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成欧柳继金君,篆刻文章阅古今。
莫道书坛无将帅,靖华笔墨日常新。
这是癸未年初春,我去济南西郊医院看望邹振亚先生,回家后写的关于邹先生的一首诗。
2020年1月19日,在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的一个活动中,会长李向东提议:深受崇敬的邹振亚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我们联谊会可否组织一个追思活动?向东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我和于建伯先生及在座人员的支持!
我是山东沂南人,1952年2月出生,于1972年3月参加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在第一师司令部,先后在警卫员、通讯员、收发员岗位上工作过。兵团解散后分配到山东省机关行政管理局办公室担任公务员,1978年调入省级机关齐鲁宾馆筹建处办公室工作,1983年选调至山东省旅游局办公室(当时又称山东省旅游总公司)担任秘书工作,重点负责山东省旅游局首任局长蒋奎生同志的工作服务。邹振亚先生是蒋奎生局长的老朋友,我自然与邹公逐渐熟悉起来。因此,经常回忆起与邹振亚先生交往的部分花絮。
一位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的长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山东省旅游行业与山东书画界交往最频繁的年代,这与邹振亚先生密不可分。笔者与邹振亚同志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1980年还在齐鲁宾馆筹建处时就认识了邹公,1983年开始了我们的交往,那时候我31岁,邹振亚比我年长21岁,应该是长辈了,但邹公平易近人,总是将我兄弟相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同志加兄弟,常用的称呼是再献、再献兄。我不仅被他的渊博学识和高超的书法篆刻艺术所折服,也被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所感染,而更重要的是对他高尚的人品所钦佩。邹振亚对同事、对同行、对朋友、对年轻人都表现出了满腔热忱,使人产生了亲切的感觉,虽然年岁不高,但我们习惯称他为“邹公”。
一代山东书法旅游的奠基人
邹振亚先生是首届山东省旅游协会的理事、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邹公还是山东省旅游协会书法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山东书法专项旅游的创始人,也是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建会的助推者。曾主持举办了“云峰诸山刻石学术讨论会”、“中国汉代碑刻书学讨论会”、“中国北朝摩崖刻经书学讨论会”、“中国秦代刻石书学讨论会”等国际性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对山东书法旅游的理论探讨。邹公还发表有《论山东书法旅游》的长篇论文,在国内外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到山东考察观光。他主持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工作期间,经常举行书法旅游专题讲座,多次出访日韩,积极宣传山东书法旅游资源,倡导书法之旅,使我省的书法这一专项旅游活动从创意、到实施、到成功、再到广泛的连续开展,一直持续到今天,为我省书法专项旅游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次开拓性的对日书法交流活动
1988年5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蒋维崧、邹振亚、张业法、蒋华亭、蒋开征、张国铨组成代表团首次访日,记得出国前两天,我有幸陪同山东省旅游局领导在济南饭店设宴为代表团送行。访问期间,在日本千叶美术馆参加“日中书法展”开幕式,参加了一系列的书法交流活动。此次首访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拉开了山东和日本书法交流的序幕,对山东书法旅游交流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篇论述山东书法旅游的开山之作
山东历史悠久,自一万年前东夷人初创了东夷文化萌芽阶段,历经了青峰岭文化、扁扁洞文化、西河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这一时期为东夷文化基本初创阶段,到了汶口文化时期基本成形,到了大汶口后期和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达到了成熟期。正是这一时期内东夷人始创了骨刻文、陶文等文字,继而被商代所借鉴并传承创造了甲骨文,传承到后来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及历代楷行草书,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到今,从无断流。山东是中国文明和汉字的发源地,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也是书法旅游的发源地。
邹振先生曾写有《论山东书法旅游》的长篇论文,邹公对山东省书法旅游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山东书法旅游的资源、特征、创建书法旅游景点的方略、打造书法旅游的氛围、吸引旅游者的办法等都发表了独到见解。
在邹公的印象中,山东书法旅游始创于上世纪七十年末,兴起于八十年代。青岛、烟台、潍坊、泰安、曲阜等市从1978年开始都逐步开展了书法旅游活动。书法旅游作为山东省专项特色旅游产品,也是山东省旅游业主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文化拳头产品,备受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旅游者的欢迎。
邹公认为:山东省书法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曲阜“三孔”中保存着大量的历代碑碣刻石,文体上篆、隶、行、草、楷书尽存,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庙宇碑林。东岳泰山就存有大量的历代碑刻,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烟台文峰山、青岛天柱山、潍坊云门山和玲珑山等都保留着大量的魏碑刻石,其中以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手迹最为著名,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书法旅游活动主要集中了这些地方。
邹公认为,书法专项旅游活动包括观摩碑碣、刻石,与当地书法家们进行书法艺术交流,联合开展书法展览、书法艺术论坛交流活动,学习中国书法,参观与书法有关的文房四宝等艺术品鉴等活动内容。1978年,青岛接待了第一个来自日本的书法旅行团11人,观摩了天柱山、文峰山的魏碑,并进行了参观游览。
邹公说,日本书道界对山东书法旅游项目非常满意,白扇书道会、书灯会、创立书道会、独立书人团、书坛院、习字研究社等日本著名书法团体都曾组团到山东进行书法考察,并进行书法艺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邹公从访日、接待日本书法界朋友时调查推算,日本现有书道爱好者约三千万人。仅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后二十多次访问山东,对魏碑、曲阜碑林给予了高度评价。全日书道联盟代理理事长浅见览洞参观文峰山魏碑后,曾题词“云峰墨宝多,大基书缘深”。日本学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柳田泰云参观泰山摩崖刻石后题词“国泰民安”,并刻于岱顶。
一处以书法为主题的山东旅游景区
邹振亚先生一直对天柱山情有独钟,位于青岛平度市西北25公里处的天柱山,属于东莱大泽山脉,这里不雨而润,青日生烟,历来被认为是人间仙境,有"神窟仙宅"之说。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更是把这里看成神域仙乡,先后多次到此求神拜仙,留有"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的千古佳话。这里便是邹公魂牵梦绕之地。
说起天柱山,邹公颇为激动,人们常和安徽天柱混为一谈,邹公强调:此天柱山非安徽天柱山也,此天柱乃书法瑰宝之山,书法旅游之山。北魏时期的郑道昭于山上有“海鸥云鹤之致”的书镌,更使天柱山显名。郑道昭,官至中书侍郎、国子监酒、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州大中正。晚年失宠受冷遇,出任光州(今莱州)刺史。来到这仙域神乡,他一改“崇儒敦学”的儒风,转而爱山乐道,经常登临天柱山,在山上镌有多处刻石,留下传世瑰宝。公元511年,郑道昭于天柱山半山腰上,选择了一块天然碑状巨石,稍加琢磨,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
邹公曾向时任山东省旅游局局长蒋奎生建议,一定要搞好天柱山保护性开发,将此山打造成山东书法旅游胜地。
今天的天柱山,游人观之,会感到其有一派仙风道骨,浑然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尘脱俗之境。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书法界对此也非常尊崇,均以能亲睹此碑为荣。近年临碑观摩者接踵而至,并以此为媒,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正如邹公所言,天柱山现在已成为山东书法旅游的胜地。
一场严肃活泼的中青年书法赴京大考
筹备已久的山东省中青年书法赴北京展览,经有关部门批准,拟定于1989年6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这是当年第一个省级书协组织的进京书法展览,中书协非常重视。赴京展览组委会工作小组由邹振亚先生领衔,朱学达、张业发、李向东、韩庆生等我们一行六人准备乘火车前往北京。
展览期间,邹公给笔者与孙轶青(中)和欧阳中石(左)合影
此时正值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进京检查严格,济南站虽有济南铁路局孙有勋先生协调,但仍然因所携带的展览木箱的原因,大家担心不许上车或开箱检查。一时想不出招数,这时邹公说:再献兄,请你想想办法!我回答这事好办,只要将六个木箱上的铁锁全部打开,让值勤人员随意检查,这样他们相反不会开箱而保证通过。这令邹公半信半疑,结果上车时真的顺利通过了。到达北京站就更严格了。邹公还是问我,我说如法炮制,一共六个木箱,咱们六个留一人在此看摊,一人运送零碎物品,其他两人抬一箱需三趟运到车站门口,到门口向值勤人员大大方方说明情况请他们帮忙暂时看管。结果用此方顺利将展箱运送出北京站。中国书法家协会邹德忠等同志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大家谈笑之间到达目的地,入住北京国际饭店。
到达北京立即进入布展和邀请有关出席开幕式的各界人士等工作,我负责陪同邹公邀请,得到了在京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展览大获成功。
一处以庙宇碑刻展陈的书法艺术之林
说起曲阜孔庙碑林,邹公感受深刻。邹公向蒋奎生局长建议:孔庙碑林为稀世珍宝,而大部分都在室内,这是举世罕见的,我曾陪同外国书法大师们多次到此参观、考察、朝圣,每次都听到他们的高度评论。说起孔庙碑林,邹公如数家珍,你看这:孔庙内“断碑犹是汉文章”,汉代碑刻数量为全国之首,计19块。另有魏晋南北朝碑刻六块,散存放于孔庙各院内。后将其与隋、唐、宋、元的名碑一并移入东庑。汉代著名碑刻:西汉有北陛石(公元前149年)、五凤二年石刻(公元前56年)等五块;东汉有乙瑛碑(公元153年)、孔谦碑(公元154年)、孔君碑(公元155年)、礼器碑(公元156年)、孔宙碑(公元164年)、史晨前后碑、孔彪碑、熹平残石、孔褒碑、鲁相谒庙碑、竹叶碑、陶洛残碑、舞雩台刻石等14块。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魏黄初孔羡碑(公元220年)、周府君碑、北魏贾使君碑(公元519年)、张猛龙碑、东魏李仲璇碑、北齐夫子庙碑等六块。另外还有隋大业孔颜赞碑、唐天宝兖公颂碑、宋米芾孔子手植桧赞及米芾篆书碑、元赵孟頫篆书碑等。
邹公评价:这些碑刻书法浑厚谨严,气势磅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及字体演变具有重大价值,是山东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书法艺术圣地,更是书法旅游的重要场馆。
一座集碑碣摩崖刻石艺术独尊之山
泰山刻石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稀世珍宝。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刻石是名山之最。
邹振亚先生说起泰山碑碣和摩崖刻石,如同清点自家的宝贝。泰山刻石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刻石。泰山刻石现存碑碣800余块,摩崖刻石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属泰山山脉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邹公的考察统计可谓细致详尽了,这些数字可以说张口就来。
说起刻石和石刻,邹公可有自己的见解,邹公认为:人们俗称的刻石,实际上包括了碑碣和摩崖。但不少人将刻石说成石刻,这就是误会了。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
一方寄托年轻人包含深情之印章
人间有正气,治印见邹公。
傲骨凝方寸,书坛唱大风。
我是曾为邹振亚先生治印写的一首五绝。
公元1987年5月,我曾刻有自己名字的一方阴文图章,自我感觉比较得意,参加活动时用过几次。1988年的一次活动中被邹振亚先生发现,邹公认真的看了起来,当时我想他会赞美几句的,但是,我想错了。休息时间,邹公将我叫到一侧,笑了笑说,再献兄:刻印,又称治印,治印是一门学问,称印学。印学有各种流派,我国古代之玺印,自秦汉至唐宋之间,流传下来者不计其数.然并无作者姓名。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始兴款识,明清以来,由于石质印的应用,文人篆刻之风大盛,并与书画紧密联系,自明代文彭、何震起,逐渐形成篆刻之各种流派,文彭、何震及其后继者都以汉印为宗,成为一时风尚,后人称之为“文、何派”。当然还有很多流派,今天不能和丁兄细讲,如有时间我可以讲上一天篆刻知识课。邹公这一番没有批评词句、而学术性很强的讲评,令我脸面顿时通红还伴一点烧灼感。
这小小方寸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学问,邹公讲起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这位邹公太厉害了,你想想,要不这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怎么会让他当呢!服不服由你。
时间约过十天以后,一个书法旅游交流活动我们又见了,在见面握手之间,邹公向我伸出右手,左手从衣袋中抽出,随之带出一个小盒子,握手中笑容满面,同时将小盒子递到我的手中。我连忙打开小盒,由邹公亲手为我精心篆刻的一方印章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令我一时目瞪口呆,不知怎么感谢了。
目前,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刻一方印价值多少钱,我也不知道,但当时我还真的做过一梦,梦中曾得到了邹公的制印,可醒来原是一梦,这不今天梦已成真了!自得邹公治印,我如获至宝,一直没有舍得启用,今天为邹公东夷骨刻文题诗,是第一次开箱用此印宝。
方寸之间透露着先生的高雅品质,小小一方印章寄托了邹公对后生的期望。邹振亚先生的文品和人品,一直影响了我,成为我以后工作、学习和书法艺术的标杆。特别是后期的东夷文化研究、骨刻文字的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初创、传承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决心和动力。今天,我以东夷骨刻文字集绝句一首,作为本文结束语,诗曰:
平生刻好几方印,
可上九天追月云。
尚礼尊儒仁信守,
品高艺广立书林。
(图文/丁再献)
(来源:头条号@篆刻在线)
艺术家简介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2月出生,山东沂南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书法,后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2010年开始接触“骨刻文”,很快沉迷其中,并与其擅长的东夷文化、书法创作相结合,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破译工作,终成大观。
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山水平仄》等,与女儿丁蕾合著有《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