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05 09:41:47
听新闻

每次欣赏一幅书法,一幅绘画,甚至一件陶瓷作品,我都会将目光落在落款之处,自觉不自觉地停留刻片,继而,将落款中的斋号堂号名号作一番揣摩和遐想。再回过头来,反观作品中的山水,云霞、光影、草木;还有笔趣,墨韵,还有情怀,意境。这些或繁茂、或疏离、或枯涩、或淋漓的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多多少少,隐隐约约,与落款中的斋号堂号名号,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趣味,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喜好和追求。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三石和耕”正是上海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设计大师,景德镇画院院长柯和根先生的名号。

也许是因瓷而生的缘分,在江西报业《见瓷如面》栏目,战略合作伙伴金仲先生的陶瓷收藏中,见到了柯和根的作品,不仅被其作品的精美所吸引,更为其“三石和耕”的名号而猎奇。于是,向金仲先生请敎,不料,金先生与柯和根私交甚好,当即引荐,开启了因瓷而遇,因瓷相识的美好时光。

来到柯和根家的小院,满园绿竹,摇曳清风,几方顽石,叠见山谷。墙外,是市井生活的车水马龙,门内,是书香墨香的清雅去处。

一踏入客厅,禁不住,在老家具,茶几,桌案,博古架,书柜之间徘徊留连,置身在木刻、版画、油画、国画、根雕、漆器、奇石、陶瓷、书法、塑像、摆件、挂件、书藉,笔砚之间,情绪自然而然,受到这些取之天地万象,又高于自然造化的物件的感染和影响,话题不约而同地由大千世界,缤纷红尘,转移到绘画,书法,陶瓷以及柯和根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上来。

柯和根是一位不折不扣,学于斯,长于斯的书画,陶瓷艺术家。毕业于陶大,任教于陶大,创作于陶大,成就于陶大。千年窑火给于他热情,万古陶土给于他韧性,滔滔昌江给于他灵感,漫漫陶川给于他机遇。自九十年代始至00年,21年,22年,三十年匠心独运,笔耕不止。在香港罗杰艺术中心,上海艺博会,北京,南京等国家级艺展中,举办过:山水画作品展,书法艺术作品展,陶瓷艺术作品展。2004年作品刊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集》。2012年作品刊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集》。2016年作品刊入由西冷印社出版的《中国近代书画名家》。2017年作品刊入西冷印社出版的《传世名家》。2018年作品刊入西冷印社出版的《翰墨传承---暨西冷115周年华诞》。2013年作品刊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陶瓷大师精品集》。

埋头创作,陶醉笔墨之余,亦不忘举头远望,读书著述。写有《绘画变形---风景·人物》,《绘画变形---动物》,《风景色彩写生》等学术专著。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取得如此丰厚的艺术成果,必有其内在的原因,除了执着、坚持、勤奋、好学。更为可贵的是师自然,师先贤。在代代先贤之中选择自已的偶象。膜拜、钻研、溶汇、化解,不拘泥,不迷信,日渐形成自已的画风,日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三石和耕”之中的“三石”,按时间顺序划分:即为石涛、齐白石、傅抱石。

“和耕”既是其自已名字和根的谐音,又是将“三石”和而为一,耕于一堂。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以名号的方式,时时提醒自已艺术的审美,创作的风尚,既是自勉,亦是自励,更是见贤思齐,孜孜进取。

石涛,明末四僧之一。号苦瓜和尚,石道人,前半生削发为僧,青灯苦修,后半生放浪形骸,云游四方。早年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苍老纵肆。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由此而开创了一画论,影响了近现代几百年的山水画派。
       齐白石,名璜,号白石。书画,篆刻自成一家,巧工笔,善写意。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1948年应徐悲鸿邀请担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3年获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

早年画风清新秀雅,变法之后,雄肆骇俗。强调心里空间,主观感受,平朴,亲切,且出人意料,极具个性风彩。留传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警世名言。

傅抱石,原名长生,号抱石斋主人。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網》。早年潜心临摹研究石涛,深受“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哲学体系的影响,对石涛山水画中形破意不破的意境之美,崇赏有嘉。笔势,气韵与石涛很是契合;苍茫迷离,大气磅礴,老辣纵横,意境深远。

1937年6月在《文艺月刋》发表“石涛再考”。1937年7月在《文化建设》发表“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1941年5月著有《石涛上人年谱》。1942年1月创作《大涤草堂图》,6月创作《石涛上人像》。1943年创作《仿石涛山水》,8月创作《石涛上人诗意图》,10月创作《石涛诗意》。

由此,不难想见;傅抱石与石涛之间是隔空相望,心有灵犀,隔代对话,意犹未尽。哲学的光芒,艺术的魅力,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石涛,石道人也,齐白石,白石翁也,傅抱石,抱石斋主人也,无论是名或者是号都对石,情有独钟,宝爱一生。

石,不仅仅是天地之间的自然之物,她成了山水画的象征和符号,林泉之乐,禅门之幽,都离不开石。石不能言,可人。朴拙厚重,苍桑灵动。

自北宋到明清,乃至现代;范宽,郭熙,黄公望,倪瓒,董其昌,清代六大名家,四大名僧,金陵八家,扬州十怪,等等,等等,无不点石成金,无石不欢。尺幅之间,石趣怡然,长卷之处,石韵澎湃。

柯和根自命“三石和耕”除了对石涛,齐白石,傅抱石的景仰崇尚之外,亦存有一份妙不可言的石趣。翻阅他的书法,绘画,陶瓷等作品,笔墨之处,釉色之间,山石风骨,兰竹清韵,恰到好处,妙趣横生。有亘古长存的遗风,亦有画随时代的新意。

在与柯和根的交谈中,他谈到石涛。石涛其人,由俗入佛,由佛入儒,由儒入道,终极还俗。

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变化寻根,在融合统一里不拘泥古训,创立“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可谓开启了中国绘画的新生局面。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亦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石涛的“一画之法”,立足于老庄,取法于自然。标榜于自我,境造于心生。“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于是乎:大千之内,鸿蒙之外,大涤子的笔墨字画:“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真正达到:取法自然,情趣怡然,笔墨释然,境界天然。

“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300年来,石涛的画论,石涛的画作,在天地人之间弥足珍贵,在儒释道之界弄月吟风。

我问柯和根,石涛的“一画论”对你而言是否构成了艺术理论和画学体系的问题?

柯和根继而说到:石涛以“一画”作为他艺术哲学的总概念,贯通蕴涵了宇宙生成的总规律,又概括出生命万物的生成生化的过程与形式。更为宽泛,更为广义的说法,可以将“一画”理解为:是象、是道、是法、是笔墨,甚至是绘画艺术的小宇宙,是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创作过程。

对于我的书法,绘画,陶艺的创作,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是自觉不自觉的在笔势墨韵,陶土釉色,平面空间,构图置景等等中找到哲理上的契合,美感上的体现。

那么白石呢?

石涛与齐白石相隔百年,在书画艺术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石涛早年的画风是疏秀明洁,待到中老年后变得苍老纵肆。

白石早期的画风也是清新秀雅,到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直至晚年,画风达到炉火纯青之时,愈发变得雄肆骇俗。

白石与石涛也可谓隔空神交,心有灵犀。1922年,白石六十岁在《仿石涛山水册题记》中写到:“……居京同客蒙泉山人得大涤子画册八开,余欲观焉。余观大涤子画颇多,其笔墨之苍老稚秀不同,盖所作有老年,中年,少年之别。此册之字迹未工,得毋少时作耶?蒙泉劝余临摹之。舍已从人,下笔非我心,焉得佳也。不却蒙泉之雅意而已。”。

足见,白石在师造化,师古人方面有借鉴,有传承。但绝不“舍已从人,下笔非我心手,焉得佳也。”,正因如此,他的诗书画印才能笔抒胸臆,天趣浑成。

白石在其《作画记》中,对古为今用还有一段精避的论述;“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

白石面对几千年美术史上的座座丰碑,不仅心怀崇敬之情,还有一颗超拔之心。“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形似,神似,远远不够。艺术境界的微妙之处,恰恰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让古人都无颜以对,抱恨而去,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扬和光大。至于时下的认知,批评,追捧或否定,不必心生怨恨,过于在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创意,有气韵,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永远活在时间里。

茶,在冲泡间,香气四溢。话,在停顿中,谈兴愈浓。说到傅抱石,柯和根多了几分敬仰和爱戴。

抱石斋主人,不仅仅是当代硕果累累的中国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画坛著书立说的学者,教育家。能在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馆)安身立命,与万千稀世国宝,历朝经典文物一起,接受广大民众的参拜,其价值不言而喻。尤其,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后来人,无疑是榜样。

其实,傅抱石,与石涛,齐白石,在书画,篆刻领域,确有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仅存于大师之间的谈艺录,史迹记载等处。

石涛生于明末清初,“南北二石”也只能在藏之深山,传之后世的字画文字中与石涛不期而遇。令人叫绝的是“南北二石”都推崇石涛,临摹石涛,研究石涛。

白石欣赏石涛的画,但不愿临摹他早年的字,觉其书法不工,抱有批评中接受的态度。抱石较之白石对待石涛,更有过之。不仅为石涛画象,著有年谱,撰写论文,创作之中也蕴涵着石涛晚年,大气磅礴,境界深远的画风。

齐白石自诩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就其篆刻,公认为“朴茂劲辣”。为此,傅抱石还专门写有《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一书。不客气地说,点评,论述,总结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抱石绝对是不二之人,非他莫属。

殊不知,早在1919年,傅抱石年方15,为母筹钱治病。竟然仿制清代名家赵之谦的印品,一时间,南昌收藏界,暗流涌动,为获得赵之谦的作品而不惜重金;不料在藏家富商的炫耀中,发现竟有廿方之多,且款式相同。事后得知,如此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章法,刀法,妙若无闷的印章,居然,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之手,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白石在《白石印草自序》中坦言“……余五十五后居京华,所刻之石,约三千余方。当刻时,择其对古今人而无愧者,计二百三十四印,每印拓存三百页。”足见,白石治印之工,择印之严,求艺之深,几尽完美。

他在(题《陈曼生印拓》)中言“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注重天趣,力推独造,敢为人先,标新立异,方得:“朴茂劲辣”的境界。

1938年《半聋楼印草》序中;“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惟有赵㧑叔一人。”

这是齐白石在年逾70岁之后,对赵之谦的评价,可谓一生敬仰。而此时,距离傅抱石仿制赵之谦印刻,震惊文玩收藏名家,早己过去二十年。一个青色少年,小小年纪就敢比肩赵之谦,实属后生可畏。而另一个垂垂老者,白发童心,对赵之谦的挚爱,不减当年。

不难理解,“南北二石”不约而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共识,说明了赵之谦在篆刻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说明了“南北二石”的眼光独到,卓而不群。为日后双双名至实归的成为篆刻界的一代开山鼻祖,树立了精神的高峰。

柯和根对石涛,齐白后,傅抱石的了解何其系统,又何其精湛。“三石”之间互为融通,互为取舍,为已所用,为已所变。垫定起传统书画艺术的精神基石。在此基础上,立足东方,放眼西域。博约广取,跨界踄足。

将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克利、康丁斯基、波洛克、李斯特等等西方艺术家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作为自已敲开综合艺术之门的他山之石。

早在,八十年代初,柯和根留校任教期间,有幸参加了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主办的“全国高等学院青年教师平面构成研究班”。由此,踏入了西方当代设计造型,空间艺术,绘画观念,美学价值的殿堂。

加之,九十年代初,作为引进人才,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创立设计系与陶瓷研究所。历时十年,全面系统的学习,研究,接纳海派文化的先锋意识和超前思维,深入理解,探索,践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重要性,合理性,必要性。

从此,开启了柯和根近三十年教学,著书,创作的艺术生涯。他颇感自慰和自豪的说到:我有一个精神家园;称之为:“三石”的石涛,齐白石,傅抱石是精神家园的基石,教学,著书,创作这“三石”则是建立起这座精神家园的砖石。

我当即补充到,那你就是乐此不疲,和而不同,耕云烟,耕水火、耕笔墨、耕色釉的艺术耕夫。春耕,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渐形成一种全新的陶瓷“综合装饰”风格,其深远的影响力,风麾,震荡了千年陶都的景德镇。

的确,柯和根在创立,完善陶瓷“综合装饰”风格的过程中,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形式上,将国画,油画,版画,书法,印章,剪纸,皮影,脸谱,民间青花,陶瓷边饰等熔于一炉。材质上,将颜色轴,色剂,泥浆,化粧土,有光釉,无光釉,露胎等巧妙结合。技法上,将镂,雕,刻,挖,刮,揉,压等集于一身。构图上,打破常规的布局,张显独有的个性,通过重复、错位、重叠、并置、打散重构、平面分割等方式,再建陶瓷构图的新秩序。

2015年之后,恰是柯和根真正回归景德镇的高光时刻。以他丰厚的艺术积累及宏阔的艺术视野,重新审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生态,确立自我的发展方向,创作路径。探索高温颜色釉的表现方式,探索多种材质与色釉交融的无限可能性,探索青花的独特性及当代青花语言的拓展性。

我之为我,法而不法。

随意、随心、随性的游走在写实、意象、抽象之间。有交织,有变化,有重合。有儒家的温柔敦厚,载道言志,有道家的逍遥自在,直觉天籁,有佛家的拈花一笑,妙悟真如。

粉彩、新彩、斗彩,五彩斑斓,四处出彩。泼洒、流动、堆积、窑变,放纵逸笔,巧得火工。创作出了令人刮目相待,咋舌乐道的众多陶瓷艺术上品。并且形成系列,构成气象。比较典型的有小型瓷板、小型瓷盘、大型镶器。

其中,小型瓷板类:有《圆系列》,《静物系列》,《佛相系列》,《佛印系列》,《气韵系列》,《吟风系列》,《黄昏系列》,《红色记忆系列》,《大地系列》,围绕《大地系列》延伸创作的单幅瓷板作品还有:《废墟》,《浑沌》,《清影》,《对话》等。小型瓷盘类:有《江南水乡系列》,《四季乡村系列》,《佛光普照系列》等。大型镶器类:有《远山系列》,《星空系列》,《雪融系列》,《苍穹系列》等。

单件颜色釉瓷扳,瓷瓶,条屏,挂盘的精品,可归纳到《色釉·色诱》为主题的框架内。就视觉冲击力,色彩表现力而言:《一轮红日东方涌》瓷盘,花瓶,镶器。堪称红色经典。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日照唐古拉冰川》,《雪山残照》堪称黄色经典。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纳木错湖的雪》堪称蓝色经典。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陶瓷艺术,有喜出望外的遗憾,有扼腕叹息的惊喜。匠韵天意,苦心妙趣。在土中、在水中、在火中、在笔中、在料中、更在心中。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天地苍茫,四季轮回。苍穹之深䆳,星翰之璀璨,高山之巍峨,江河之辽阔。尽在点、线、面之间,又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灰粉黑白棕之处。更在柯和根心手难一到心手双畅,苦思不得又无意巧成的悲欢中。

肯定,否肯,砸碎,再烧。所有的精品都在万千碎片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所有的藏品更在百般挑剔里,脱颖而出,展露峥嵘。陶土有情,釉料知心,窑火不息,天道酬勤。

王维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禅境。

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雅韵。

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观。还有“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高论。

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卓见。

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美趣。

学贯中西的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林风眠在《中西绘画艺术论稿》中有“我们不要忽略,中国绘画是比较接近诗和音乐的表现,……马贲的《百㕍图》,夏珪的《长江万里图》,系一个很长的手卷,要一面卷一面很文学的读,要理解到音乐的意味,空白的地方,同音乐上的休止是相通的。中国的绘画可以说是线画的音乐。”。

这些诗情,画意,音律都在柯和根陶瓷“综合装饰”风格的系列作品中:或夸张、或隐约、或浓重、或轻松的加以表达和体现。

熟悉柯和根的艺界友人都称其有“南人北相”。采风写生,多选择地广人稀的西北高原。书画,陶瓷作品也常是高原雪山,戈壁荒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沉静空旷是他挥之不去的情怀和豪迈。

也许,天高地远,厚重苍茫的雪域,与陶土的纯朴素洁有种来自天地的契合。也许,红日白雪,星月极光,与窑火的千载辉煌有种来自岁月的灵犀。他的《远山系列》,他的《星空系列》,他的《雪融系列》他的《苍穹系列》。

可以没有地貌特征,可以没有地域特性。没有单一的命名,没有不二的主题,境由心生,景随神来。有得只是:笔墨的苍厚,色彩的激荡,情绪的恣肆,气韵的沉浮。是意象,意犹未尽,意境宽广。是抽象,抽而不虚,虚实空灵。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其《林泉》一书的自序中说到:“抬头远望群山,低眉俯看流水,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飞梭,织成一片锦绣。”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远山系列》(1-6)115x30x15cmx6

       除了大气磅礴,宏篇巨制的镶器,剑筒之外,柯和根还创作了瓷板,瓷盘等传统器形的系列作品。

《静物系列》,是国画与油画,写意与写实,水墨与青花的产物。有借鉴,有取舍。有青花逸笔草草简约的风韵,亦有西画几何透视立体的装饰,可谓:动静结合,虚实相宜。适合居家休闲之处的布置,风雅生活的点缀。

在柯和根众多作品中,《大地系列》以及以《大地系列》为主线延伸的《废墟》,《浑沌》,《逆光》,《清影》,《痕迹》等作品。有别于五光十色的喧染,风清水秀的陶醉。更多的是注重人生的思考,人文的意义。

画面深沉凝重,色调灰暗冷峻。重叠、错位、交织、无秩。给人一种暗示,给人一种氛围。虚到无形却隐约有相,实到有相却断裂破碎。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包容,寻求“诗无达诂,文无达诠”的宽泛和自由。大地如此之大,至大无外,人心如此之广,广袤无边。

大地的博大,何在?人文的深远,何在?常常成为胸中的块垒,内心的丘壑。郁结在血液之中,流淌在笔墨之处。是一种抒发,也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释然。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大地系列三30x26cm

和《大地系列》,形成反差的是《气韵系列》,《吟风系列》,《黄昏系列》。由深沉厚重,一变为悠闲轻松。由文思哲理,一变为风月雅趣。人,生来就具有两面性,社会性的一面,动物性的一面。

恰如“人,上半身是修为,下半身是本质。”。弄月吟风,及时行乐。是本色的使然,也是本心的必然。通过艺术的表达变得雅致,通过想象的创造变得完美。

《吟风系列》的境界,无论是画是诗都如同水墨之中的留白,存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神驰。

《黄昏系列》的韵味,无论是诗是画亦如同窑变之中的色釉,存有无穷嬗变的璀璨。令人叹息。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气韵系列一30x30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吟风系列四30x30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黃昏系列一30x30cm

较之,柯和根系列作品而言,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单幅瓷板作品,我认为更能够代表他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成就。色块的冷暖,点线的疏密,空间的划分,明暗的对比,构成一种随机随性的张力,构成一种唯我独我的个性。

这种富有独创魅力的作品,日渐成为柯和根式的图式与符号,在陶艺界产生日愈深远的影响。诸如《长江源头上空的明月》,《长江源日出系列》,《沉默的戈壁》,《星空璀璨》,《江南雪霁》,《帕米尔高原的深秋》,《光与影的幻象》等。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长江源头上空的明月》40×40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长江源日出系列二 高温色釉 瓷板 112×56cm 2015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沉默的戈壁3x170x60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星空璀璨112x56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江南雪霁112x56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帕米尔高原的深秋》112×56cm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光与影的幻象112x46cm

中华艺术大师联盟副主席谭浩深先生对柯和根作品的评价:“高温色釉,亦画亦瓷,亦动亦静,釉色跌宕起伏,取法似泼墨,无笔而气壮,无景而境远,动则气势磅礴,静以雄浑壮阔,尽得画意,乃先生心像之写照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在评价柯和根时说到:“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游历并饱受生活挑战的人,他在创作中,来自于现实的压抑经过学养的过滤与整合,转化成了寻觅理想境界的动力,满腹块垒,一吐为快,个性的解放,心灵的慰藉全在寻觅家园的过程中完成了。”

这种评价得到柯和根本人发自内心的认同,高度契合了“我有一个精神家园,称之为:“三石”的石涛,齐白石,傅抱石是精神家园的基石。教学,著书,创作这“三石”则是建立起这座精神家园的砖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柯先生在其精神家园,与笔墨纸砚,陶土釉色,和衷共济,耕耘不止。幸哉,快哉!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作者与柯大师亲切畅谈

(文|图:曾葵,写于癸卯年夏贺堂六门山居小院)

(来源:头条号@赣鄱推荐)

艺术家简介

读懂“三石”就读懂了柯和根精神家园的基石

柯和根

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现任上海师大美术学院陶研所副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上海书画院画师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景德镇画院院长

历任福建省陶瓷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评委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