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19 08:48:13
听新闻

【编者按】 癸卯年腊月初八2024年1月18日是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纪念日,特转发潘鲁生主席的文章,通过他的文字,跟随他的思想,缅怀艺术前辈的学者之风,启迪推动当代艺术创作,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山东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先生出生于文脉昌炽、俊贤辈出的山东潍坊,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成长,后承续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诸闻韵、诸乐三等众多中国画名师风范,力学诸家之长,行一己之道,在诗、书、画、印、美术史论等方面全面发力,成为山东美术界乃至全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艺术家而言,亦是追寻以艺弘道,向美而行。于希宁先生曾借古训言志。他说,做好美术事业要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炼好“艺术之道”。同时要把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感情融于人民群众之中,修好“社会之道”。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艺术造诣与高尚的道德品格,至今仍激励着后学坚守文化初心,传承文化根脉。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先生一生的座右铭。他将国魂、画魂与人魂寄情于艺术创作,以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将中国花鸟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喜爱画各种植物,其所绘凌霄、紫藤,无不苍劲古朴、气势恢弘;其题画诗词,情融笔墨,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其运笔舒展劲健,字里行间尽显大家风范;其所治篆刻之印,造型精致、古朴大方;其治史注重理论求索与创作实践齐头并进。

先生尤喜画梅,七赴邓尉,四上超山,画梅咏梅,人梅两忘。他曾为老梅遭磔掠一哭,终成“一代梅痴”。其所绘整株老梅,傲然独立、气韵生动,充盈着古拙而厚重的生命力量。步入耄耋之年,依旧用如椽巨笔创作出《龙柯雪魂》《春满乾坤》等宏伟巨制,不断探索艺术创新的路径。

于希宁先生与王朝闻先生是挚友,两人虽身居异地,时常鱼雁传书,谈艺论道。我在北京跟随王朝闻先生从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员工作期间,有次回济南探亲,王老特意嘱咐我向于希宁先生问候。我返济后,经孙长林先生引荐得以拜见于先生。先生向我询问了老友的健康状况,并托我带回一幅花鸟小品供朝闻先生品鉴。朝闻先生见画后,赞赏于先生的花鸟画形神兼备,笔墨讲究,称他所绘的嫩丝瓜“青翠欲滴”,西瓜瓤“鲜润得就要流出琼浆来”。

于希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从执教山东大学农学院,到创建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到后来组建、建设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高等艺术教育办学过程中,于先生承继蔡元培、刘海粟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艺术教育主张,将“闳、约、深、美”提升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高等艺术教育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关注时代精神、民族气象、人文之美,实现教学与创作、理论与生活、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于先生对于教学严谨认真,先生无论平日事务工作有多繁忙,上课前总会精心准备多幅范画和课徒画稿。先生讲授绘画技法,不在黑板上板书,而是拿出一张宣纸边画边讲,学生围着先生站了里里外外好几圈,渴盼从先生传神运笔中窥得妙法。先生始终坚持教学相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他提出,“老师应该成为本学科的积极研究者和创新开拓者,应该成为艺术教育家。”现在这一教学理念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凭借着对美术及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于先生七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在当今画坛卓有成就的人才,在艺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艺术创作中趟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山东的文艺事业和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薪火相传中接续发展起来。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还要涵养家国情怀、养正人格修为、做好社会表率。于希宁先生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上世纪50年代,于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到甘肃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学习、临摹,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留下一笔丰厚宝藏。他出版了牡丹、梅花等中国画技法分解式“讲义”,录制了花鸟画视频教学资料,便于大众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在他担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期间,全省文艺事业蒸蒸日上,文艺界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文艺工作者后辈树立了楷模。

吾生有幸,在从教从艺路上得仰其高风。于先生很关心我从事的民间文艺研究。1989年,我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曹县纸扎戏曲人物展览,于希宁先生亲临现场给予指导,并为展览题辞,对工艺美院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也对我坚守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事业给予了莫大的鼓励。

纵观于希宁先生的艺术生涯,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遵循文艺人民性的核心理念,还是改革开放后以三魂思想留芳人间,他坚定地选择用壮美画卷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用无限的爱国热情书写赤诚之心、熔铸时代风骨。他向中国美术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省卫生厅、家乡潍坊、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捐赠作品400余幅,将祖宅无偿捐赠给潍坊市人民政府,后捐款100多万元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优秀学生奖励基金”。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等国难关头,他第一时间向社会捐款、捐画。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单位和机构都收藏和悬挂有于先生的巨幅作品。于先生为人低调、不善张扬,每每捐赠画作,却谦逊地表示只是完成了“向国家交的作业”“艺术生命有了归宿”。

先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他从不把自己当做一名艺术家,心底里自认为仅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生活俭朴,平日里喜爱吃小豆腐、炒丝瓜等清淡饮食。父亲送他的一把椅子、山师集体宿舍的木床一直陪伴他创作的一生。择一事,终一生,先生犹如他笔下的红梅,将“骨气”“生气”和“清气”融入到大道至简的艺术追求中,融入到为国为民鼓与呼的家国情怀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修身守正、立心铸魂”,而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将永远为人所敬仰和缅怀。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如今于希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先生生前始终关心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希望为众多新人的脱颖再铺几块砖石”。今天先生留下的无尽精神财富,仍激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沿着先生未竞之路继续走下去,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我想这也许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

于希宁先生作品欣赏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腾空老骥》136x68cm 2002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傲雪》137x69cm 2002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黄丝瓜》103x77cm 1998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铁柯百岁壮》68x68cm 1998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清香入花骨》67x46cm 1983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藤萝》138x70cm 1997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雪里娇》68x68cm 1994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丝瓜》112x69cm 1980年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大棚归来之一伊丽莎白甜瓜》

137cm×46cm 纸本水墨 1998年

(来源:山东省文联网络新媒体中心)

艺术家简介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于希宁(1913—2007)

于希宁是我国著名花鸟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先生早年于上海习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终生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事业。生前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为中国文化事业鞠躬尽瘁。先生晚年痴梅,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将国魂、人魂、画魂寄情于梅花,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审美语境,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著有《论画梅》《于希宁诗草》《于希宁论艺术》等,出版画册多种,享誉中外。先生爱国爱民,德艺双馨,行为世范,多次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向山东博物馆捐赠作品47幅,向家乡潍坊捐赠作品106幅,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60幅,并捐款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和“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山东省文化艺术终生成就奖”。201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于希宁百年艺术展。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