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由山东体育学院和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主办的2023青年体育学者会议在山东体育学院济南校区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体育•教育引领未来•文化促进共融”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山东体育学院、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吉林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根据会议日程的安排,8日下午开幕式后,会议进行主旨报告,山东体育学院科技处处长王玉珠主持了本场报告。
来自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文化领域的八位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
吉林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邵桂华,根据当前教育时代背景,提出地方体育专业院校的应用型发展道路,应以“职业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为目标培养人才,同时分享了吉林体育学院的发展实践和探索经验。
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教授利亚克·约瑟夫维奇·弗拉基米尔,从政策、质量控制、物质基础等方面介绍了俄罗斯和欧洲学校的体育教育现状,并从教程、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不同角度出发,总结了各方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提出了中俄双方共同开展体育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意愿。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馆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崔乐泉,通过介绍“中华体育文明”的发展历史,提出中华体育是兼具东西方体育文化底蕴的近代化体育体系,进而展示了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并提出了形成“现代体育文明生命体”的发展思考。
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科研副校长、教授鲍里斯·奥列格维齐·马约尔,分享了在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太极拳的经历和太极拳在该地市的发展情况,同时分析总结了太极拳运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在太极拳运动推广普及等方面做出努力。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王茹,介绍了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建立运动人群队列,完成了运动健康特征图谱的绘制,揭示了运动诱导在预防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明确了运动改善代谢性疾病的精准“量效关系”,同时指出,如何通过运动处方的优化来促进健康,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物科学博士米赫耶夫·亚历山大·阿纳托利耶维奇,通过生物学实验揭示了振动对运动员肩关节柔韧性、肌肉力量、心率动态等参数的影响,并展示了振动训练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山东体育学院原校长、教授毛德伟,对太极拳中的 5 个典型动作与步行动作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太极拳具有较大的足底压力中心位移,有助于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控制;太极拳动作中大脚趾和第一跖骨区具有更大的压力,有助于提升站立稳定性。这些发现,为太极拳提升姿态稳定,预防跌倒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有助于国粹太极的传播与推广。
首都体育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王子朴,以“体育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美国、欧洲、中国的体育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状态,并提出现阶段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亟需发展体育科学创新。
9日下午,会议举行了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三个分论坛与研究生沙龙。体育科技分论坛由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卢朝霞主持,来自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田雪文,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副总裁、山东体育学院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徐培明,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副校长列昂季耶娃·玛丽亚·谢尔盖耶夫娜分别围绕运动促进糖尿病健康的研究及实践以及我国体育装备研发的实践与思考,孤儿体能教育进行了专题报告。
体育教育分论坛由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院长刘远祥主持,来自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区域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莫罗佐夫·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和群众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福金·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休闲体育和适应性运动系主任、博士、副教授艾德尔曼·柳博夫·尼古拉耶芙娜,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副教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图里金,山东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院长、博士、教授韩炜分别介绍了体育现代化视域下中俄冬季运动的合作发展,高校学生体育的发展情况,高等教育中的包容性教育,俄罗斯联邦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家培训的特点,以及飞轮离心训练的理论基础、应用现状和研究展望等体育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体育文化分论坛由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院长王立平主持,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设计和科学活动首席研究员普希金娜·瓦伦蒂娜·尼古拉耶夫娜,莫斯科国立体育与旅游大学外语系主任普斯托斯蒂洛·帕维尔·维克托罗维奇,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张茂林,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袁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场域,分别进行了下述议题的探讨:滑雪运动训练中使用替代雪的创新材料研究,通过无负重力量训练强化12-14岁小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新时代中俄体育人文交流交往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及齐鲁地域汉画像石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展现出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变迁、传播与采借、创新与创意,互鉴互融,同行同美。
研究生沙龙由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副院长范海楠主持,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缪雨珊、刘子寅、吴菁、刘坤、张森、高贺、朱晓雪、薛博士分享了学习研究期间的新成果。
本次会议共持续两天,在充满严谨与思想碰撞的学术交流研讨中,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知识与思考的热忱,体悟到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无限魅力。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搭建了中俄白三国体育科研人员和团队交流的合作平台,深化拓展了体育合作,填补了山东省中俄白体育文化交流空白,对于服务体育强国强省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满足我校国际文化交流以及重点领域学术发展需要、凝聚体育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文/段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