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国足协公布新规,开放2024-2028赛季球队冠名,前提是俱乐部中性名要保留。三十而立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是在“开倒车”?还是保生存?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
《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管理规定(试行)》(下称“新规”)在第四章俱乐部球队冠名中明确:冠名企业或品牌(下称“赞助商”)必须具有合法资质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得接受博彩、烟草等赞助商的冠名。
不少球迷发出疑问:保留俱乐部中性名再冠名,球队名字将变成什么样?
(图片来自: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
新规指出,参加职业联赛的球队,简称应规范为“俱乐部简称+所冠名称+队”。例如,山东泰山这一中性名保持不变,如果赞助商名叫冠军,那么其简称就叫做“山东泰山冠军队”。
倘若山东泰山队股东济南文旅想来冠名,可不可以?答案是NO!
因为新规明确了,俱乐部所属球队不得接受俱乐部股东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包括与其相似的汉字或词组)的冠名;不同俱乐部的球队不可被同一赞助商(包括其前十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冠名。
简而言之,此番足协新规重大变化就在于,俱乐部股东不允许冠名;一个球队只能有一家赞助商冠名;赞助商冠名期限至少为一个赛季,赛季内不得更改冠名。
新政刚出当日,便有俱乐部行动!1月3日下午,浙江FC官宣开启冠名招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有消息人士称,山东泰山队正在努力敲定赞助商。
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出解释:中国足协经过审慎研究分析,认为俱乐部要求完善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的建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为支持俱乐部更好发展,促进职业联赛长期、稳定发展,规范俱乐部和球队名称使用情况,于是制定出台了政策调整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2024年初的这一足协新规,对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是职业联赛所需,更是职业球队所盼。
纵观世界现代足球百年发展史,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业余、半业余,半职业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职业化几个不同阶段。1994年,中国足球联赛开始职业化,在此之前为专业体制。回顾过往30年,市场偶有发声,诟病中国足球的“伪职业化”。与欧美建立在社区或城市、乡镇基础上的俱乐部不同,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多建立在企业或公司基础之上。中外足球经济基础不同,也就决定了俱乐部的不同性质。
2021年前后那场浩浩荡荡的“中性名”更名潮仍历历在目。中性名,可谓是中国足球摆脱“企业化”迈向“职业化”的标志性事件。
那么,开放俱乐部冠名权,是不是朝令夕改走回头路呢?
曾记否,从早前解散的天津权健,到苏宁撤资后停运的江苏队,再到2023赛季降级的深圳队……在更名前后,个别俱乐部资金问题已经显现,并直接威胁到了球队的存活。
近年来中超俱乐部屡屡“爆雷”,欠薪、罢赛甚至解散的情况时有发生,深陷腐败、假球泥潭的也不乏个案。事实上,这些与“中性名”更名无关。
活下去,是首要任务。中国职业足球面临资金困局,开放冠名权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然而,冠名权的开放也并非万能药。
仅从中超来看,2023赛季的官方赞助商数量较上一赛季缩水不少。对于接下来的新赛季,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平安已确定不再续约,中超正忙于寻找新的冠名商。
官方找赞助难,球队找赞助更难。回溯刚刚结束的2023赛季,中超不少球队队员穿着光版球衣(球衣胸前无广告)进行比赛。招商引资工作与寻找有实力的胸前广告赞助商,对于俱乐部来说难上加难。
活的好,是长远目标。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不仅要在规则管理方面完善,也需要竞技水平和商业环境等方面持续提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职业联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