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11 08:53:02
听新闻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家乡散记》,潘鲁生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12月

《家乡散记》是这些年述说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稿,汇而成集。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特别的文集。说不尽的故乡事,道不尽的故乡情。它们就像生而为人的筋骨血脉,就像谱曲作歌的音符韵律,使我成为我。因了这份乡情,那些看似寻常的家把什、老手艺、旧物件、村小调,都弥散着时光的灵晕,令人寻之探之,甘之如饴。家乡于我,是家,是乡,是情,是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

我的家乡菏泽曹县,地处鲁豫皖苏四省八县交界的鲁西南,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千年古城。这里古道绵延,曲水漾波,湖泊星布,连通着黄河故道和运河水系。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这里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汇通之地。这让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生出一些特别的自豪感,为这片黄河故土上曾经大风飞扬的历史云烟,也为自己记忆里温暖隽永的乡亲、乡土、乡音。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上世纪七十年代,曹县黄河故道。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2020年随央视拍摄直播黄河,行走在曹县万亩荷塘。

说不完的乡愁往事

说不尽的家乡事,道不尽的故乡人。这本文集里有修家族谱牒的记录,也有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舅亲人的追忆怀想。儿时的点点滴滴、成长路上铭心刻骨的往事,都在回忆述说中一一呈现。故土之亲是平凡的、朴实的,他们都是历史大潮里、芸芸众生中最普普通通的人,也和天下所有的爹娘、亲长一样,爱得无私,行得真挚。这些我最亲的人,勤劳、朴素、执着甚至不善言辞,却有着最深沉的感染力,让我明白立身行事的原则道理,感受到一种稳健坚实的人格美、生活美。几十年来,这种情感不仅存在心里,也化于言行、诉诸笔下,成为作品中深蕴的意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人近一甲子,春节时回乡团聚,清明时节祭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每次返乡,心中都会生出些许惆怅。时间总在流逝,人生总在行进,家乡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变的是对家乡的牵挂。这种情感柔韧而又绵长。不论何时何地,一句乡音、一曲小戏、一碗家乡的热汤,就能唤起关于那一方水土的全部情感和记忆。这就是乡愁吧。有了乡愁,心底的情感就生了根,就不会飘零,不管何时回首,都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多年来从事民艺调研,我想,所谓乡愁,不仅是千百年来文人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一种精神活动传统,也是百姓们顺时应物的物质生活传承。它虽然多是由一时一地一物而生发,每每极具个人生命与生活色彩,但是,恰是这样无数的人与物的情感关联,聚集起来,沉潜在大众寻常生活的基底,静水流深,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生活推波助澜。家乡的人和事,哪怕只是些琐细的家常,都有温暖的牵挂。游子在外,乡情难舍。就像是大树向着天空生长,但它的根脉怎能离得开生长的土地呢?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1990 年,曹县剧院。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曹县大隅首新开街早餐摊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1994年,在曹县调研桃源花供。

道不尽的乡土风物

家乡的风物是我一再言说、探究的话题。家乡地域宽广,水域丰富,历史上由于黄河水患,生活不无艰辛。我从小记事起,视野里就时常浮现出或大或小的水面,儿时小伙伴们常见的玩具就是俯拾皆是的水和泥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百姓在水泊滩涂上植藕养鱼、种植林木,世代相传,营造出烟波浩渺、荷田如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人间胜景,不仅农田和林木多以万亩计,即便是娇艳的牡丹,也“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郭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连畦接畛的芍药大花,十里盛放的荷花,即使是在瘠薄盐碱之地上,也有牛羊繁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守住一方乡土,写就自家的田园史诗,繁衍的是华夏的文明。

家乡的不少村庄是由家族发展起来的,也有傍近城镇、要道等多姓家族结成的村子,民风淳厚,人际来往亲热,讲究邻里互助。过去的街坊邻里,日常见面的寒暄是先问“吃了吗”“喝水吗”,若在集市上相遇,彼此的问候是“花着钱了不”。吃饭喝水是生活必需,需要用钱时也当解囊相助。家乡人好客,讲人情、重礼仪,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都是你来我往,相互支撑,人情味儿十足,生活氛围是热闹的,人的内心是丰赡的。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的民间工艺也往往赋予这些乡土情感以生活的色彩和礼俗的形态,包含心灵的愿望和生活生命的礼赞。

几十年来从事民艺研究和艺术创作,离不开家乡风土人情的哺育。岁月安澜,于光阴深处回首凝望,便可体察其中的奥妙。民艺的研究与其他艺术学科专业有所不同,民艺是“民”之“艺”。多年来,凡所注目处,有“艺”也有“民”,有生活也有人心。作为一个民艺之路的行旅者,我常常在田野作业与案头研究中追寻生活的原境,认识和体验事与物之间相互勾连的本原意义。省视自己,细数这些经历,重新体味物用与人情的联系,感受手艺与心灵的呼应,从中总能咂摸出生活的滋味。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上世纪七十年代,曹县县城的舞狮场面。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南京艺术学院专家在曹县调研桐木工艺。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2019年8月,调研曹县江米人工艺。

忘不了的乡音曲韵

这本文集中还收录了数篇我对家乡戏曲的调研文稿。我的家乡是个“戏窝子”,听戏是这方民众最为钟爱的娱乐方式。家乡紧邻鲁地,百姓生活也深受儒礼教化浸染,岁时节日、民俗活动里常有诸多排场和讲究。人们平素里不太讲究吃穿,但好热闹,也讲究排场,其中最受欢迎的排场,便是请戏班子唱戏:结婚时唱戏,生孩子时唱戏,老人祝寿时唱戏,祭奠祖先时唱戏,故去老人过三年也要唱大戏……人生的喜忧大典时刻,请戏班子唱戏,主家挣足了排面,而来自四邻八乡的听戏者,则享受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家乡地处交汇之处,南邻故道,北倚黄河,东靠京杭大运河,这就为不同剧种的演出交流发展提供了便利。村里每逢庆典,一个戏班有时能唱好几个剧种,应和着观众的要求,唱了曲剧唱梆子,梆子完了两夹弦、大平调、枣梆、大弦子、柳子戏轮番上。台上唱的是一出出千回百转的传奇戏剧,台下听的是一段段对平淡岁月的慰藉安抚,久而久之,心里有了念想,精神有了起伏,嗓子便痒痒,于是人们就把看戏唱戏听戏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戏迷们也就渐渐入门成精。演戏的都是戏痴,看戏的都是戏精,彼此对戏曲都熟门熟路。有些资深戏迷不仅会现场点自己喜欢的唱段,甚至还会现场唱上几段,向演员们“讨教”,台上剧目场场精彩,台下观众掌声阵阵。

在我心里,家乡不仅有黄河滩涂的苍茫意象,有亲人故旧,有草木风物,还有家乡戏的唱词念白,有熨帖的韵律回响。我打小爱看戏听戏,也研究民间戏曲的服饰装扮、人物形象,一直想把家乡戏的各种动人之处理个明白。长久浸润其中,不难发现民间的戏文故事、形象仪态、曲韵节奏,都与民间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往往互相借鉴,融会濡染,成为一方乡土浑融一体的文化底色。家乡的戏,总那么热耳酸心,荡气回肠,使人生出无尽的念想。

这就是我的家乡,生于斯,长于斯。那里的县城与乡下,那里的乡音与人情,在我的生命里烙下了最初的印记。那里的风土人情成了我从事专业研究和事业追求的启蒙和起点。这几十年,我曾与同行专家和同事、学生一起研究曹县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一次次走进家乡的村庄田野、乡镇街道、作坊院落,带着专业的视野,一次次回首打量、细细体味家乡的民间文化,亲切而又充满韵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家乡散记,林林总总,心念所及,记之叙之。家乡散记,故土情缘,成长之路,生活之路。家乡散记,是亲朋故旧的重影复现,也是人情与事理的叠加交错。时光虽不可逆,但认识过往,省视内心,总有质实有力的东西能让人含英咀华,感受到一种积淀的能量。

(文/潘鲁生)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2020年9月,在曹县听枣梆。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2020年1月,调研菏泽定陶区柳子剧团观看柳子戏。

潘鲁生·家乡散记丨内心深处永远的故园定陶两夹弦剧团演员扮相

注:本文刊于《文艺报》2024年1月10 日期第7版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