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张杰个展现场
由于自己的经历造就了我有三种不同的身份。一是自小学画创作,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本科、研究生到毕业留校直到今天的教授,45年一直在从事艺术创作,自认为算是一位艺术家;二是我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普通教师、到科研处长、校办主任、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再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可确定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三是我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城市人,热爱生活,对城市的文化设施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期盼,应该是一位普通市民。今天我想以这三种不同的身份,采用三个不同的视角,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对未来美术馆的形态、功能和特征谈一下自己的期待和思考。
天津美术馆张杰个展现场
一、美术馆在艺术家心中就是一座殿堂
美术馆是艺术家认识世界、感悟社会、体验人生、抒发情感所形成作品的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安放人类文明艺术创造结晶的神圣之地,因此艺术家对美术馆的预见未来和焕新期望:
一是艺术呈现:美术馆怎样以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多感官相融合的展示方式,能够把艺术家的创造活力与独特的思想,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怎样处理好美术馆空间的当代艺术展示的视觉性与文献研究的阅读性之间的关系、陈列性与参与性的关系,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已成为未来美术馆的痛点,解决这一问题,也许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江苏美术馆张杰个展现场
二是艺术研究: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专业院校或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有所不同,它应该更侧重通过不同类型展览策划、学术定位、热点分析、作品呈现来进行艺术研究的,因此不同类型的展览它的学术焦点应有所侧重。比如综合性的展览,应该更强化对当今的艺术现象、文化思潮、美术现场的关注,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倾向与时代、社会、大众、时尚关系的研究;而专题性的展览,则更应强化对艺术问题的前瞻性、实验性、创新性、批判性的研究,强调美术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性、敏锐性和审美思想的引领性研究;还有就是个案性的展览,就应突出艺术家个案的研究,特别是对艺术家不同创作阶段的过程性研究,特别是艺术思想和语言技法个体性发展研究和艺术家个体差异性研究。总之,艺术家是通过在美术馆参与不同类型的艺术展,展示自己的艺术研究成果、得到社会观众的多元反馈和美术馆的学术引领。
三是艺术收藏:美术馆的库房不是家里的杂物间,各种有用没用的物件都堆放在里面,即使搬了几次家也舍不得抛弃。更不是女人的衣帽间,不断的买买买,总还是差今天出门要穿的那一件衣服。艺术收藏应该是:收藏的一段美术发展史料,一片地域美术发展的生态,一群有共同艺术追求的艺术家,一种美术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以及一些历史节点上产生的代表性经典作品。艺术家对“预见未来”的美术馆收藏给予期待!让美术馆的藏品真正能够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时代思潮与创新探索的实践结晶,社会变迁与大众情感的形象记忆。当然,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藏品管理研究、藏品开发利用、藏品安全保护都会大有作为,值得高度关注与开发。
刘海粟素美术馆张杰个展现场
二、美术馆在教育家眼里是一所学校
美术馆在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的笔者看来,它应该成为一所当代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美育大学,它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也是终生学习的的审美学校。目前中国的美术馆根据经费拨款和行政管理大致可分为三类。不同性质的美术馆在公共教育这块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城市公共美术馆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社会美育功能。当今的美术馆公教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导览解说和一般性的赏析活动上,更应该系统有特色打造以启发不同观众群体的视觉思维、充实提升观众艺术涵养、营造审美感悟氛围为重点的美术馆系列精品课程和精品活动。一是如何结合美术馆自身策划的展览来开发课程,这已成为当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展览的课程才可能让观众更能品味出艺术的意味和展览的意图,才更具针对性、直观性,生动性,才有可能让普通的观众真正愿意走进艺术的殿堂。二是如何通过美术馆公教吸引观众,真正成为美术馆的铁杆粉丝。通过美术馆的各种创新的服务,留住观众,带走记忆,通过多种形式与观众建立链接、增强互动成为朋友,从而汇聚广泛的社会资源促进美术的长远发展。三是如何加强美术馆与艺术高校的合作,整合资源、引智协同、共同开发社会美育和博物馆美育相关系列课程,共建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张杰个展现场
学院美术馆的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在中国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都有一些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学院美术馆由于背靠高校,具有独特的学术资源与展览资源优势、经费保障与环境氛围优势,观众规模与青春活力的优势,但教育属性的制约,社会资源的疏离,独立法人的缺失,又很难像公共美术馆那样运行。所以学院美术馆怎样处理好自身的学术定位与学院学统文脉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学院美术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教学体系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艺术现场、艺术历史、艺术个案、艺术思潮与艺术教育的连接性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带有实验性和教学研究性的展览策划也显得不可或缺。特别是能否把艺术院校更多的课程安排在美术馆来上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院美术馆与专业院校学生的粘连度还需要高度重视,学院美术馆的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教育功能还有待提升。
民营美术馆的教育增效功能。民营美术馆由于运营压力,对公共教育和社会互动活动的开展更为重视,现代城市人对美术馆的社会美育的需求似乎可以催生出很大的艺术教育消费的市场,也许会给民营美术馆带来可持续的多元的资金来源。比如青少年的美育研学、美术技能的特色培训、社会各界人士的美术兴趣式体验、中老年不同画种、不同技法、不同风格、不同方式的各种研修班等等,市场潜力之大难以估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教育项目的开展,必将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助力民营美术馆的良性发展。
三、美术馆在大众心中是魅力的花园、艺术的乐园
这几年全国的博物馆热带动了美术馆的旺盛人气,观众人数与时俱进、屡创新高。但理性对进入美术馆的观众人群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日常去美术馆参观的人群,主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术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一般大多都是为参加重要展览或业内朋友展览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去美术馆,平时自己主动去美术馆的时间并不多。而现在去美术馆最为常见的三类人群,一类是家庭、朋友为单位带小孩进行亲子游和城市休闲人群,他们把美术馆作为进行胎教、幼教的场所,到美术馆养心、养眼、养性是他们的初衷,培养美术情趣,提升审美素养是他们的期许,我们可以把这类人群定义为熏陶式观众。二类是追求时尚潮牌,打卡拍照,发抖音上小红书的“潮男靓女”和“纱巾大妈”们,他们想在美术馆的艺术空间里与作品一起留下特别炫酷的艺术瞬间,在艺术的殿堂中留下自己高雅独特的身影,我们可以把这类人群看成是打卡式观众。三类是老年大学的中老年美术学员和一些初学的美术爱好者,当然也不乏有个别对艺术感兴趣的精英人群,他们更在意自己熟悉的画种和媒材,更看重作品的技法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更多想从展览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范本,解决自己在学画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我们可以把这类人群当作是爱好型观众。另外还有一些把美术馆当作一种休闲、约会、交流、休息的场所,他们把美术馆看成是城市的会客厅和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些不同的人群丰富了今天美术馆发展的形态,为美术馆的生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由于美术馆观众的多样性,不同的人群对美术馆的理解不一样,形成了对美术馆的认知与期盼的多元化,因此美术馆在未来社会也许会成为一个集艺术收藏、艺术品鉴、艺术体验、社会美育为一体的,并具有休闲、旅游、社交、购物及创意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未来美术馆将成为怎样的形态,是需要今天在座的各位馆长所思考的问题,不管成为怎样的美术馆,我想我们今天在建设与运营面向未来的美术馆的时候,还是应该高度关注美术馆的学术性、审美性、教育性、体验性、独特性、休闲性、时尚性、普及性、服务性、经营性这些要素,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美术馆的运用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文/张杰)
(来源:国际博物馆)
艺术家简介
张杰,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油画家。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曾长期担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学术性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正式收藏。
主要从事油画艺术创作研究、美术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