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20 10:15:51
听新闻

深圳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代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进步发展的缩影,作为新兴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从经济特区“试验区”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致力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其中包含数十年探索积累的“城市经验”和审时度势统筹规划的“城市愿景”,包含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时代需求和建设向度,值得深度观察、深刻把握和深入总结。当前,深圳市委提出“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从物质、效率的经济表层向精神、质量的文明深度拓展,从国际化城市功能的线性强化向科学、人文、艺术等精神向度的衍生融合拓展,从城市发展的产业壮大、经济强大向整体性的智慧与韧性、包容与凝聚、创造与赋能深化拓展,从而实现城市主体的价值引领和文明贡献,凸显了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新的向度和方法,将在城市发展的破局点、新赛道、新维度上做出深入探索和示范。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深圳前海建筑群

事实上,城市的更新发展乃至转型升级是一个持久、持续的主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方城市经历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和城市再生等运动,目的是整治城市物质环境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先后发布《人文发展报告》和《我们的创造力和多样性》,关注人类发展的全面性,提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出“脱离了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本世纪二十年来,国际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基于新的国际形势和技术变化趋势以及疫情对国际经贸更趋复杂的影响,也展开核心功能的转化转型。对于深圳来说,从“三天一层楼”的高速度发展典型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从“三来一补”的高度外向型城市转变为双循环格局中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城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从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转变为涉及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等体系化内容的“深水区”,不仅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也涉及发展视野、方法的拓展和深化,把握城市发展的精神向度具有重要意义。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深圳前海建筑群

一、以科学精神激发城市生命力

一直以来,科学侧重于理论,寻求知识和真理;技术侧重于经验,寻求应用和实践价值,在工业革命迭代发展的进程中二者从分离走向协同,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当前,科学与技术协同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人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和行为方式。如果说城市作为一种高级聚落,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那么对于“科学精神”的倡导则具有根本意义。 

首先,从科技应用的直接层面看,通过科学与技术协同以赋能城市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升级具有关键作用。正如深圳现阶段亟需推进城市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影响力升级,进一步打造高端制造的产业生态链体系和产业集群,从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型高端制造核心区,科学精神驱动的探索至关重要。同时,数字技术发展机遇的把握将决定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参考《国际城市蓝皮书(2023)》总结的国际城市转型经验和趋势,需抓住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将之融入城市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从而进一步建设发展国际化“数据交易中心”;需推动数据技术与文化要素结合,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积极发展城市沉浸式项目,从而进一步围绕数字文创新型业态、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数字文创集聚区”;以及在城市管理中,以数字化方式对城市物理实体进行虚拟映射,达到城市管理全周期可追溯、动态迭代和实时反馈效果,从而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体系”。此外,参考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等世界级科学城发展经验,将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升级与城市化要素、城市功能体系化要求相结合,将有助于打造共生、共融、共享的城市化创新生态群落,从而形成“世界级复合功能科学城”,建设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及科学要素跨国流动的重要枢纽。显然,科学精神推动的科技应用与发展直接关系城市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的先进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具有关键意义。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

从城市生命力的建构层面看,科学精神引领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应该说,当前的城市早已不再是工业化时代追求最大生产效率的机器,基于生态观及信息技术演进,进一步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自主运行、自我迭代的生命式的存在。如相关研究指出,智能技术重塑的“智慧城市”,在发展策略和方向上,已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从“土地经济”迈向“空间经济”,从物理及人共建的“场所空间”转向与信息相联系的“场域空间”。深圳已就存量空间更新出台相关办法和规划,推动城市智能化升级,科学精神及其技术应用对新科技语境中城市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虚拟与现实交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互嵌生的新的发展架构中,以发现、共享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完全不同于垄断、功利的应用驱动,有助于在实现个体意义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城市富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空间,实现智慧性的发展。由于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加强科学精神的引领和深化,也在于就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包括以审慎客观的态度面对全球化网络时代可能存在并引发连锁反应的问题甚至灾害,全面科学地看待当今世界作为相互依存、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巨型社会体系所具有的联系,深入科学地把握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巨型复杂系统”的特点,从而就城市建筑、生命线系统等硬件基础以及城市文化、合作治理等软件构成全面探索保持城市生存、适应和发展的韧性。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深圳大疆天空之城

整体上看,深圳城市建设发展中“科学精神”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而实现改进突破和引领,同时有助于把握城市作为主体存在的深层逻辑,全面观照跃迁发展中的生态性联系,保持并不断激发新机遇新语境中城市发展的生命力。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18年8月,深圳大学出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开题会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新时代文化创新”专题研讨会

二、以人文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

如果说科学面向的是物质世界,以理性逻辑去探究并精准地阐释物性,发现规律,总结知识,发明技术,从而满足物质需求,那么,人文所面向的就是精神世界,关注生命的感性存在,追求和实现精神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建设对人文精神的倡导,是在关注物性的同时,尊重人性,追求诗性,是在因物质生产与分配而形成人的聚合的同时,不断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因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而不断健全服务和保障、及时回应人的诉求。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22年4月,考察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围村大万世居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外来人口城市,具有外来人口众多、结构年轻化的特点,形成“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也因为开放、包容、务实而充满发展活力。当前,在城市建设中对于“人文精神”向度的重视,尤其深刻体现了深圳基于发展现实对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践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急剧工业化、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由资源要素集聚而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也亟需考虑大量区域迁移人口的住房与市民化问题,重视不同社会群体间因财富分配差异而可能引起的社会分化问题,切实从响应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公共管理、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推动实现发展成果与社会资源人民群众共享,并向弱势群体倾斜。可以看到,在人文精神引领下,深圳以社区建设为着力点解决可能存在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切实关注从暂居务工人员到科学家等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而非仅聚焦于价值贡献最大的技术移民与高净值人群。具体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微更新、微治理完善社区公共资源,避免社会问题空间化,并在“新旧共生、健康活力、共享永续”理念下实现空间育人,滋养完善社区的内生动力。同时,深圳也是“女性友好之都”,积极出台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构建对女性友好的社会环境和城市设施,从女性视角出发就生育友好、就业友好、出行活动友好等做出保障。倡导人文精神的深圳因而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22年4月,考察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围村

城市人文精神的意义不只在于尊重差异,关切需求,消融隔膜,还在于市民主体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看到,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方面,深圳是“志愿者之城”,民众参与城市的公益服务程度高,同时,城管部门扩大向市民问计问策渠道,面向各行业聘请城市管理的社会监督员,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智慧城管建设水平。值得指出的是,人文精神导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城市管理中“宏观”与“微观”的界限,实现以个体身份广泛参与的、实时、全过程的城市治理,充分吸纳所有城市个体的智慧,实现城市共建共享。深圳已在人文精神导向下迈出建设发展的坚实步伐,建构形成独特的城市品格、城市气质、城市氛围,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核心。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第六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

三、以艺术精神涵养城市创造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将城市作为复杂的公共艺术纳入“美的文化”,提出城市艺术、城市之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由个体走向公共的必然,其过程不仅受到民族、时代、教育的影响,而且反过来作用于艺术的发展。城市作为美的对象、美的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征,也深刻影响自身创造力和发展水平。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艺术精神”的提出,既是城市建构的现实策略,也是重要的精神维度和发展愿景。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深圳美术馆(新馆)

从城市发展的策略层面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欧美一些经历工业衰退的城市即将文化和艺术作为带动城市更新、生活美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融入地方规划和发展战略,全面梳理和发掘城市的建筑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与展览设计、旅游休闲等功能结合,使文化符号重组形成新的消费空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所谓“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就深圳发展来看,艺术精神引领及城市策略首先体现为艺术经济的发展。跨越工厂式艺术生产的“大芬村”阶段,深圳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活跃、展览丰富、收藏繁盛、艺术事件与城市发展具有联动效应的“艺术深圳”,并通过完善艺术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为艺术金融的先行区。其次,艺术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活化也成为文创产业、工业设计的创意源泉,艺术精神引领下的文化资源活化发挥了重要的产业赋能作用。通过对历史建筑与环境构成的空间类文化资源,节庆活动、艺术展览、公共艺术等构成的活动类文化资源,文创设计、文化消费等构成的产业类文化资源等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划,深圳已形成“7000年文明史+40年改革开放当代史”的城市文化根系图谱和由地标、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组成的文化资源库,助力设计形成深圳元素、深圳特色并积聚强劲的产业动能和文化创造力。据统计,2022年,深圳市工业设计总产值达4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在产值之外,也进一步打造“设计之都”的文化IP和影响力。艺术精神的涵养使深圳这一新兴城市没有片面地“物质化”或走向“千城一面”“他者化”,而是进一步形成了城市的个性、地域的特色,以文化艺术发挥补给和驱动作用,为产业及城市文明发展赋能。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12年在深圳出席中国设计大展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23深圳设计周视觉设计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23年11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出席“设计赋能——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学术会议”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2023年11月调研深圳设计公社

从城市的发展愿景看,艺术滋养心灵,艺术精神作用下的城市发展将在物质、实用、功利之外实现诗意栖居的意义。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发展使审美渗透于建筑、器物、生活体验等一切设计和消费领域。从功利的角度看,一个富有艺术精神的城市无疑将具有全民美育的基础和生活审美的氛围,从而形成艺术审美的消费力和传播力。从非功利的意义看,富有艺术精神的城市无疑更接近美好生活的状态,生命的感性存在、审美愉悦、沉浸式体验以及关于本真的启示、反思和洞见等,在普遍的审美状态中更容易实现美好生活的境界。因此,由艺术精神涵养的城市、无所不在的美的日常联系,生活其中,人的创造力将获得更多被激发与实现的可能。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深圳美术馆(新馆)观展观众

深圳建设发展中“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的提出,进一步突显了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不仅是一种宏观的策略和愿景,更在精神价值与作用意义上渗透和影响着每一个城市个体。精神向度的建设正是在日常生产、生活细节中构建城市的形象,使社会与人生相互观照、个体命运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城市人的精神成长,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深圳在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上展开坚实的探索,积累经验,带来启示。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发表于《深圳特区报》作者/潘鲁生,殷波)

艺术家简介

潘鲁生 | 深圳:城市建设的精神向度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责任编辑:陈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