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文化繁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总结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基本路径,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自觉扛起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
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认真组织好传达学习、贯彻落实,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和创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也是中华文明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脉绵长、底蕴深厚,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缩影。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关于文艺文联工作重要论述,相互贯通、系统学习,打造“两创”新标杆。
儒家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新的力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两千多年来,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成为“万世师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的道德主张……不断滋养着齐鲁大地,乃至巍巍中华的每一寸土地。儒韵民风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在时代发展中淬炼成金。近年来,山东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探索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功承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全国书法篆刻名家精品展、尼山世界艺术论坛等活动,用文化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问世,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启动等,皆为山东深度耕作人文沃土、向世界集中展示齐鲁文化资源优势与价值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黄河文化为沿黄省区合作提供新平台。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积淀形成的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发展智慧,自强不息、守正创新的奋斗精神。近年来,我们围绕弘扬黄河文化,举办了山东省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黄河大集”系列文艺惠民活动、黄河系列舞蹈剧作展演、(中国)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等,推出了一大批精品成果。大力实施沿黄省区协作发展工程,完善协作机制,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沿黄九省区新时代民歌展演、“黄河颂”黄河流域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大道同行——山东河南中青年书法作品联展”等,唱响了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大合唱。
稷下学宫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宝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学术殿堂和文化圣地,稷下学宫连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山东文脉之渊薮。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首次以剧情类纪录片语言描绘了稷下学宫150年的历史画卷,通过孟子、邹衍、慎到、韩非、荀子等思想家的故事,串联起宏大的历史架构,在全球视野下展现齐鲁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展现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气度和胸襟。
沂蒙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大力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通过举办红色胶东主题采风创作、“光影里的旗帜·山东省红色电影展映月”、齐鲁红色故事巡讲、“沂蒙精神与当代文艺创作研讨会”等丰富的活动,赓续红色基因,进一步推动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发挥文艺培根铸魂的作用,
努力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全面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新时代文联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结合起来,与当前文联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系统掌握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精品创作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夯实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文艺人才基础。
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培育文艺新鲁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开展高层次、广覆盖、精准化的文艺培训,举办了中青年艺术骨干培训班、“文艺两新”组织创作骨干培训班、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等主题班次,引导文艺工作者找准创作的坐标方位方向。实施推老带新工程、艺术培青计划,加强对老艺术家的宣传推介,激励中青年文艺人才成长,为繁荣文艺创作积蓄力量。
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推动山东文艺走向高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立足山东文化优势,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加快推进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舞剧《大河之洲》等重点项目创作生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工作思路,围绕全省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援疆援藏一线,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蹲点式采风,实现调研与创作联动。创作交响乐《尼山雅乐》、歌曲《共同富起来》等一批音乐作品,组织好“村歌嘹亮”“寻找美术符号 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新时代主旋律,展现新征程恢宏气象。发挥文艺评论评奖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文艺工作者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等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
发挥“两个优势”,让文艺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进一步巩固提升山东新年文艺晚会、齐鲁民俗网络春晚、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等重要活动品牌,在全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主题性文艺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创新服务运行机制,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品牌化、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工作,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艺事业,汇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何思清,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