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6-05 10:26:34
听新闻

我以为,如果要选出最能代表济南自然人文形象的景区,当非“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莫属,没有之一。如果要把济南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就是他的眼睛,就是泉城的“心灵之窗”。我一直有个观点:其实趵突泉景区即使不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评审,原本就是名副其实、如假包换的“世界自然和人文双遗产”。应当有这个自信!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作为自然遗产的泉水,受水文气候等影响,有时可能会断流停喷。据史载,趵突泉自宋代以来就曾经历过无数次停喷。但作为人文层面的“泉水文化”却永远不会断流停喷,只能是因积累而愈加厚重,因传承而日益弘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里举办泉水文化主题的文化艺术类活动越多,就越能提升济南的泉水文化软实力。对于尽早申办成功“世界自然和人文双遗产”也会大有裨益。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2023年是济南解放75周年,也是趵突泉复涌20周年。如果按中华民族传统的计岁惯例,也是徐北文先生(1924-2005)百年冥诞。我认为,中国的诗书画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象和艺术神韵。所以,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始建于元代的万竹园这样一个充满自然灵气和人文底蕴的地方,举办“海岱传续 诗墨趵突”徐北文徐行健诗书画邀请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徐北文先生是当代济南学者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在文学、史学、哲学、经学、教育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曾被宋遂良先生誉为“当代济南首席名士”。他一生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化,阐发齐鲁文化,倡导大舜文化,赞颂泉水文化,传播名士文化,首倡并开创泰山学。他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在他的诗集和著述中充滿着对海岱之间和泉城济南的挚爱深情,他撰写的诗词楹联和赋文碑记等遍见于齐鲁大地和泉城各名胜之间。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就是他留有创作最多的景点之一。他的百首《济南竹枝词》中不少是赞颂这一景区的。诗中充滿对泉城山水的真情厚爱,特别是赞美泉群的诗作更是真切质朴、文采斐然。这本身也是对泉水文化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文内涵的生动诠释。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徐北文先生生前虽然从不以“书法家”自许。但从他为后世留下的大量珍贵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入碑帖,渊源有自,功力深厚,自成一家,笔力遒劲,潇洒端庄。尤其是其隶书,源诸秦汉(与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契合),筋骨形体师法何绍基(1799-1873),形成刚劲而飘逸的特色。既属于书卷气浓郁的潇洒文人字、学者字,也不啻为是源宗碑帖、规矩谨严的法书。若用苏轼(1037-1101)的诗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来评价徐北文先生的书法似更贴切。毕竟书法的根本是文化学养。

徐北文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一生站杏坛,四世执教鞭”。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特别是他的长子徐行健先生,身范言教,浸润濡染,“近大星者得大光”。子承父业,衣钵得传,一直从事美术、设计、文化教育工作,是中国家纺协会设计中心的总设计师,同乃父徐北文先生一样都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还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行健先生秉承传绪“海岱居”淳厚家风,心系桑梓,热爱泉城,怀着对趵突泉群的深情,在杖朝之年倾心创作了趵突泉题材系列作品。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此次展出作品共计近七十幅。其中,徐北文先生“咏泉诗联”书法作品三十余幅,堪称“出碑入帖,书卷翰墨”。徐行健先生创作的“趵突泉”系列水墨画二十余幅,可谓“化古融今,锐意创新。” 另有省市名家书写徐北文先生咏泉诗等十五幅。还有《徐北文诗词联赋咏泉城》《徐行健趵突泉画》两本书画册赠予参加活动的嘉宾。这次展览规模不大意义大,作品不多质量高。因此,我愿意用诗仙李白《上阳台帖》中的十六个字来形容概括就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过去在济南第一泉景区虽也举办过孙墨佛、孙天牧父子和李苦禅、李杭、李燕父子的书画展,但像这次集诗书画为一体,且泉水文化主题集中的父子作品邀请展还是第一次。可庆可贺!

参观这次展览,尤其吸引我反复观赏的是徐行健先生创作的25幅泉水题材作品。我视之为这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次“八十述怀”。初步观感如下:

一、颇具首创开拓意义。直接用中国传统水墨融汇西画技法、工艺设计理念等,集中表现不同角度、季节、时辰、水位、涌势、境氛下的趵突泉头景象,且首次就推出数十幅高质量作品,在我印象中这是济南画家画名泉的第一次。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二、钦敬作者的胆识。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出现了水涡纹饰。但毕竟是“流水无形难描绘”。就连“元人冠冕”书画大家,钟情泉水的赵孟頫(1254-1322)也仅有书法和诗作《趵突泉》遗世,而没有用其娴熟的画笔描绘的丹青泺源。直到南宋画家马远(1140-1225)创作的绢本十二册页《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现,才为中国山水画中“水”形象创造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中国山水画“水”形象的一个转捩点,在中国“水”形象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即便如此,当代泉城画家也极少有人笔涉泉头。正像有人所说,越是自觉有点名气的画家就越是在选题上刻意藏拙,不愿涉“险”。徐行健先生可谓“艺高人胆大”,勇于挑战自我,在杖朝之年竟然选定这样一个难度极大、颇具风险的创作题材锐意探索,寻求突破,胆识可钦,胆量堪敬!这同他近些年来独创的焦墨牡丹画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的水墨牡丹画法通常都是紧紧抓住牡丹姹紫嫣红、五彩斑斓、雍容华贵的突出特点、核心优势发力用劲儿。而行健先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主要用枯笔墨色和书法线条呈现他心中牡丹的骨力风神、气韵精神。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这不由得令我联想起1998年7月14日,时年74岁的徐北文先生无条件爽然接受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委托撰写《大舜传》的任务,用其以学识才华为基础的过人胆魄和担当精神,冒着高温暑热,仅用五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20万字的跨学科、兼体裁(历史与文学,传记与小说)力作《大舜传》。相隔二十多年,父子两代这种高标定位,自我加压,迎难而上,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何其相似,简直如出一辙!

三、行健先生的这一大胆的求索创制,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既远鉴《水图》,又不泥马远;线条笔法宗循中国传统,色块和明暗处理近鉴西画技法;用留白表现雪涛涌动和云雾润蒸,用勾线还原波澜翻滚和叠荡奋跃,晋而又高于生活。他敢于做“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堪称开当下地方画界之先河,对于倡导泉城画家们都把泉水作为重要创作主题之一,各施优长,尽展才艺,用画笔为泉水立传,起到了很好的领标带动作用。实有肇启之劳,首倡之功。

行健先生说,他对这批作品还不甚满意,仍有提升改进空间。且有志于假以时日,遍绘众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要继续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康熙有云:“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齐白石九十多岁后写下“不教一日闲过”的座右铭,挂在墙上,用以自勉。行健先生所作所为与先贤“其志一也”(语出《兰亭集序》)。

谨祝徐行健先生在“八零后”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徐行进健,炉火纯青。继创制“徐家牡丹”之后,再肇开“徐式绘泉”。永葆艺术青春!(文/邹卫平,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根据其在“海岱传续 诗墨趵突”徐北文徐行健诗书画邀请展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2023年6月3日邹卫平先生主持书画展开幕式)

邹卫平:诗书画寄涌泉情

(来源:徐北文纪念馆)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