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逄春阶:中华诗词应该有“齐鲁流派”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26 10:04:15
听新闻


周末,我参加了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当代诗词研究》杂志首发式暨诗词创作与研究座谈会,聆听了专家学者的发言。91岁的吕家乡教授提出的“当代诗词创作要以当代汉语为基础”“要有当代意识”等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作为诗词大省的山东,在历朝历代都有独特的地域性表达,似乎应该有个“齐鲁流派”的称谓。冒昧随手写下来,就教于方家。

  文学史上以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还真不少,比如皖派、吴派、桐城派、公安派、江西诗派、湘乡派、扬州派等。当代的有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汪曾祺为代表的里下河派等。以山东的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还真不多。远的不说,就说济南,有“二安”在,泉城就可以成为诗词之城。肯定有文脉,有传承,但没听说文学史上有什么“济南派”或“泉城派”。
  山师大石玲教授在座谈会上谈到了诗词地域性问题。她说,一条河流,一直在奔流不息,文化的河流也如是。山东诗人、词人的写作姿态,不仅仅是消遣,总是透着阳刚气、责任感、风骨。以辛弃疾为例,从不像柳永那样作“妮子语”,豪气干云,英雄本色。而李清照呢,她有自己婉约的“闺音”,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石玲教授还谈到王渔洋的“神韵派”,说到王渔洋诗歌的复杂性,她以《秋柳》为例,谈到诗词不同的表达方式,放声大哭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动声色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改朝换代的背景下,他委曲求全,但字里行间隐现山东人骨子里的尊严。他的《题聊斋志异》:“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是其真情的流露,也是审美观和创作观的告白。
  诗词流派是诗词作家在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上有相似相近性,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派别,或者说,是先自发,后自觉。得有代表性人物,也就是领头人,有代表性作品。山东的诗人、词人从古到今,代表性人物,代不乏人。而外来的文坛大腕,如曹植、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等,也在齐鲁大地上播撒下诗词的种子。山东缺乏以地域命名的流派,是不是跟山东人的低调有关系?还有一个,儒家文化之“源”都在这里,咱还在乎“流”吗?这倒是,斯文在兹!可我总觉得“斯文在兹”这句话太笼统,太抽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诗词。在气韵、境界、格调、节奏上都有着独特标识,像人的胎记一样。流派,是动的,流淌的。山东大学教授谭好哲先生寄语刚刚创刊的《中华当代诗词研究》杂志,要加强地域性诗词研究,总结推出当代名家,承担选家的职责。要把问题挑出来,提出来,甚至可以来个笔战。我完全赞同谭教授的观点,流派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大地上的河流,但有时流向也需要人的引导,就诗词而言,需要学者、理论家、评论家去总结、提醒。我们古代有刘勰,当代也该有刘勰式的批评家。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才华和智慧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是中国人的慰藉和寄托,也是中国人的精神骨骼。我注意到《中华当代诗词研究》的发刊词有这么一句话:“本刊力倡独立思考,坚持真理,学术平等,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办刊人的坚守。果如此,这本杂志就能立足于报刊之林,并成为耀眼的一本;果如此,我们“齐鲁流派”的称谓也会走上前台。

(文/逄春阶)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简介

逄春阶:中华诗词应该有“齐鲁流派”

逄春阶  山东安丘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总监、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长篇小说,《芝镇说》,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国家使命》《一个人的桃花岛》,文艺评论集《人间星话》等出版。《坟上葵花开》获得老舍散文奖。在大众日报开设文艺评论专栏“小逄观星”20年,每周一篇。曾四次获得山东省新闻名专栏称号。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