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之际,从乾卦六龙(六个爻)入手,认识龙的各个形态,对应人的不同状况,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卦六个爻位,自下而上排序,分别为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可以说是龙的一生、六个阶段或所处环境。乾卦内容的组成:卦爻(伏羲)、卦辞(周文王)、爻辞(周公或周文王)、象传(孔子)、彖传(孔子)、乾文言(孔子)。
乾卦
卦辞:“元、亨、利、贞。”卦辞是周文王关于乾卦的概括,对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冬春交替之际,贞冬之下,起生春元,故曰“贞下起元”。
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九
爻辞:“潜龙勿用。”龙的刚刚开始,尚未形成能量,需要潜德隐形、潜行匿迹、积蓄能量、渐渐成长,成才之前,勿可大用。
象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孔子认为此时龙的阳气位处低下,尚不可见。
九二
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时的龙已经是可见,升到田地之上,以耕田、田猎的身份见于社会,龙应主动寻求大德之人的支持和指引。
象传:“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广施德行,普济群生。
九三
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龙德君子要遵循大德之人指引的方向,终日勤勤恳恳,夜晚戒惕自省,在凶险峻厉的逆境中奋斗不息,终将排除万难,逢凶化吉,有所积累,奠定基础。
象传:“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连续不停息地向着目标奋进,不断积累,一以贯之。
九四
爻辞:“或跃在渊,无咎。”奋斗到了九四爻位,是离九五最近的一步,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跃,或跃龙门,或陷深渊;或跃于九五之尊,或败于功亏一篑;或飞跃九天之上,或退隐万仞之下。这也许是龙的至暗时刻,只有恪守龙德精神,方能避免天灾人祸。
象传:“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无论上升还是跌落,都要忍辱负重、谦虚谨慎,就会在起伏中获得进取。
九五
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该爻位显示出龙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在自由的时空放飞自我,于大德之人恩施天下。
象传:“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龙能造天立极,得益于大德之人的同心协力,当以造福天下为己任,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上九
爻辞:“亢龙有悔。”亢奋高傲地放任恣睢,背离龙德之道,孤高无辅,泰来否极,惨败失悔。
象传:“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盈满则亏,不可长久。
用九
用九是乾卦特有的爻名,不是一个具体的爻位,更不是说乾卦有七爻,仅此象征极其高尚、极大或极为吉祥的事物。用九说明六龙形态无常,时乘变化,不一而定,不相互干预,不恃功自傲,各自发挥价值作用,呈现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吉祥景象。
彖传
这是孔子对乾卦的阐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乾文言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附一:历代龙形演变图略
较早的龙形实物,应该分别是八千年前的石堆塑龙、六千年前的蚌壳摆塑龙、五千年前的C形玉猪龙,龙字则是三千六百年前的殷商甲骨文。纵观其变,由简到繁,是历代各部落、各民族图腾和审美的不断融入,充实了龙的形象和内涵。
八千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堆塑龙
六千年前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蚌壳龙
五千年前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玉猪龙
四千年前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龙纹陶器
三千多年前殷商妇好墓蟠龙盘
春秋中晚期龙耳簋
秦代空心砖龙饰
汉代中期瓦当龙饰
唐代皇帝开始穿龙袍——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宋代龙袍
明洪武瓷器龙形比对朱元璋画像
清道光帝龙袍
民国龙币
附二:龙字的几种写法
(文/孟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