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岛石砚歌
清 匡源
泗上亭长为天子,齐王东走沧海里。
洛阳一召不复还,五百义士岛中死。
碧血沈埋二千年,水底盘盘结石髓。
割取云腴制砚田,温润不让端溪紫。
广文韩君家岛边,一苇可航去咫尺。
为言潮落鱼龙潜,始见岩根露平底。
此时畚锸好施功,剥尽皮肤得肌理。
隆冬亲往冒严寒,铲雪敲冰僵十指。
磨之砻之粗具形,函封遥寄长安市。
我与翰翁各得双,漆光照耀乌皮儿。
故人高谊厚如何?绝胜琅玕与文绮。
我闻岛上有残碑,旧迹荒凉迷故垒。
惟余废井长莓苔,甃碧沈沈波不起。
摩挲片石景遗徽,烈士风规深仰止。
案头相对发古香,正合研朱读汉史。
匡源(1815-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晚清大臣,官至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书画家。
道光十九年(1839年),24岁的匡源赴济南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恩科会试,考中进士。在同科进士中,25岁的匡源颇受朝廷的重视,被选入翰林院。从此,年轻有为的胶州进士匡源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1849年,入值上书房。自此,匡源开始为皇太子(后来咸丰皇帝)讲经,成为皇太子的老师。
自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匡源由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直到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成为最受咸丰皇帝器重的朝廷重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廷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敌军压境,众大臣主张咸丰皇帝离京到承德(热河)躲避,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以待勤王。但是,早已经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仍决定逃离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特诏匡源伴驾北上。匡源弛骑以从,途中批谕、章奏、拟旨皆出自其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匡源被任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成为清朝权力最大的决策高官。英法议和,咸丰皇帝病危,临危托孤,命匡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匡源从政以来,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匡源虽然官运亨通,却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洁身自好。不置家产,清正廉洁,不畏权势,同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进行尖锐的斗争,写了很多切中时弊的奏章,现故宫和国家档案馆中都保有其大量奏折,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风范。
1862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翦除异己,削弱帝党势力,发动了“辛酉政变”,罢免了“顾命八大臣”,八大臣中1人被斩杀,2人被赐死,5人被罢官革职,一向比较温和的匡源侥幸逃过一劫,被罢官返乡。
他回到山东,被当时的山东巡抚、他的门生闫敬铭聘为泺源书院和尚志书院的山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自此以后,这位曾经任过朝廷高官的大儒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匡源任山长的近20年间,以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深受莘莘学子的爱戴。匡源的弟子多达三千,其中闻名于世者不下百人,如状元曹鸿勋和独榜翰林杨际清,官至尚书的张应麟和黄钰,甲骨文发现者国子祭酒王懿荣和著名的史学家柯劭忞等。
趵突泉公园尚志堂
光绪七年(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济南泺源书院。泺源书院后被山东巡抚袁世凯改为“山东高等大学堂”,现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尚志书院遗址现存于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又名尚志堂,内有匡源的遗像。
产于田横岛的田横砚是匡源最喜爱的文房四宝之一,他曾亲自前往田横岛,敲冰铲雪采集砚石,写下了洋溢着田横精神和田横砚特色的《田横岛石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