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年——编者注)是山东当代书画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当代诗书画三绝、书坛巨匠魏启后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传承和研究魏启后先生的书画艺术精神,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举办“启后学•纪念魏启后诞辰100周年书画研讨会暨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学术论坛”,以示缅怀魏启后先生。“启后学”这一典故的建议,是于剑波教授提出,吴耀会长采纳了这一命题,在会长办公会议上高度评价、一致通过,用来纪念魏启后先生。“启后学”应该出自孙过庭《书谱》:“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意思是:举出前贤未曾说到的地方,启发学生有一定的法规。今天也被我拿来所用,便有了《继开来,启后学》这篇纪念文稿。意思是书画艺术当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标志人物,可以称其为当代书坛巨匠。所以有了东夷骨刻文集绝句一首以作纪念,诗曰:
启蒙弟子师承众,
后立书风法正兴。
学得终成唯一品,
艺林三极晋元生。
写在魏启后大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一、初识魏启后
笔者和魏老相识较早,可惜至今学无所成。魏老是学者、长者,也可以说是老师、老熟人了,但当有人问魏老祖籍哪里时,令笔者一时语塞。据笔者所知,魏老1920年生于山东济南,他老人家对山东当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称魏老为山东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当之无愧。形容一位学者的学生多时常用弟子三千,但据笔者所了解,魏老一生没有正式收过徒弟,而弟子三千用在魏老身上恰如其分,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紧跟魏老左右的忠实信徒们无不五体投地;周边的铁秆粉丝们无不争相摹仿,这里边有不少“心灵手巧”者,竟然帖上魏老的标签在社会上出售;更多的后学者,也被魏老的艺术特色所折服,争相探索研究。可以说: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在中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上世纪7~80年代魏老住济南经一路省银行宿舍。说实话,70年代末笔者见魏老的机会比较少,1983年5月被选调到山东省旅游局办公室担任秘书,侧重局长的服务工作。正好,蒋奎生局长和魏老是老朋友、又都是曾经的老右,笔者家父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乡村书法家,因受影响从小喜欢书法,成为领导秘书后自然也捷足先登,与魏老接触逐渐多了起来。
魏启后,人称魏老,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热情好客,潇洒大方,可谓性情中人。笔者上世纪70年末虽然见面较少,但见都称魏老,他称小丁。自1983年开始经常交往,从那时起,魏老一直称再献兄,当时他已63岁,但人们称他魏老已经多年了,这时笔者31岁,两人相差32岁,应该说相隔一代人了,所以刚开始听了称再献兄还真的很不好意思。
随后,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蒋局长参加了一个活动,因办公室工作太忙没带秘书,但为落实一件事情给笔者打电话询问,局长问:你是谁?笔者答:我是老丁。局长答:噢!你是老丁!交待完需办事宜后挂掉电话没事了。结果下午一上班局长通知办公室人员开会,并交待他要亲自亲主持会议,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会议如期召开,局长讲话说:今天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就是界定老和小的称谓。介绍了他和笔者电话对答经过后说:今后,除了几个局领导、办公室领导和老保密员可以称老XX,其他人一律称小。散会!
省旅游局对外联络处时任处长宋峥知道后开玩笑说:你看看,人家局长不让叫老丁了,那以后咱就叫丁老吧,大家哄堂大笑!宋处长一个玩笑立马传开,所以丁老称谓一直传称至今。魏老听了这个小故事,吐出一口烟笑说:这个蒋局长,为个称谓竟然还召开专题会议,这个宋处长改称丁老,这太好玩了,哈哈哈,不管这个,咱该怎么叫还是怎么叫!
二、圈内圈外常交流
正是上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是省旅游局开发书法专项旅游初启阶段,所以经常请魏老、蒋老、邹公等参加中外书法交流活动,前来参加交流较频繁的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其中日本书道艺术院会长、著名学者、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来访最多。魏老当时已负盛名,但参加活动从来不讲任何条件,端庄大方,松紧有度,有礼有节,同时也不失和善及幽默,而且有求必应。与书友交流也是轻松自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笔者数次听魏老讲课,聆听魏老的教诲,中外书艺交流许多次,每次讲课、笔会或中外书艺交流,皆应众人所求,现场示范,不吝纸墨,慷慨相赠,意犹未尽,每次都是魏老收笔最晚,尽量满足朋友们的要求,令现场人们赞叹不已。
台湾著名主持人凌峰先生自1987年年底开始,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大陆拍摄大型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1988年1月来到济南。按照凌峰先生的策划,每到一个省区都要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题写《八千里路云和月》片头。上午九时许,省旅游局蒋奎生局长将笔者叫到他办公室,讲了凌峰此次来山东的目的,由山东省中国旅行社时任副总经理陈秉忠陪同,下午3点半准时到济南饭店四号楼,并交待了请书法家事宜,说:这事非你莫属!接着问:你看请谁最合适!笔者当时未加思索,脱口而出,魏启后。蒋局长立即表示:所见略同!最后说:安全部门很重视,提示:凌峰本名王正琛,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4岁离开大陆到台湾,目前公开身份是台湾歌手、著名主持人。这次来大陆是以旅行者的身份,和凌峰交流时不该说的不要多说,要注意保守国家机密。
接受任务后随安排接送魏老的时间、地点、车辆等工作,下午两点四十分来到了魏老家门前等候。只见魏老房门中央偏上挂有棱形小牌,记得上次来时上面的内容是魏老手迹:启后不在家。这次是:上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半请勿打扰。就这样一直等到了三点十分魏老没有动静,这时笔者沉不住气了,开始轻敲门,之后咚咚咚重敲,最后边敲门边大喊大叫。一直到了三点二十听到屋内有动静,这时房门敝开,只见魏老一脸的疲惫,手提一个袋子,里面画毯、纸张、笔墨、印泥一应俱全。朦胧着眼睛边说再献兄:实在对不起睡着了,要不是你这一通雷门声和高呼声还真醒不了呢!今天是和凌峰先生会面,可是重要活动呀,还有十分钟耽误不了吧!车子早在楼下等候,就这样边走边说,差两分钟三点半我们到达济南饭店四号楼的小会议室,刚刚布置好毯笔纸墨,凌峰先生在陈秉忠副总经理陪同下走进会议室。两人见面好像是两位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两人的寒暄可以用自然大方、潇洒自如、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来形容了。摄制组迅速架好摄像机、灯光,谈笑间一张四尺横幅“八千里路云和月”跃然纸上,令凌峰和在场人员十分满意,称赞声掌声齐起。
遗憾的是,当时陈总等人没有带相机留下这珍贵的镜头。直到2015年10月,在歌诗达号邮轮上再次相见,凌峰先生还说起与魏启后先生合作的情景。接着问:你看看我还像特务吧!大家响起了会意的掌声和笑声。当天晚上,凌峰先生安排他的随行记者和摄像对笔者进行了专访。
三、书风见精神
说魏老的书法,可从他的“晋元斋”说起。不少人认为魏老的书法艺术崇尚的是晋代和元代书法,这从他的“晋元斋”的取名就可以看出其初心。凭多年的交往,对其理解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魏老崇拜以“二王”为主要代表的书家完全准确,但在崇晋的同时还兼容历代特色书法家。
说起魏老崇晋,1988年春的一次中日书法交流间歇时,笔者请教魏老临王羲之的兰亭序的问题?魏老答:我认为刚开始不要急于临兰亭序,最好是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后才可以临,因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最高阶段,所以说没有一定基础是不可随便临的。但不是我崇尚“二王”,临兰亭序晚了两年就不让别人临兰亭序了,这完全是经验之谈。这段话在魏老讲课时也曾讲过。笔者就是遵循了魏老的教导,1988年秋才开始临兰亭序的,那年正是36岁。
魏启后先生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在魏老指导下临摹的《兰亭序》
说魏老兼容,笔者认为:魏老在崇晋的同时,对汉隶下了很大功夫,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汉简,对不少简书可以说倒背如流。对宋代书法也有选择,最具代表性就是米芾了,魏老临米芾书法可以说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受魏老的影响,一段时间笔者在祟二王的同时,也开始了习汉隶、临米芾的狂热。然而,这一切都是皮毛的,实际没能学到真谛。笔者听魏老讲座、为笔会和中外书法交流活动服务很多,究竟多少次也很难说清了。有人说,听说你是魏启后的学生!笔者立码更正:绝对不是,砸死我也不敢说是魏老的学生,顶多说是受教于魏老等,但他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所以,百度百科有关丁再献的词条中便有了“受教于……魏启后诸先生”的表述。
魏老讲课、交流时解答提问题时从容、通俗、明了,轻松自如,并带有幽默感。记得1989年山东旅游之春书画活动期间,有人问中锋怎么解释,魏老吸了一口烟后笑答:你会骑自行车吧!中锋亦称正锋,笔锋在笔画中行,其线条两边齐平,所以我用骑自行车来形容。但骑车得拐弯,一直不拐弯要么撞墙、要么骑进大明湖了,所以得拐弯。这个拐弯就好比行笔中的使转,也就是行笔的转折呼应。但骑自行车可以大撒把,写字可不能大撒把!魏老这通俗易懂幽默解释,人们由衷的给予了赞声和掌声。
魏老书艺兼容的例子是崇米而偏爱临米。正如刘正成先生所说:我曾问魏启后先生对米芾书法的理解,而魏启后先生直言“这是一种偏爱”,甚至把自己对米芾书风的热爱比作唐明皇对杨贵妃的“集宠爱于一身”。
但是对米芾的偏爱是从追求“二王”开始的,他最喜欢的是《米临右军七帖》。《米临右军七帖》有两个版本,一个比较像古人,另一个则是在《戏鸿堂贴》里面刻的,他最早在启功先生那里见到,但是不能夺人所好,后来在琉璃厂买到后便视为最高理想。《米临七帖》写得非常连贯,甚至被认为是行草之冠。由此来说,魏启后对于米芾书法是一种偏爱。
关于魏老的书法艺术,由于笔者的书法水平较差,审美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所限,拿不更恰当的词句,只有摘录一些知名书法家的话来评述,不知算不算抄袭!
【魏启后老的楷书】
欧阳中石先生这样说:“魏老是了不起的文化人。他的书(法),他的文,他的画,都很了不起。在书(法)上,他是学‘米’(芾)的,有十分深厚的功底,他把‘米’字写得很‘活’,是有大才的。在绘画方面,他成就更高,只是不轻易露。面对魏老,就仿佛面对一本厚厚的书,让你敬重,让你深思,让你味之不尽。我和魏老之间有同学之谊,他是我的学长。
刘正成先生说:魏公其人如其书,‘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他绝不喜欢虚誉,也绝不缺少虚誉。魏公非只历下之魏公,乃天下之魏公。我赞魏公之书有两句话,云:神交米芾不师迹,意会简牍有其新!”
陈梗桥先生说:“魏老在全国书法界早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魏老学王、学米固然都功力深厚,但更突出的是,他与米芾好像有某种心灵的感应,暗合的地方很多。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写出了个性,画出了趣味。
顾亚龙先生说:魏老谈书法总是深入浅出。他的‘艺术愉悦人生’的态度给我们以启发。我感觉,他已经把书法化为生活。
李向东说:“他的艺术完全与时代合拍,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很多书法家都自我炒作,但魏老从不炒作自己,从不作秀,不过,公益性的活动尤其是抗震救灾这样的大事从来都落不下他。”
吴耀先生说:魏老的书法风格,人们往往认为是米芾的字和汉简的有机融合。的确,魏老学米固然体现出振迅天真、跌宕奇变的风神,但他的灵魂最根本的东西应是王羲之,王羲之才是第一位的。魏老曾说他学米的目的是研究王羲之的整个书法体系,学习米芾只是个阶梯。
四、画意求率真
魏老同时在书法之余多有绘画,他的绘画和书法一样都有兼容,在秉承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点,从古代文人画中吸取营养。在他的绘画当中,是以元代四大家之一代倪瓒、元代新画风派赵子昂(赵孟頫)等为主要笔法、兼容了历代名家精华,最具代表性的是融进了清代八大山人的笔墨,有一种悠远淡然的笔墨味道。魏启后先生在绘画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兼善花鸟和山水两科,风格简净深远。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做基础,他的绘画秉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理念,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所画竹石、花鸟更多的吸收了明末清初八大山人风采,其画风凝练概括,逸笔草草,画意简净、悠远、疏淡,趣味盎然。
魏老胸罗万卷,襟抱旷达,书卷气存,楮墨盎然。他意会古法,承前启后,不随俗流,不落古禁,标新立异,独具一格,成一代大师。
正如于剑波教授所言:魏老以简书笔法写草书、写汉碑、写唐楷。在草书中先生尤其推重阁帖,又以二王为宗,他取斋号为“晋元斋”就是源于特别喜欢魏晋书法与元代绘画。有人说他的书法成就在“米”,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二王”。剑波又说:魏老经常说与古人“作同学”,米芾就成了大师兄了,还有董其昌师兄。绘画中也有很多人说主要受八大的影响,其实这话也不准确,最让他佩服的是元代的倪瓒(云林)、陈居中、赵子昂等,当然八大也是形成“魏”家风范的好师兄。
李宗玮先生这样评述:魏启后先生于书法创作之余颇嗜丹青。先生以书入画,甚得文人画之画理妙趣!绘画题材多取竹石鸟虫之类。画竹每作数枝,枝干离奇扶疏;画顽石用秃笔半浅墨为之,使淡墨稍皴界中;画树与藤萝用秃笔,多用半浅墨界之。水之画法极文静,亦秃笔轻轻拂拭而成。一笔扫过必有起伏,树叶则疏密间出,树身用大蟹爪淡墨勾成后,复用水笔或墨笔数重加过,令其浑然有笔而无笔迹。
笔者书法功底差,更不会绘画,书画理论更有差距,魏老曾为笔者写有几幅书法作品,还画有一幅唐王垂钓归来双鱼图,这幅双鱼图从2005年到2015年一直挂在办公室东墙上,虽然来访者见了都大加赞赏,但怎么描述笔者还有难度。书法引用了欧阳中石、刘正成、陈梗桥、顾亚龙、李向东、吴耀等诸先生的评论。当读了于剑波教授、李宗玮先生对魏老画风的述评后,认为他们表述的都很到位,因此拿来为我所用。明知这是偷懒行为,但还是厚着脸皮将他们的心血拿来为我增光添彩了。老师们帮大忙了,在此对诸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诗情多感悟
魏老是书家、画家又是诗人。先生于书理、画论认识亦深,眼界高旷。魏老的诗,与他写字绘画一样,多是生活的感悟、有感而发,可以说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魏老一生写了许多诗词,究竟多少笔者没有统计。于明诠教授这样说:“魏老写诗,才华横溢,但是他老人家是随写随丢,他并没有把这些诗组成一个集子。”有人说,魏老不懂格律。究经懂不懂呢?这里仅举魏老的诗几首,以饗读者,并加入笔者的感悟。为便于大家一看即明,按照1、3、5不论,2、4、6分明的诗词写作原则,在诗句下面对应的标出了平仄,下面标横线的表示此处允许通融或拗救。
其一:《自题抒怀》
白首引年只卧游,繁华阅尽复何求?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梦魂不在重楼上,爱写荒山野水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平声入韵。“白首”二字点明了自己已是白发老人了,什么好事情坏事都经过了,看透了人生世态炎凉,现在什么也不再去求得什么了。做梦那些重复而烦心的梦境也没有了,现在只愿意认认真真写写字,画画人间美景,写写诗词抒发一下自己的内心情感,而别无他求了。不知我对此诗理解的对与错、好与坏,但我认为魏老的境界已经很高了。
其二、《诗城四季》
一城杨柳春飞花,十里藕香夏缭绕。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潇洒西风涨秋泉,寂寥佛祖伴山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古来此地有诗豪,几许骚人长醉饱。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我出有车食有鱼,名都盛世多诗稿。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魏老的这七律韵脚用的仄声,也就是人们说的仄声入韵。诗人多是平声入韵,仄声入韵者极少,今人对入仄韵诗的举例,应当是比较困难的。第一是因为写入仄韵的诗作自古以来就很少,今天就更少了。第二是古时编辑诗作的编者有误,后人编辑时也顺传至今。因笔者不善入仄韵诗的写作,举例也困难,找了很久,才找到几例认为比较标准的入仄韵诗。这里以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五绝《竹里馆》为例:
独坐幽篁里(仄仄平平仄),弹琴复长啸(平平仄平仄)。
深林人不知(平平平仄平),明月来相照(平仄平平仄)。
这首诗,第1句很标准,第2句第3字为救第4字而拗,第3句第3字为通融,第4句第1字为通融。粘对正确。笔者认为这一首诗相对来说,是一首比较好的仄起入仄韵而收的五言绝句。
其三、《戏写窗间竹枝并赋七言》
白首哦吟忆旧踪,少年同学多肥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我厨鱼肉窗间竹,逐日临池弄小虫。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笔者和青年学者、书画家、特别对诗词韵律有很高造诣的高三适先生,在研究魏老的诗词时,说到了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按格律写的诗词就叫古体诗,有不少领导都冠以七绝、七律一首,甚至不少大学教授、博导也是如此,还到处宣传他写的是古体诗。错!应该守格律的是近体诗。因为对此古人早有了分界线,唐代以前的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近体诗形成之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但不讲究格律。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所以通常是诗只分五言、七言两类,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有词牌韵律。著名的代表诗人物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关于魏老的诗,高三适认为:用挑剔的心态评论魏先生这首诗,好像有个“多肥轻”三连平瑕疵,魏老书画水平高而兼容诗词,但算不得文学家吧?对这首诗不必挑剔,应当看内容即可。再说历史上有不少著名诗人也有瑕疵,有一些不合律的不是也传到了今天吗!大诗人都有用错韵律的,何况我们。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就发现了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中的错误,这首平起、入平韵而平收的七律是:
城尖经仄旌旆愁(平平仄仄平仄平),
独立缥缈之飞楼(仄仄平仄平平平)。
峡坼云霾龙虎卧(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清日抱鼋鼍游(平平仄仄平平平)。
扶桑西枝对断石(平平平平仄仄仄),
弱水东影随长流(仄仄平仄平平平)。
杖藜叹世者谁子(仄平仄仄仄平仄),
泣血迸空回白头(仄仄仄平平仄平)。
正确的韵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笔者核对了一下,杜甫这首七律的韵律错误有三多:首先是拗救太多,首句第5字为了救第6个仄声字而换为平声;第7句第5字又为了救第6个平声字而换成了仄声;第8句第5字又是为了救第6仄声字而换成了平声。其次是通融太多,第2句的4、5、6字通融互换了,第4句的第5字通融互换了,第5句的3、4、5、6字通融互换了,第6句的4、5、6字通融互换了,第7句的2、3、4、5、6字通融互换了,第8句的1、2、4、5、6字也都通融互换了,而且第2、5、6、7、8句都有错误互换;再次是入韵句的“连三平”多,第2、4、6句都出现了“连三平”。这究竟算什类型的诗呢?其实这应当算作一首拗体七律,突破了七律的传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坐的专家不少,不知笔者核评的准确如否,仅供大家研讨。
杜甫以韵律严谨而著称,可见名家也有用错韵律的时候。所以我们这些学诗、填词的爱好者,应当知难而进,不怕出错,错了再改,勇往直前!但是,笔者认为魏老的诗词很守格律的,从他的书法作品看写唐诗宋词较多,兼容了历代名家和自己诗词。魏老从不随意抄写上级领导不合格律的诗,记得在济南艺术学校一次讲时讲到:书画家应该掌握一定的诗词格律,不仅自己懂诗、写诗,还不能书写别人的顺口溜,我基本把握了这一点。有一次,一位省领导请人递了个条子,内容是他写的一首顺口溜,要求我给写出来。我看后认为不合格律,因此找了个理由推辞了。为什么?你如果照样写了,说明你已经认可了,而纵容了他写顺口溜的不良习惯。这个例子,欧阳中石先生也曾讲过,所以笔者深受影响,在以后的诗词创作中始终坚持写自的诗词作品,兼容历代名家诗词。
结语
魏启后先生德艺双馨、蜚声艺苑、名播海右。可惜,过去人们去评论魏老时均是“书画双绝”表述,而忽视了他多感悟、守格律的诗词。今天我在这里郑重评说:事实证明,魏老诗书画三绝,是山东当代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位了不起的书坛巨匠。
遗憾的是,2009年12月9日,魏老乘鹤远去的消息传来,内心还是很难过的,但这一段时间正好不在济南,没能送魏老最后一程。今天借“纪念魏启后诞辰100周年书画研讨会”之际,一得之遇,区区此心。愿魏老的粉丝们争相“继开来,启后学”,将他的“书风、画意、诗情、人品、学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文/丁再献)
【注:上文为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纪念魏启后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文稿】
(来源:头条号@篆刻在线)
艺术家简介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2月出生,山东沂南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书法,后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2010年开始接触“骨刻文”,很快沉迷其中,并与其擅长的东夷文化、书法创作相结合,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破译工作,终成大观。
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山水平仄》等,与女儿丁蕾合著有《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