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张淳大宝)受邀为学员们带来题为《穿越分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语言转换》的精彩讲座。张淳教授是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创作获“第17届意大利那不勒斯经典文化节最佳视觉艺术奖”等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美展奖项3项,省部级获奖10余项,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百余次,获“中国百杰优秀青年艺术家”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淳授课
课程伊始,张淳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他强调,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语言,更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的表达。作为艺术批评人才,我们应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能被各种文化现象的表面所迷惑,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传统和价值,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把握其核心精神,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张淳教授指出,历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宝库与财富。一方面,他既是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着本民族精神谱系的延绵;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时代的提问与挑战。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核心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并通过符号移植、形象再造、图式重构、场域围筑、精神复归等路径来实现媒介与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从而融入时代审美语境,是当代文化艺术创作、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张淳教授从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了传统语言转换的路径,并以太湖石、明式家具、传统山水画、雕塑、壁画、年画等传统符号、图式为例,结合多位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对传统语言到当代性语言转换的方法论做了系统梳理。这些案例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说服力,让学员们对这一复杂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程后半段,张淳教授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经历,分析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多样性及无限的可能性,为学员们提供了更多的、独特的创作视角。他强调,好的作品既要注重画面本体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力,同时还要关注叙事性绘画的路径和方法论的建设。通过这些作品,张淳教授试图打开学员们的创作思路,让他们学会如何将内心的感受与观察融入到创作之中。通过这次课程,学员们都受益匪浅。
授课现场
课程学员认真听讲
学员与张淳教授交流
学员提问
张淳教授与学员合影留念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