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4个月后,网上极火的山东“晒宝大会”——“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载誉归来,将于3月21日亮相山东博物馆。来自山东省内52家文博单位的近400件精品文物,将共同诠释中国“礼节”思想的深远内涵、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揭示山东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山东,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热土,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犹如一座天然的中华文化宝库。
近年来,山东持续深耕人文沃土,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辉煌灿烂的齐鲁文化也不断在创新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日益形成充满时代自信的文化表达。
让“宝藏”出圈
目前所知最大的古代铜镜——战国矩形青铜大方镜、薄如蝉翼的史前黑科技——黑陶蛋壳杯、凭丑萌出圈的亚丑钺……听闻“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文物爱好者李岩决定去二刷。
“这可是号称‘搬空山东’的展,而且是清华大学的策展人走遍山东16市、几十个县、百余座博物馆挑出来的宝贝,可不得去看一看。”去年10月,“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在清华大学博物馆刚一开展,李岩就曾专门赶去北京,但一天逛下来仍觉得不够满足。
致力于“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火起来”,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一县一馆”工程和“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统筹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不断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网红大展和网红博物馆。今年春节山东博物馆成功跻身春节假期国内博物馆热度前十,青州市博物馆也成为天天爆满的网红地。
如今,齐鲁大地已备案各级各类博物馆735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6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不仅串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铲”释地书
“宝藏”哪里来?中华文明又该如何探源?
“铲”释地书、追迹文明,是答案之一。
很多人不知道,山东省境内考古发现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了史前文化谱系完整、从未缺环、文脉传承、光辉灿烂、高潮迭起的发展链条,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佐证。
近年来,山东“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持续深化。
城子崖遗址,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考古圣地”,尤其龙山黑陶的发现,有力驳斥了“中华文化西来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焦家遗址,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为人们认识黄河下游史前社会的转变及复杂化的程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邾国故城遗址,揭示了东周列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成为从诸侯并立走向大一统王朝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
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
2023年,邾国故城遗址和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双双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
……
旧石器时代考古也取得重大进展,以跋山、水泉峪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的发掘与调查,基本建立起距今10万年至1万年的考古学序列。
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再次入围。若是最终入选,这将是山东的第22次、第25个入选项目。
齐鲁大地,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考古工作实证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不断彰显。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考古成果被更多人共享,《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齐长城资源考古调查报告》《海岱考古大家谈》等图书相继出版,《海岱考古》季刊正式创刊,填补山东考古专业期刊空白。
“考古坐标”变“城市地标”
置身百年里院,看一场沉浸式话剧;步入王统照故居,触摸时光中的文学史……这是游客在漫游青岛老城时经常会遇到的两个新场景。2023年11月,青岛老城近代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选国家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与北京海淀三山五园、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四川广汉三星堆等一同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优等生”。
致力于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近年来,山东左手“保护”,右手“利用”,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密集出台印发《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图则》《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条”(试行)》等政策措施,实施全国首部专门保护早期长城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同时,设置文物巡查公益性岗位2500多个,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开创全省先河。
眼下,“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等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主题游径也在陆续形成中,为打开山东、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N种新方式。
化“地下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为“地上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共存共生,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共鸣,已成为齐鲁大地的“新常态”。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