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1 10:44:11
听新闻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花桥元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云南寻梅护梅咏梅画梅实录

梅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的碳化梅核约为7500年前,梅从果实的实用到花色的审美,再到文化象征地位的确立,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赏梅,梅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是文学、诗词、绘画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隋唐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梅的精神含义不断被加强,文化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至当代,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仍然占据着其他花卉所不能比拟的地位。

梅花是中华民族所喜爱的名花,也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梅花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朝气蓬勃的景象带来了梅花艺术审美和画梅艺术的空前繁荣,画梅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特征。

一、寻梅

我自幼喜爱梅花,在山东老屋前有一株百年老梅,每逢春节时都会凌寒怒放,成为烙印在心底最美的乡愁。大学期间受一代画梅大家于希宁先生影响,开始了寻梅画梅之路。我的寻访古梅之旅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偶然机会自一位美国梅花研究专家的论文中了解到古梅的分布资料,十几年来,我几乎年年到云南,足迹遍及云南的梅乡,十分幸运地寻访到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仅在滇西深山中就寻访到了百余棵古梅,皆为前人没有发现并未记录在册的。寻梅之路是艰辛的,古梅往往都在深山幽谷,江水湍急,山路崎岖,加之高原反应,道路颠簸起伏,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我们寻梅的步伐。

“天下第一奇梅”——花桥元梅

永平县博南镇花桥元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梅”,位于花桥村元代普照寺旧址内,此处为博南古县旧址所在地,《永平县志稿》中有记载:“普照寺有元梅一株,猗曲苍劲,遍生藓苔,每当岁首,花枝盛开,花皆重瓣,实则对生。”民国元年李根源、赵藩途经普照寺,合题“元梅明茶之刹”匾额。明茶旱枯,元梅犹存。永平乡贤窦居炎也曾为其题联:“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此梅距今约800年历史,也是永平县唯一有历史记载的古梅,属于“厚叶梅”“单桃粉”,花单瓣繁密、色淡粉妖娆,古朴苍劲、婆娑多姿。“今朝幸为花桥客,坐待冰中雪夜开。”我在元梅树下有感而发。我2006年初次到访,这里还是花桥小学,从此我几乎每年如约而至从未间断。记得第一次来花桥,我久久站立在老梅树下,思绪接千年,似乎早就与老梅有约,一下子开悟了。

花桥村古梅焕新生

 中国“梅”文化独具特色,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以及以“梅”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唐建自幼喜爱梅花,他的寻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由于云南古梅资源最为丰富,近十几年来,唐建先后在昆明、永平、剑川、洱源、丽江、祥云等地寻访到许多未记录在册的千年古梅。他寻梅、探梅、画梅、护梅乐此不疲,有“梅痴”之称。许多珍贵的古梅在他的努力下得以保护,古梅渐被外界所知。近几年,他又和他的团队满腔热情地为老区乡村振兴服务,以梅为媒帮助老区开发旅游项目,引导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永平县花桥村千年古村落,坐落在博南山的半山腰,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9年)立县,曾经是博南古县衙所在地,公元前四世纪开通的博南古道穿村而过。花桥村民风敦厚朴实,自然风光优美,村内清流湍急,茂林修竹,古县衙内的元梅被专家誉为“三大元梅”之一,明代曾将此地改建为普照寺,如今已成为“博南古道博物馆”。距今八百年的元梅,张合四方天地之神韵,倾吐万物自然之灵气,散发着亘古不变的奇异馨香。

2006年春,唐建寻梅至此,如今已有17个年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在永平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唐、宋、元、明、清古梅群。

2023年夏季,唐建和他的团队又来到永平县花桥村写生创作,探望朝思暮想的古梅和那里的父老乡亲。

花桥村是保护较好的原汁原味的滇西古村落,高低不平的青石古道、百年马车店、古朴的老城门楼、刻有岁月痕迹的店铺门板,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踏石,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近几年,花桥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县委县政府在一百多里的博南古道上栽种了十万棵梅树,古老的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当地政府基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古道及古道沿线建筑进行修缮,力求恢复古道原始风貌,并发动村民移栽树木花草。如今集古梅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马帮乡土文化等于一体的千年古村落焕发新生,许多游客寻梅而来。

唐建鼓励村民武姐在花桥村开起了古道元梅客栈,并亲自为武姐撰写了“博南门第春常在,元梅之家花永开”的春联。现在,元梅客栈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已经成为当地颇具特色的元梅文化客栈。唐建在村里还办起了古梅画馆,三年来,每年都会在古梅画馆举办“唐建教授师生画梅艺术展”,每年寒暑假期间都会为村民举办学术讲座、艺术辅导、义务授课,还办起了花桥乡村美术图书馆,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

2020年春,第一届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在花桥村成功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画家、爱梅人士纷至沓来。今年,花桥村在参加“乡愁大理·最美乡村—一大理州首届村PK网络投票”中一举夺魁,花桥村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30日第12版)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元梅虬姿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盘龙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笔走龙蛇

“中华第一梅”——阿腰寨唐梅

2018年的冬天注定不寻常,在打鹰山下的阿腰寨,唐教授的团队在此发现了一棵千年古梅,震惊了世界!这里是高原山地,地理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唐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寻梅经验,查证了大量资料,并比对花桥元梅,最后鉴定其树龄应为千年以上之唐梅,这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仅有的一棵原本唐梅!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梅花研究中心、大理大学等科研机构专家,共同鉴定为“唐及以前”之古梅。唐梅树株巨大为世之罕见,堪称“古梅活化石”。

此唐梅历经千年、饱经风霜,如今却依旧枝繁叶茂、千花万蕊,每年还能结果数百斤,令人惊叹!值2019年国庆前夕,为了向祖国献礼,我应永平县邀请为其题写“唐梅”二字并撰写了唐梅碑文题记。

千年古梅重现雄姿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澜沧江边,云南打鹰山脚下的阿腰寨,一棵新发现的千年古梅,修葺一新,村民们喜气洋洋地簇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立在老梅树下,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自幼喜爱梅花,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寻梅画梅。十几年来,唐建几乎年年来云南,他的足迹遍及云南的梅乡,先后在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等地寻访古梅。近5年,唐建在博南山中寻访到了6棵500年以上的古梅,皆为前人没有发现并未记录的古梅。唐建寻梅、探梅、画梅、护梅乐此不疲,因此有“梅痴”之称。

今年初春,唐建与梅友公社周显泽、段正武、庄明海等社友,在博南山中寻到了这棵千年古梅。发现之初,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原因,老梅残败不堪,随时都有被风雨折断的危险,急需抢救性保护。唐建心急如焚,多方奔走呼吁,他的真诚感动了梅里的乡亲,永平县委书记阿泽新十分重视,多次实地考察调研,杨乐副县长积极采取措施,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并多方筹集专款,保护工程很快动工。如今,梅友公社新发现的6棵古梅均已挂牌保护,与花桥的元梅相映生辉,形成了国内少有的古梅群。

这棵古梅树应为树龄千年以上的唐梅,属于果梅中的宫粉品种。据它的主人杨绍丽介绍,她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中原迁居此地,经历20余世600多年了。她小时候喜欢爬到树上摘梅子,常躺在树干上睡觉,听家里的老人讲,几百年来老梅一直是这样,没有明显的变化。老梅虽历经沧桑,屡屡经历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但现在仍然高15余米,树冠16余米,每年还能结200多斤梅子。据村民回忆,由于这里系高原山地,地理环境恶劣,加之保护意识差,古梅损坏严重,原为一本四干,现仅存一本两干,经科学分析论证,初步鉴定为千年以上的唐梅。当然,古梅的具体年代还待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向国庆献礼,梅友公社的周显泽、段正武等人夜以继日施工,经过了药水清洗灭菌除虫,支撑架接等处理,老树得以修复,观光古道也修整完毕。千年古梅吉时献瑞,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1日第12版)

“中国古梅第一村”

——祥云东山彝族乡朝阳村

咏古梅第一村

雾里村庄难觅真,癯仙千百此间闻。

野泉气韵映明月,冰玉精神接白云。

手写素笺香细细,风吹梅老雪纷纷。

长嗟幸沩探花客,踏遍东山始遇君。

祥云东山乡朝阳村是彝族聚居地,我们2021年首次发现了世之罕见的2700余株古梅群!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是一个生态自然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环境优雅祥和的世外桃源。

 东山彝族乡自明清以来就有家家植梅,人人爱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植梅的风俗,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东山彝族乡已经形成了天然的“乡土、田野、古老”的特色村落,这里的古梅还与当地的民族村落相辉映,形成了房前屋后植梅的地理优势。东山彝族乡不仅具有丰富的梅花资源,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滇黔桂边纵八支队曾长期战斗在这里,作为滇西地下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山彝族多具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孕育着深厚的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红梅精神”的历史底蕴。

应广大村民的请求我将东山朝阳自然村改名为梅海村,并欣然为其题写“梅海”两个隶书大字。

东山彝族乡的古梅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过去许多古梅历经风霜雨雪树皮早已斑驳嶙峋、树枝折断、树干中空透光,宛如体弱多病的老者,加之未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有些几百年的古梅已被人为破坏甚至焚毁,因此提升当地民众对古梅的保护意识,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梅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在祥云县委、县政府及东山乡领导的全力保护下,古梅全部得到了妥善保护。

村中最古老的明梅大约有五百年的树龄,为云南理工大学熊成燕博士家所有,2022年春节,为了表彰熊氏一家爱梅护梅的功德,唐建教授为其撰写了碑文:

“祥云东山彝族乡自西汉即隶属云南县,2021年东山乡杨发隆等人于朝阳村新发现明清古梅二千七百余株,经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及梅花专家华珊认定为世之罕见古梅群,祥云县及东山乡多方筹资保护,如今,中国古梅第一村已焕然新生。此树明梅也,属刺梅,为熊成燕(博士)家世代所有,古梅原为一本五干,仅存三干,经科学分析论证,初步鉴定为500年以上之明梅。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古梅群呈现,此乃国运昌盛、百姓安康之吉兆也!是为记。”

有感于梅海村彝族村民世代植梅爱梅的风气和熊成燕一家世代守护古梅的大爱,以及对熊氏以仁爱之心换来本族人才辈出事迹的感慨,唐教授特意选了西岭山坡上一百余株古梅命名为“博士林”,并题写《东山博士林题记》:

“祥云县东山乡在朝阳村新发现明清古梅二千七百余株,震惊世界,为世间罕见之古梅群也。此梅林名曰博士林,百位博士守护古梅之所在也。东山朝阳村曾有五百年以上古老梅十数株,今惟村头一株六百年古梅尚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欣闻老梅为熊氏数代精心保护得以延续至今,得知主人培养出本村第一位理学博士,不胜感慨,此乃主人世代守护古梅之福乎!梅花自古有傲雪凌寒、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之顽强精神!熊成燕博士孜孜以求,勤学苦读,方走出蜿蜒大山考取博士,正是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写照!爱梅护梅以梅为楷模,激励山乡学子奋发进取走出大山,岂非乡亲之所愿?遂与诸君商定择此梅林为博士林,希望来此学习参观博士研究生自认养一株古梅,以小善积大爱,亦资护梅之事业。今有艺术学理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工学农学等数博士参加认养守护,还会有更多人陆续加入,护梅蔚然成风,指日可待也。是为记。”

东山彝族乡的干部群众在杨发隆等人的带领下,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打造了“中国古梅写生基地”“博士林”“唐梅画馆”“明梅文化园”,2023年春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师生迎春画展”在唐梅画馆隆重举办,朝阳乡村图书馆正在筹建中,古梅观赏道路基本完成,梅子酒厂已经竣工,这些强有力的工作推动了朝阳村乡村文化、旅游业、农业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到这里写生创作,东山古梅园也成为网红打卡地。“中国古梅第一村”已经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我与古梅的缘分似乎是注定的。2016年初春,我和陈乙源、庄明海、段正武来到澜沧江边废弃了的山村里,发现了一棵没有著录的约三人围的古梅,由于当地古梅保护意识淡薄,梅花主人欲售古梅谋利,老梅已岌岌可危!当时真是心急如焚,幸有老友林辉等好友鼎力相助,遂得以挂牌保护,今古梅保护修缮完毕,濒临澜沧江高高的围墙筑成,老树枝茂花繁,生机勃勃,且经专家鉴定,此梅为宋梅。“手抚老柯辞老友,吾心护佑似钢坚。”我欣喜感怀。2018年,我和梅友公社的同仁又先后在大长山岭岗地和秧草塘发现了两棵古梅,后经专家鉴定均为元梅。岭岗地元梅发现时周边杂草丛生,树木遮挡,难窥全貌,诸友齐心协力除去杂草、寄生树,一棵古梅赫然眼前,大家商定集资保护,使之永传于世,不负岁月。我为此赋诗一首:“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还有剑川甸南回龙古梅植于回龙村东山脚下,树龄为600年以上。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村子寂静得空无一人,终于看到了一位背筐的大嫂,向前询问,或许语言不通,大嫂示意跟她走,才知她竟是梅花的主人!但见老梅,早在三年前被大火烧掉,只残留下树根,我不禁潸然泪下,暗下决心竭尽全力护梅、绝不辜负老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画馆开幕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花桥雨后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第一届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古道元梅客栈揭牌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古梅画馆开馆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古梅画馆观赏书画作品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阿腰寨唐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为唐梅人家写春联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雪后唐梅

二、咏梅

诗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切文化艺术审美之结晶。古今中外,喜爱梅花、寻访梅、吟咏梅、写梅、画梅的人,不胜枚举,其中也有不少诗词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作。《诗经·国风》:“摽有梅,其实七兮”,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宋人林逋,爱梅如痴,素有“梅妻鹤子”之称。他写出了梅花最好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家喻户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诗句激励青年人,这些诗句都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1997年春,我初到黑龙潭访唐梅,就有感于林则徐到黑龙潭访梅留下的诗句:“玉鉴悬秋欲采风,郊原联辔访龙宫。松杉过雨垂髯碧,鱼鲔跳波弄眼红。揽胜莫辞衣袂湿,临歧肯放酒杯空?老梅认取陈根在,卅载鸿泥一梦中。”睹物思人,从那时起,在我寻梅、访梅、画梅、护梅的近二十年间,创作了百余首梅花诗,这些诗都是我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无不体现出我和团队对梅的“痴情”和“热爱”,也是多年寻访守护古梅艰辛历程的沉淀和感悟,我尝试将诗融入绘画中,追求诗书画融为一体,开启了古梅绘画语言和风格的新面貌。

寻梅

十余年了,每到飘雪的时候,循着寒意的清香,我必如约而至,奔向大理,夜宿花桥,不是风花雪月,只为心灵中这一瓣馨香和诗意的邂逅。

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

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

忆南大坪古梅

一路寻梅的背后,充满着艰辛和奇缘,但我们要学习锲而不舍的梅花精神。当年交通不便,当车行进到大山深处时,已无路可走,大家都疲惫不堪,想放弃,我鼓励大家咬牙坚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远远地嗅到了梅香。南大坪是一个漫山开满了梅花的世外桃源,说来也奇,在村子里见到的第一人,正是明梅的主人!洱源县南大坪村有数十棵古梅,其中一株500多年的古梅,树高7—8米,树冠10多米,这棵古梅如仰慕已久的朋友,在万朵梅花怒放的冬季,得睹芳容。

远望玉屏雪满山,洱源寻觅不辞难。

车行漫漫疑无路,一阵梅香透骨寒。

咏晋宁盘龙元梅

盘龙寺兴建于元代,大雄宝殿外植有一株与本寺同龄的古梅,为开山祖师祟照大师所植,品种为“红怀抱子”,中国三大元梅之一。

滇国人文地,千年旧祖庭。

寒柯引苔翠,玉影伴灯青。

疑似盘龙卧,应缘崇照龄。

况乎怀抱子,雪夜写心经。

泥草塘观枯梅有感

杉阳老凹田一株古梅是我极为挂牵的,古梅生长在毗邻高速公路贫瘠、陡峭的山坡上,树基围径约300cm,树径96cm,枝干绝大部分已干枯、并遭人为砍伐去枝,中间仅有一细枝存活,凭多年的经验,初步推测树龄为500年以上,应为明代或者元代古梅。虽然专家都一致认为无法救活,我坚信奇迹会发生,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坚持固坡、浇水、施肥、驱虫,老梅终于复活,遂赋诗一首:

老梅独立泥塘丘,但见枝丫向暮愁。

寂寂疏花连昼夜,铮铮铁骨历春秋。

月光徒作冰霜气,日色不随车马流。

几度空叹无觅处,对君始悟此山幽。

别赠岭南方楚雄先生

己亥年的春天来的特别早,古老的花桥村迎来了一批批的重要客人,著名画家刘曦林老师、朗森老师、方楚雄和林淑然老师、方楚娟老师、广西美协王庆军副主席以及他们的学生,大家不远千里来画梅,因元梅结缘,留下了一段画坛佳话。花桥村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山泉从村中古道旁涓涓流淌,置身于此,仿佛听到了驮马的响铃从亘古传来,悠久凝长。远处黛青色的哀牢山和博南山静默相对,像是诉说着古老和沧桑。清晨醒来,鸟语花香,入夜,繁星点点。闻方楚雄老师一行回粤,以百岁相约,每年来老梅树下品茶作画,即兴赋诗一首,以记兰亭之娱也。

博南生薄雾,置酒夜阑灯。

鲁东唐子建,岭南方楚雄。

坐忘梅半落,画毕月初升。

敢作来年约,从今夜梦冰。

诗画相合是高尚、纯粹且无功利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我认为“画为体诗魂”,它如艺术的完美双翼日久而弥新。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唐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千年龙脊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东山明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明梅雄姿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唐梅画馆开馆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东山—古梅书记 古梅乡长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东山雪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东山博士林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中国古梅第一村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宋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澜沧江宋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汪头明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南大坪明梅

三、画梅

论画梅

古人画梅是一种清、冷、瘦、疏,而大自然中的古梅繁盛、古拙、野逸,富有乡士气息。我们笔下的千年古梅是高大挺拔、苍劲繁茂、霸悍雄奇的气象,表现了老梅的茁壮与新生。古梅虽历经千年依旧枝繁叶茂、千花万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古法疏疏影横斜,画工孤瘦岂堪夸。

吾家狂野任天意,敢教老枝著嫩花。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彩陶和三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花鸟图案。在先秦器皿上首先发现了梅花的符号纹饰,唐代出土了勾线彩绘的梅树图画,宋元以来是花鸟画的繁荣期,也是文人画的兴盛期,画梅名家辈出,无论是宫廷画师,还是文人画家,梅花都是他们笔下重要的表现题材。据《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文献记载,宋元时期画梅的艺术家多达百人,传世梅花作品八十余件。北宋释仲仁始创墨梅画法,杨无咎、王冕创水墨圈梅,梅的画法逐渐脱离了院体的精勾细描,转向文人画的“意趣”“逸兴”方向发展。

自2006年始,我们就开始亲近自然、走向生活,寻访传世古梅。正如高剑父说:“虽作一梅,不必学古人之单调,不可专向画谱及古本讨生活,需向大自然里取画材,无梅不画,无物不配,不论古人画过与否,你只跟双眼作功夫。”

我还记得第一次来花桥,久久站立在老梅树下,思绪接千年,似乎早就与老梅有约。距今八百年的元梅,张合四方天地之神韵,倾吐万物自然之灵气,散发着亘古不变的奇异馨香。远看像一把张开的巨伞,遒劲挺拔的枝丫,擎举着万千玉雪,婆娑多姿;近观老干如“虎卧凤阙”“龙蟠虬结”;枝干扭曲盘旋,如“龙跳天门”“笔走龙蛇”;树皮早已斑驳脱落,但依旧茁壮挺拔,遍生藓苔;最奇的是它的枝干,阴阳顿挫,大开大合,如怀素的一笔草字,连绵不断;又如脱缰的野马自由自在、一泻千里;花朵或含或开,参差偃仰,淡粉妖娆,真乃“天下第一奇梅”!这就是千年古梅的真实印象,那些符合古人审美需求的程式化的画梅法则、传统的笔墨语言,与千年古梅的自然形态和生长规律相去甚远,如何对眼前的历经千年依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生命力的古梅进行现场写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大自然中的古梅具有野逸之趣,不再是静止的人工雕琢的、有组织、规律性的对象。一种自由自在的笔墨语言和野逸奔放的时代画梅风貌逐渐生成。古人画梅是一种冷、瘦、疏、老的审美特点,但眼前的千年古梅却是倔强挺拔、野逸霸悍、不畏不屈的气象,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梅与时间、大自然的顽强抗争,古梅呈现出了茁壮与新生。因此,我们画古梅不再拘于一枝一花、疏影横斜的传统模式,而重在通过全景式的构图、枝干的纵横穿插、苍劲浑厚的笔墨,突出古梅的“苍厚”“繁茂”“向上”“高大”,体现老梅的“野气”“士气”和旺盛的生命力。

构图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中就有“经营位置”的说法,构图是绘画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北宋郭熙提出画山水要“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看”,表达对山水不同角度的观察。他在《林泉高致》中还提出了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这几种观察方法在山水画中应用广泛,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方法和视觉理念。中国画梅画家为了适合表现古梅这一独特的物象,将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相结合,运用多点透视的方法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表现出画梅艺术更加丰满自由的画面效果。

在我们的古梅写生作品中,大多采取全树取景的构图形式,画梅出现了高大、独立、气势雄强的全景式构图,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这不同于传统画梅的取象与布局,而是打破了古人画梅“赏心只有两三枝”的程式化规范,更适用于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

(一)折枝式构图法

早在汉画像石中便已有折枝梅花图像的出现,宋元时期画梅折枝式的构图已比较多见。折枝画梅的表现方式,近似照相机折枝取相,是将自然环境中的全景梅树通过取舍剪裁,以折枝的形式呈现到画面上。“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折枝画梅多是中景或者近景构图,这种构图样式简洁明了,可以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任意出枝,并不受梅的整个生长态势的影响,布局章法更为自由,是传统画梅艺术的主要方法。

(二)焦点透视构图法

自汉代就出现了类焦点透视方法。画家在画古梅时提倡多元性思维,以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融合使用构思画面,并各有侧重,创造出画梅艺术独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营造方式。传统中国画善于将不同时间、地点,不同视觉空间观察到的景象,构思到同一幅画面中,充分

利用自由自在的多点透视法。画家为了章法上适合表现古梅这一自然物象,大多以焦点透视为主,并结合传统散点透视法。

(三)平面构图法

画梅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符号语言和特有的构图方式,传统画梅已经形成一种抽象、高度凝练的符号,结合传统的平面构图样式,在作品中以线条为主来塑造形象,将画面分成大小面积不等的空白,归纳为几何形体或者抽象的块面结构,追求点线面的强烈形式感,形成了平面装饰性的构图效果。

(四)全景式构图法

画梅构图将古梅、山石、人物结合成一幅作品,梅树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称为全景式画梅。在新时期,古梅创作出现了大幅构图,表现梅花需八尺、甚至两丈以上的巨制,如果再用传统的折枝法显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要表现出古梅树的整体感,构图要充实丰满,枝干多了、笔墨丰富了、层次多了,关键要注意画出老梅树的气势和力量。构图还要注意“疏密”“穿插”“节奏”“韵律”,结合古今中外的各种画法,呈现出远近古梅这一自然物象,使观者在画幅之内便可感受到雄大壮丽、气象万千的自然野趣。

结构

陈俊愉院士主编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梅花大概分八大类318个品种,中国古梅名梅至少有百株以上,自然分布在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云南省古梅、名梅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树龄之高、品质之优、长势之旺,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古梅树形象特征:一般树株特别粗大,老梅树色泽呈黑褐色,树干扭曲变形,劈裂、劳裂,中空透光,且有残桩。树皮纵裂沟深,多面隆起,树瘤星布,反翘剥落,苔藓、地衣窬生。树根裸露,错结如网,坚如鱼脊。树枝纵横盘拐、弯曲、下垂。

古梅多是原生野梅,花朵颜色以白色为主,有玉白、象牙白、乳白、雪白、羽白、日本白等。粉色有宫粉、淡红粉、绿粉、白粉、莲湖粉等。红色有朱砂红、深红、粉红、胭脂红、桃红等。黄梅较少,黄色有淡黄、乳黄,还有蜡梅黄,紫梅较少,有酱紫、堇紫、淡堇紫。绿梅以淡色绿萼梅为主,少量的变异新品种。洒金型梅花品种的花色会有“跳枝”“洒金”现象,一树开出具有斑点、条纹、色块等变化的二色花朵,为培育的特殊品种,一花几色也不奇怪。

古梅画法没有继承的方法,也没有画谱可以研究。一切表现方法都是从对自然中梅的整体观察、学习、写生的实践中获得。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向大自然学习,从自然科学中学习借鉴。重视梅花的生长规律,并剖析梅的叶、枝、干、瓣、萼、蕊、蒂等形态结构,注意梅的枝干、花朵的前后、反正、俯仰、转折、向背、高低等。具体到一些细节如叶脉的肌理,花瓣不同的形状、枝干的姿态和斑驳嶙峋的质感、花蕊的粗细、长短等,对画梅的表现技法将有极大的帮助。

我认为画古梅要真心喜欢它、爱护它,以梅为友,以梅为伴,要长时间去梅林中细心观察研究梅花老干新枝的细微变化,以及花朵的具体形态和生长规律。要深入田间地头、山坡村舍去体验生活,将艺术形象、技法与情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就形成了完美的、理想的古梅形象。

笔墨

中国画的时空理念和笔墨语言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文化精神等密切相关,中国画的笔墨不受物象、不受时空、不受天地人三界的束缚。

笔墨是怎样形成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他在画竹题跋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指出了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眼中之竹”也就是“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理性认识阶段,经过画家的补充加工、丰富完善,使“眼中”的素材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胸中之竹”也就是画家“理想竹”;“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的过程,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的作品,是将笔墨技巧与艺术形象、情感神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手中之竹”也称“画家之竹”,也就是说作画须“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只有心中有数,下笔施墨才会有法则、有章法,才能随即而变,创造出笔墨交融、浑然天成的古梅形象。

画古梅要传承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师承杨无咎、王冕、徐渭、八大、金农、吴昌硕等画梅大家。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走出传统文人画家的藩篱。创作古梅要呈现出“写”的特征,而且线条要表现出节奏感、韵律感,要学习借鉴书法的笔法与章法。

从技法而言,以线造型“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一要精研历代画梅经典,二是遍访天下名梅古梅,三是得天下之奇梅古梅而图之。首先“胸有古梅”,进而“胸无古梅”,笔下的古梅不再拘于一枝一叶、疏影横斜的传统模式,而是着力体现出老梅旺盛的生命力。以篆籀的笔意信笔勾勒,线条如锥画沙,力透纸背,一改古人画梅的文雅秀逸,体现出“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势。

写生

时代呼唤我们要创造当代画梅的新气象,当下创作主体所见到的大自然中的古梅,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目之所及的范围。这些古梅形象古老、高大、挺拔,为画梅艺术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素材,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审美,这就促进了画梅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

古梅写生是掌握梅花客观生长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是古梅创作的基础。我们提倡对景写生,提倡用毛笔直接写生古梅,这样可以使手、眼、脑综合训练。在写生中注重写生和创作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造型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写生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

传统画梅写生,以目识心记为主,并不追求形似,而是写其生意之态。新中国画梅写生的主要方式有:水墨、素描、速写、默写等方法,可以统称为融合中西的写生技法。我们采用的对景写生的方式,源于中国画的写生画法和西方写生理念的交互影响,这需要多年的笔墨积累和造型训练,且通过多年的写生创作经验积累后,才可以对古梅写生得心应手。首先要求画家做好古梅生长规律特点的植物学功课,尤其是古梅特征和梅花风晴雨雪的不同形态,要培养瞬间的观察记忆能力,抓住古梅特有的形神本质,迅速地提炼出古梅的主要笔墨结构,要注意取舍与提炼。梅谱云:“势来如风,去如雨,下笔不停。”写生不要拘泥于采用何种技法方式,画家只须将对梅花产生的如梦似幻的感觉瞬间诉诸于笔端,或以篆籀锥画沙之笔意,或以草书笔走龙蛇之气势,须以疾风暴雨般的笔触,捕捉古梅形神于一瞬间。

写生既是中国画家走出传统的书斋进入现实生活接受磨练的途径,也是画家在大千世界中汲取新的视觉经验和笔墨语言的最有效方式。我们只有坚持“双扎根”深入到大自然中,体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技法实践,才能真正打破传统画梅程式化的束缚,创作出有温度、有生活的精品佳作。

上世纪以来,新中国画梅大家借鉴西方艺术,提倡写生,走出文人的书斋、画室,突破传统的窠臼,走向田野、民间、大自然,为我们古梅写生创作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和团队深入大自然寻访古梅,以梅为师,以造化为师,力争创造出表现古梅的新画法,创作出古梅的新气象,让画梅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

痴于梅,友于梅,敬梅冰清玉洁岁寒傲雪之精神,寻梅、访梅、护梅、画梅,咏梅,传播中国梅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洱源中国梅花精神论坛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南大坪明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中国梅花精神论坛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洱源梅花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黑龙潭唐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泥草塘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阿腰寨唐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赏析花桥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岭岗地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深山寻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梅花讲座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梅友公社迎春古梅画展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扎美寺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写生团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曹溪寺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第一届中国梅花精神论坛代表访唐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赏析花桥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古梅活化石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千年之约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盘龙寺元梅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寻梅路上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古道元梅

(文/唐建)

(来源: 梅友公社

画家简介

守护十余载,古梅焕新生——画家唐建赴云南寻梅、咏梅、画梅实录

唐建,文艺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国画院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山东大学中国书画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政法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