肯定,对作家过往成长轨迹的深深赞赏,对未来的期冀与勉励。

李富胜是威海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实践者,鼓励与赞美者。作为一位从政者,担任过文化局、文联领导,作为一位作家,涉猎散文、小说、诗歌、歌词等体裁的创作。本书是作家的新作,内容为近年来作家对家人亲情的回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他人作品的品评,还有以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身份撰写的文稿。

书坛有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作为文坛名家的新作,《一缕清风》一书便有这样的品质。

一、一生难忘是父母,家人亲情最连心。作家对父母的深情,是最令人感动的。在第一章“自然回归”中,首篇《父亲的家产》,回忆父亲一生辛勤操劳,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为儿子们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一家人和谐和睦,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得到了“家产”。本篇与《父亲二三事》一文,皆提及父亲曾经对儿子们的期望:“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咱家要是出个文化人,可烧着八辈子高香了”。作家受到父亲的鼓励,一直勤奋学习努力,拥有了文化人的身份,更做出了文化人的作为,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几百万文字的文章,出版了多部文集。《父亲二三事》用四个细节故事,让父亲的形象鲜活在读者面前,父亲的严厉与柔情,为儿子的成长校正了轨道,也为那个过往时代的社会风气——正直的家风、淳朴的民风留下了注脚。    

母亲是生命的孕育者,是儿女的第一位老师。作家对母亲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在篇章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母亲节的孤独》是作家在特殊的日子里,对过世母亲一生为家庭、为子孙忙碌与付出的回忆,母子情深的细节描画出了中华孝道文化的特殊内涵。其中一个细节,令人敬慕作家的孝心挚爱:“我和母亲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次休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洗脚,直到母亲去世,坚持了十几年。”这一场景值得多少人学习!

母亲的故事是历史回放的影像,在作家的心中永久存放。《顶针儿》通过一枚上个世纪家家必备的女红活儿工具,再现了母亲勤劳智慧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大家庭的温暖,描摹出了母亲柔弱身躯与坚强意志、灵巧手艺汇成的伟岸形象,是万千中国母亲的缩影,唱出了一首中华女子为母则刚精气神的颂歌。《柺杖》是对母亲朴实处世智慧与仁者爱人品德的赞美,对母亲坚强自立意志的赞颂。作家的母亲在八十岁之前从不过生日,以至于儿子们不知母亲的生日,这是老人独特思想的体现,其蕴含的深意非常人所及。作为儿子,作家感到愧疚,要送母亲最美的礼物,看到母亲行动大不如以前,就想到了老年人需要柺杖,母亲肯定喜欢,随之托人从北京捎来一根上档次的硬木柺杖。谁知,母亲一直没有使用,后来还不见了,被母亲送给一位邻居老人。这是一个谜,也成为作家的一个心结。睿智的母亲,知道儿子的困惑,便在一次聊天中,阐释了自己的想法:柺杖太高端了,不想在村子里显摆;拄着柺杖意味着老了,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老了。当邻居行动不便,便不吝贵重,直接赠送。这是多大的爱心之举啊!其实,母亲十分钟爱那根柺杖,时常私下拿出来看看,体味儿子的孝心。《老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品读母亲一生的操劳,回顾农村生活的艰辛。作家写道:“我第一次认识老茧,是在母亲的手上。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吃苦耐劳的胶东妇女,每天家里家外风风火火地忙碌,为全家人缝缝补补洗衣做饭,还得去打理院里的鸡鸭猪,山里泊里也都是她的身影,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刨地除草收割庄稼,样样都得干。到了秋后冬闲时,母亲总是坐在土炕上,白天身边一个针线笸箩,晚上再加一盏火油灯,飞针走线地缝补衣服。有时候,我晚上写作业,就陪在母亲身旁,看她在微弱的灯光下缝补衣服。有一次,母亲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哎哟’一声叫了出来。我急忙抓起她的手,给她揉针扎的地方。我抚摸着母亲的手,发现她的手掌上都是一块块的硬皮,有点硌手。灯光下,母亲的手是这样的粗糙。”母亲告诉说,这是老茧,干活儿磨的。生动的叙述,读之对母亲充满敬爱。“母亲的老茧,不仅在手上,脚上也有”,作家在一次母亲住院时给母亲洗脚,发现那双脚“粗糙硌手,脚趾变形严重”,“就是这双大脚,走过多少路,爬过多少坡,越过多少坎,蹚过多少河,在田野大地耕种、收获、劳作,为我们这个八口之家,奔波操劳。”

父母的精神家产,在作家心里珍贵无比。《跪在父母坟前》追忆了亲人临终时的往事,生离死别是人生痛事、憾事,最搅动人心。作家清晰的记忆,见出对父母的深情,也见出作家为人子的孝与顺,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胶东人家的传承。

在亲情的主题下,作家的笔墨是浓重的,在对父母、姥姥、哥哥等亲人的怀念中,演绎了一个胶东汉子的挚爱深情,对中华孝悌文化的全心践行。

二、随想抒怀昌正气,人生智慧寄后生。真正的写作者,尽在写心写意也。作家的每一个文字,发自肺腑,来源经历,漫过思索,通达人生。在散文集的第二章,作家定名为“随想抒怀”,开篇《身份》一文很有深意:“人生很奇妙,你置身社会和你的同类人群中时会有一种身份,通俗地说,也就是你的人生标签。”这是个具有高度共鸣的话题。作家联想到社会的种种身份,包括政界、军界、艺术界、科学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古代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作家的身份随着成长经历的演变,先后经历过工厂工人、机关干部、部门领导,退休后最珍爱的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往的经历只是经历,唯有作家的身份引领人生,追求终生,这是最难得的,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根源所在。众所周知,曹丕的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是对作家身份最值得珍惜的最好注解。为文不易,难在勤奋与深思。看作家的经历,勤奋笔耕构成了日常,日夜思索成就了思想。

三、文化促进担使命,寄情繁荣意绵绵。作为威海的文化引领者,作家曾在文化岗位工作多年,一方水土塑造了特殊的文化情结,让一颗心始终为着家乡的文化繁荣念兹在兹。2021年4月11日,作家当选了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主席,接过了促进威海文化繁荣的接力棒。这是一个新的契机,是作家职业生涯新的航程。中华文化自古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传统,作家在这个新的岗位上,规划着自己的新使命、新担当。《责任与担当》一文是作家履职新岗位的致辞稿,表达了一位文化工作者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促进文化发展、做好文化传播的决心与信心。随后,他带着文促会成员深入学校、企业、文化机构,开展调研,吸纳新现象,新思路,为威海的文化事业发展鼓与呼,为传承优秀文化思与行,为鼓励先进文化赞与评。《新的百年波澜壮阔 文化促进必须紧扣时代主题》一文是作家勾画文促会新年工作的文稿,从中见出作家的情怀与思路。《阅读品书香 人生自芬芳》记述了作家深入企业、感受“每日职工晨读”活动的感想,为企业文化的扎实举措感到欣喜。《明志德行文化情》一文是作家深入“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的所思所想,对文化助力企业发展的实践表达了由衷的喜悦。

四、关注文坛新佳作,含英咀华写真情。作家收集了多篇品读类文稿,是对威海文化界新人新作给予的鼓励与称许。作为一名资深作家,既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关注和品读他人的作品,这构成了《一缕清风》一书的特色。第三章“感悟文道”中,这样的篇章展现了作家的爱心与热情,他在百忙的工作之余,为不少作家艺术家的新书、画展、书法、词曲等作品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品评,让读者了解了威海的文化成果,也学到了作家对文艺现象与文艺理论的见解与思考。《清雅精到 翰墨韵香》对威海著名书法家史世奇的书道及成才路径进行了勾勒,是对书法人的致敬,对传统文化传承之道的梳理与回望。《梅香剑利苦寒尽》对威海著名书法家单国防先生出版“大红袍”版《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单国防》和胞弟单永进出版《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单永进山水写生作品精选》表达了敬意,对书法家及胞弟的艺术成就给予褒奖,对单氏兄弟特殊的艺术道路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提供了难得背景资料。《凝视远方》是对留学俄罗斯的油画家于波先生学画经历的简述,让读者对画家7年时光吮吸俄罗斯油画艺术精髓的精神产生敬佩。《我敬重的写作者》,是作家对长篇小说《麻姑》的评论文章,按时间顺序,是2015年的作品。作家与作者于书凎是挚友,精彩点评了《麻姑》的创新意义:是胶东首部长篇神华故事小说;通过塑造麻姑这一在昆嵛山修炼成道的仙女形象,承载了古老神话文化传统的历史记忆,又赋予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历史内涵。《红色的乳娘 永恒的铭记》是作家为唐明华的报告文学《乳娘》撰写的评论文章,让读者再次走进历史,重温乳山市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乳娘”群体哺育八路军将士后代的故事,为传承红色文化浓墨重彩地表达了心中的感动。

作家的心是炽热的,对生活、对艺术、对新作始终给予关照,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面对肩负的文化促进工作职责,又风尘仆仆地深入基层,与企业家、教育工作者、作家艺术家等进行对话,了解文化动态,宣传文艺政策,鼓励引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时代文艺,为时代而歌,为历史而吟,这就是作家李富胜始终坚守的文化情怀。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他秉承父亲的那句“要做个文化人”的期盼,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笔耕墨耘,不失时机地发出文化前行的声音,让自己的人生在文化繁荣的大道上驰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写出了篇篇浓情厚意的文字,让《一缕清风》带着墨香,成为自我人生的注脚,成为他人奋进的参照。

(文/姜建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威海市文联原副主席,2024.5.23)

(来源:仁爱者阅读

作家简介

李富胜散文集《一缕清风》丨清风明月述心怀,含英咀华写真情

李富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威海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威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十六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文学及理论专辑《砂粒集》《天边那片海湾》《李富胜作品集》《我的文化密码》《探索之旅》《我的文化情怀》《我的民生情怀》《文化的力量》等,诗集《诗韵拾趣》《诗文小札》《最美四月天》,散文集《老院子》,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歌曲、诗歌、文学评论等。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创作歌曲有《领航中国》《爱在百姓心中》《你和人民在一起》《海誓山盟》《扬帆威海》(国际霍比帆船赛主题歌)《幸福殿堂》《人性的灵光》等三十多首,其中《领航中国》(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唯一领唱歌曲,本人受邀作为国庆六十年群众游行专家组成员;《你和人民在一起》和威海市建市3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扬帆逐梦》(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大型音乐组歌《甲午祭》(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特别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