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参加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圆桌论坛
数智技术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以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为例
随着数智时代到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美术馆发展和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革,以技术赋能让美术馆的展览陈列、典藏管理和公共教育等多重维度都衍生出新的可能。其中,公共教育是美术馆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社会美育的主要窗口,更是美术馆实现其教育职能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往往基于线下举办的工作坊、讲座、导览等活动来开展工作,但其局限在于覆盖面较窄,大部分活动的实际面向仍然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发达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难以受益。
而数智技术影响下的美术馆公教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这种对时空的超越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云端数据的集合与展示,利用“云观展”等手段使得更多高清、优质的资源在互联网上得以共享,为受时间和距离所限制的观众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有效稳定地实现异地同步授课,开展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进而让“送美下乡”真正落实到每一节常规美术课堂,在推进偏远地区和乡村美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对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指导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前者已通过vr展厅等技术成为各大美术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后者则是江苏省美术馆近年来利用数智技术和平台进行公共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方向。
与其他承担美育功能的机构相比,美术馆由于长期公共教育实务的开展,本身已经积累了面向各年龄阶段(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美育经验;同时,基于已经比较成熟的“馆校合作”机制,建立了长期和中小学进行美育合作的沟通渠道,能够有效地将美术馆资源转化为学生需要的教育资源:比如通过沉浸式的美术教育方式让中小学生在美术馆的环境中理解文化与艺术,通过展览、导赏等形式让他们进入美术馆里来感受艺术的魅力;或者通过体验活动、美术讲堂等活动使得他们开拓眼界和审美,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与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以“美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促进学校美育的发展。因此,美术馆已经逐渐作为校园日常课堂教育之外的有力补充,以更专业化的面向呈现出艺术的丰富形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艺术教育课程和资源。
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2021年开始,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开始实施“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的开展正是立足于搭建的“互联网+美育”新型教学平台,以“远程”和“互动”为特点,推出线上线下美育课程为一体的乡村公共教育系列活动。江苏省美术馆联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市级、区级中小学美术教研组负责人,以及多所高校的美术教师,组建了一支近40人的专业授课团队,已在江苏、陕西、江西、西藏4省(自治区)19个县(区)的30余所小学、2个教学点、4个社区(村部)、活动中心累计开设线上线下美育课程40余场,覆盖学生群体5000多人;同时为配合每次课程教学,以采购赠送邮寄的形式将数千套相应的画材、工具、图书送到学生中。
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在授课技术上,此次乡村美育项目主要以互联网+美育的“双师课堂”为媒介,将授课端落地在江苏省美术馆负一层的“数字化公共教育实验室”;通过配备的超高清视频采集系统,进行音视频互动、远程教学、直播巡课等应用场景。目前使用“圆梦教室”系统的授课端有近10间,听课教室已有40余间。在“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搭建的线上教学平台中,实施的课程以江苏省美术馆的藏品资源为主线,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相结合的研讨会,在不断的内容打磨和课程试听中逐渐梳理出适合线上线下同步实施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数智技术支持的线上线下联动教学平台,大大提升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覆盖面和社会效益。“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开展以来,对接的美育对象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而且从反馈效果来看远超过预期,主动对接的乡村学校不断增多,供不应求。此外,我们还将教学视频、文字课件、材料内容集结成册,赠送给有需求的学校,供当地美术老师学习教学,并定期开展乡村美术教师高研班,促使乡村美育能自身“造血”。
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江苏省美术馆将数智技术引入美术馆的特色公共教育课程,持续上传课例视频,以及与之配套的教育资源,初步建立了系统化、信息化、陪伴式的乡村美育资源体系,同时也打造出乡村美术教师不离岗、不离校、不离班的“互联网+”培训新模式,让广大偏远地区和乡村的教师、学生都得到多方协同的长期指导和培训,教学能力和效果都得到有效提升,扩大发挥了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
江苏省美术馆“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正是得益于数智技术的不断深入推广和应用,美术馆的社会美育能够跨越千山万水,深入到偏远地区和乡村中去实践,为有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文/王法)
(来源:南艺国际博物馆学院)
作者简介
王法,江苏南通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江苏省美术馆总党支书记、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入选第八届、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入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获2015年“傅抱石奖”,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江苏文华美术奖”,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