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5-30 16:04:54
听新闻

  陈光标,一个在全中国尽人皆知的名字。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年复一年地做慈善,先后捐款捐物累计40亿元。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授予他“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民政部连续7年把“中华慈善奖”颁给他,并授予他“中国首善”荣誉称号。陈光标多次讲,他20多年来持续不断、锲而不舍的做慈善,与家族传承、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慈善源于他那远近闻名的“慈善之家”,源于陈氏家族的遗传基因,源于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为了探索陈光标做慈善之源,我们决定对陈光标老家进行一次暗访。

  初夏时节,我们从南京驱车前往陈光标的老家泗洪县联淮村。公路两边泛黄的小麦随风荡漾,一派丰收景像;成行的绿树一闪而过,把农村连成绿色的森林;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农家小楼,标志着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富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的车在联淮村路边停了下来。我们问路边一位老大爷:“陈光标家在哪里?”大爷指着前方说:“往前走200米路东便是”。大爷回头告诉我们:“他现在不在家,在南京办公司,家里只有他父母亲”。我们问大爷:“听说陈光标经常给村里做好事。我们这次来想亲眼看看。”大爷放下手中的篮子,说:“他为村里办的事可多了,你们脚下的这条公路是陈光标修的,名字也是他起的,当时花了28万元”。我们往前一看,这条马路又宽又平,一直伸向远方。大爷用手指着路西的那排二层楼,说:“这是陈光标2006年花800万为村里盖的农贸市场,现在改成超市。还有路东边那块健身场,也是陈光标修的”。“他是我们村里的人,在外面赚了大钱,但从来没有忘记回村里办好事”。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老家联淮村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家的麦田

我们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来到了陈光标家的门口。这是一个高大的门楼,上面嵌着“厚德载物”四个大字。两边是一幅对联:

  人世间社稷上行善积德感人心需几代付出

  天地中乡陌里吃亏是福树榜样要一代先行

落款是陈立胜(陈光标的父亲)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家大门

还没进门,这幅对联就己告诉我们,我们到“慈善之家”了。路过的一位村民听说我们要去陈光标家,热情地告诉我们,陈光标在南京不在家,这里长年住着他的父母。两位老人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估计现在这个时候还在地里。他们家从不关门,你们可以进门到他们家院子里等待。

我们进到陈光标家院子,院子四面都是房子,中间种着许多花草,玫瑰争奇斗艳,月季吐着芳香。院子的一间房子两边写着一幅对联:“道德根于孝悌清白传之子孙”。我们在院子中间的滕椅上坐下,等待着陈光柱父母从地里回来。等了一个多小时,大约下午五点钟,一位老大妈手拿锄头、满身是泥的走了进来。我们估计是陈光标母亲,就高兴地迎了上去:“老人家好!我们是南京来的,来看看你们。”陈妈妈先是一楞,然后放下手中镰刀,把弄湿的鞋子在水管上冲了冲,招呼我们进了一间房子。我们问老人:“今年高寿了?”老人说:“八十了。油菜熟了,今天去地里割油菜杆,一点多出去的,干了四个多小时。”我们问:“你八十了还下地?”老人说:“家里种了12亩地,养了两头猪,喂了200只鸡,院子里又种了几块菜,不下地,地里活谁干?”我们问:“你儿子陈光标挣了那么多钱,你还干活做什么?”老人说:“他挣的是他的,他要用挣的钱做慈善,我们不拖累他”。老人向我们介绍,她除了种地、养猪、养鸡,平时还帮别人缝制衣服,每件15元,一天下来能挣40一50元。我们问:“你做针线活,眼睛可看得见?”老人笑了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这眼睛到现在也没花,还能穿针呢”。老人告诉我们,做衣服这种活不是每天都有,他们老两口主要还是种地养鸡。我们看到院子里种了很多蔬菜,问老人:“这菜种来是你们吃的?”“我两个吃不完,送给村上人吃,有时还拿到集市上去卖”。我们又问:“你儿子这几年在外面做慈善捐了几十个亿,你知道不?”老人笑了笑:“知道,都是村上人告诉我们的。儿子每次回来,我们就表扬他,鼓励他,让他继续做下去。”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家的菜地

说着说着,夜幕开始降临了。这时一位老人戴着草帽,扛着锄头走进院子。他见光标母亲陪着我们聊天,问:“客人是哪里的?”光标母亲说:“南京来的”。“好,你们坐,我下地回来身上脏,去换换衣服”。说着进了另外一间屋子。光标母亲站起来:“你们坐着喝茶,我后面还有一块地上的大蒜没有挖完,我去把它挖了。”说着拿着锄头出去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干了一天的活,天快黑了又出去干活,真令人佩服。

陈光标父亲换完衣服来到院子,他问我们:“你们是路过还是来我家有事?”我们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我们专门来家里看看”。“欢迎欢迎!天快黑了,那你们今晚就住在我家”。他叫来女儿陈春华,准备晚饭。老人自我介绍叫陈立胜,今年八十一了。今天到花生地里忙了一天。我们看到老人换了一件新衣服,问:“大伯,这件衣服多少钱?”“地摊上买的,十多块钱,穿了三年了”。我们很惊讶:“你儿子每年捐上亿元,你却穿十多元的衣服?”老人说:“我这个儿子很孝敬,经常给我买衣服,家里衣服压了一大柜子。但庄稼人天天下地,穿这种衣服穿习惯了”。这时,陈光标的母亲挖大蒜回来了。她洗了洗手,招呼我们吃饭。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母亲挖大蒜

  这是一桌很丰盛的饭菜,有馒头,有稀饭,还有五六个菜。我们说:“事先没有打招呼,我们突然来,给你们家添麻烦了”。陈光标父亲说:“那里那里,你们能来我们家,我们就很高兴。平时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吃饭,我们一顿饭一个菜,有时吃不完放在冰箱第二顿热一热又吃。今天你们来了,多加了几个莱,不知味道你们喜欢不喜欢?”

  看得出,陈光标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待人热情,忠厚纯朴。不一会儿,我们就熟了。席间,陈光标父亲向我们介绍了陈氏家族史和陈光标小时候的故事。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父亲在院子门口

  陈光标父亲的爷爷奶奶一辈子很勤劳。在他们手上,陈氏家族逐渐富裕起来。那时候,爷爷奶奶特别喜欢帮人,谁家缺粮,他们就给送去。左邻右舍有困难,他们及时帮助。村里人发生矛盾,爷爷奶奶也去调停。因为十里八乡都知道陈家的为人,他爷爷一到,矛盾很快解决。到了陈光标父亲的父母手上,家族的状况越来越好,年年有余,吃饭无忧,他们家帮人的范围越来越广。陈光标父亲上了高中,母亲没有上学,但都知道陈家的传统不能丢。他们的几个孩子出生后,他们就教育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处处以人为善,乐于助人,要做善事,当善人。他们经常给孩子讲祖爷爷、祖奶奶和爷爷、奶奶慈善待人、乐于助人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上父輩们乐于慈善的烙印,种下长大后乐于助人的种子。到文化大革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家生活拮据起来,吃饭有上顿没下顿。就这样,他们仍教育孩子善良待人,德义处事。在他们的教育和言传身教下,几个孩子都很争气。从小都很本份,守规矩,礼让人。陈光标刚上小学,就利用暑假去卖水卖粮,挣几个钱不仅缴了他的学费,还帮别的同学缴了学费。老师表扬了他,他很高兴。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陈光标连奔带跳跑到爷爷跟前:“爷爷,我们今天语文课学了《雷锋的故事》。雷锋叔叔太了不起了,他尽做好事,我长大也要象雷锋叔叔一样,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从那以后,陈光标经常在院子朗诵雷锋日记,后来干脆都背下来。陈光标现在做慈善,与他受雷锋精神的感染分不开的。

  吃完晚饭,陈光标父亲把我们安排在隔壁一套房子住下来。他说,我们家房子多,我们老两口哪里住得了。这都是光标给我们盖的。这孩子心底很好,他对人都以善相待。经常回家帮我们干活,插秧、锄草、割麦、打谷,他都会干。农忙季节,他回家一待就是半个多月。

  泗洪天亮得早,早上不到5点,太阳就出来了。乡下的早晨真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我们起床后,在陈光标家的院子里和周围转。走到一片油菜地边,发现有两位老人在弯腰割油菜杆。我们纳闷,怎么这么早就有人下地?走到跟前一看,竞是陈光标的父母亲。两位老人只顾弯腰割油菜杆,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迎上去:“老人家,你们这么早就下地了?”陈光标的父亲抬起头,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都习惯了,早上天亮下地,中午回去吃点饭,下午又下地,晚上天黑了回去,多少年都是这样的”。他说,家里种了12亩地,还要养猪和鸡,不早点起来不行啊。我们说:“你们都80多岁了,还这么干,受得了吗?”老人说:“我们这个村八十多岁干活的不少,大家都是自己干活自己挣钱自己养活自己,这是我们这里普遍的习惯。”陈光标父亲招呼老伴,今早先干到这,咱们回去招呼客人吃早饭。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父亲、母亲天刚亮到地里割油菜杆

  早饭是馒头稀饭,有几个咸鸭蛋,还炒了两个菜。一边吃,我们又聊了起来。陈光标父亲告诉我们,他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他说,人在做,天在看。你做慈善、做好事,总会给你带来福气和好结果。他讲述了他三次患癌三次痊愈的事。20年前,陈光标父亲得了胃癌,医生说他只能活一年多。他不信,他们全家做慈善,上天不会亏待他的。结果两三年过去了,他的胃癌好了。谁知后来肝癌又缠上他,医生这次说得很果断,只能活两年。他还是不相信,他信的是他们全家做慈善,有上天保佑,不会让他死的,结果又活了五六年。谁知没有多久,他又得了肺癌,这次医生说得更绝,让家里准备后事。陈光标父亲说,我这三次手术,都是在江苏最好的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做的。你说怪不怪,三次大手术都让我活过来了,而且现在身体还很好。所以有时我见到光标就说,人做慈善,老天会赐福。爸爸还得感谢你,是你做慈善救了爸爸的命。

  正说着,陈光标的弟弟陈景标来了。他比陈光标小3岁,胖墩墩的。他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早饭。他告诉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他哥哥做慈善,没有人拉他的后腿。妹妹陈春华前几年在南京,开始做服务员,后来做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卫生。那时人们都不理解,说你哥哥一捐就是上千万,怎么还让妹妹做服务员,扫大街。我妹妹说,各是各的,我哥挣了钱做慈善,我没钱做不了慈善,就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连累他。陈景标接着说:“我妹夫叫宋坤,也在南京一家公司当保安。妹妹妹夫从不向我哥哥提出救助的要求。外面一些人不理解,我哥挣了那么多钱,捐了那么多钱,怎么这些当弟弟、当妹妹的就沾不上光?我们总是回答,这个光不能沾。”这时,陈光标的妹妹陈春华正好来了。他妹妹不善言辞,不多说话。我们问他妹妹:“你哥哥陈光标做了那么多慈善,你知道吗?”她说:“知道,但从来不问。他捐的钱是他挣来的,他想咋办是他的事。我现在和我父母在一起,我一年也能挣个万把块,在我们农村完全够生活了。”说完她就干活去了。陈光标父亲说,我这两个孩子,包括他们的孩子,都知道光标在外面做慈善,都不阻拦,也没人主动向光标要钱。光标每次回家,给每人包个红包,他们都很高兴。因为做慈善是我们这个家族的传统,他们从小就知道。光标做慈善,不仅我们当老人的光荣,孩子们也光荣。他们出去听人夸光标,回来给我说,我总说,你们虽然挣不了你叔那么多钱,但为人要善,做事要正。

  在我们早饭快结束时,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副主任陈其进来找陈光标哥哥。一听说我们是南京来的,是了解陈光标家里的。他马上说,这一家人可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慈善之家”,全村人都尊重、夸奖他们。你们回到省上后,可要好好宣传宣传。陈其进接着说,陈光标比他小三岁,小时候都在一个学校上学,那时陈光标就学雷锋做好事,老师经常表扬他,号召大家向陈光标学习,到现在陈光标曾经帮助过的同班同学的父母还经常念叨他、感谢他。陈光标给村里修路、盖农贸市场,建健身场地,他还把他给父母盖的一幢房子送给村里。我们村的养老院和幼儿园,都是光标出资建起来的。他每次回来,养老院和幼儿园是必去的。他给老人们送红包,发营养品,老人们对他赞不绝口。3月份,他又给村上捐了300万元现金。我们请陈其进书记上午带我们到村里转一转,他高兴的答应了。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为村里建的农贸市场(现为超市)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为村里修的道路

  吃过早饭,陈光标的父母戴着草帽,拿着锄头,又下地了。我们在陈书记的带领下,从村子北头走到南头。一边走,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这个是陈光标盖的,那个是陈光标拿钱修的。他指着前面那个院子说,那就是村上的敬老院,光标出钱盖的,后来村上老人愿意在家住,很少去住,加之维护也不容易。我们告诉光标,他同意每年由他出钱维护维修。他介绍,联淮村共有2700人。这几年很多人都进城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平时就二三百人。我们转着转着,突然发现一家住户的草堆旁坐着六七个老人在聊天,我们立即走了过去。大多数是老年妇女,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也快60岁了。他们听说我们是从南京来了解陈光标一家的,纷纷向我们建议,你们回去要好好向上面反映,陈光标一家人可是我们当地的大善人。一位82岁的老大妈说,光标这孩子是我看着他长大的,从小就喜欢帮人。当年粮食不够吃,他们家蒸了很多馒头,光标提着一家一家的送。他现在在外面把生意做大了,每年回村都给大家发红包。我们村上有几户残疾老人,光标还一个一个看望,送去钱。另一位老大妈说,我们村里出了光标,全村人脸上都有光。听说他到南京做生意赚了钱,几年为老百姓捐了几十个亿。这孩子太好了。一位老大妈说,别的村出了大官不得了,我们村出个大善人也不得了。一位大爷接过话茬:我看还是出大善人比出大官更光荣。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母亲浇地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父亲在地里干活

一天一夜的暗访结束了。我们终于找到了陈光标做慈善的源头,那就是他有家族慈善的基因,有从小教育他做慈善的父母,有兄弟姐妹的支持。我们设想,真应该把陈光标老家设为道德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接受道德教育、慈善教育。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暗访组与村民交谈

慈善之家——“中国首善”陈光标老家暗访记

陈光标一一“中国首善”!

陈氏家族一一“慈善之家”!(文/马柳明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