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陶器,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曾占据了数千年的历史。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宋代,制陶技艺经历了一个由发展至成熟到精绝的过程。“石家老陶制作技艺”宗于济宁泗水柘沟,有着4000多年的传承历史。1960年代,工艺美术家石可先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考古过程中总结提炼,还原了这一制陶古法。
2007年,“石家老陶制作技艺”在济南市槐荫区申报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申报为济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申报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技艺精髓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柘沟陶业数千年的技艺进行了总结与提升,并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美术技艺的精华。在继承了古人层池梯櫈、布帛过滤的淘土技法之上,在选、滤、绞、拉、整、挑、打、烧、磨等过程中,巧妙融入制瓷技艺的开片、镶嵌等技术,通过控制炉温、时间、浸窑、给烟、给氧、返烧等细节掌控,研制出了五大类型的烧制技艺:彩纹、开片、镶嵌、木陶和“开、镶、木、彩”混合烧制技艺,堪称继往开来。
主要代表作品
石家老陶:现有五大部类仿木、开片、彩纹、镶嵌、混合,数十余个品种,上百规格的工艺品,窑变产生的色彩千变万化,无一相同。
澄泥砚:以“沉静坚忍,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手触生润,历寒不冰,哈气可研,发墨如油”传誉,与安徽歙砚、广东端砚、甘肃洮砚并为四大名砚。
窑变紫砂壶:采用石家老陶烧制技艺对紫砂壶进行再次烧制,再现彩纹、仿木、开片、镶嵌等技艺精髓,赋予紫砂壶以全新的工艺美术价值。
窑变艺术造型壶:对窑变紫砂壶进行雕刻,实现传统艺术的跨界与融合。
“石家老陶”研究团队选择了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戏曲表演形式、内容、构成要素等方面挖掘素材,创作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系列的艺术作品。以京剧张派青衣为结合点,从造型艺术、脸谱艺术、人物形象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融合石家老陶烧制技艺、雕刻艺术、京剧造型艺术,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
名家点评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齐鲁土陶”
国画大师黄永玉为之题词“石家老陶”
匠心精神传承
从发掘到保护,“石家老陶”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两代人的艰辛。为了将“石家老陶”烧制技艺所蕴含的精华传承下去,石可先生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高端定位,苛意谨求,每件作品“着今情而含古意,蕴古法而藏新巧”。不片面追求市场利益,不迎合世俗审美标准,“石家老陶”从未出售任何一件作品。
主要参展历史
2006年,“石家老陶”挑选部分制品参加深圳国际礼品展览会,以其“色变如虹,质润如玉,嵌艳如霞”引起轰动,一经展示即被抢购一空,深圳特区报还就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0年,“石家老陶”成为代表山东省八项参展非遗精品之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览,引起各国文化研究团体关注。
代表传承人物
石可:山东济南人,工艺美术大师。1960至70年代,工艺美术家石可先生走遍了山东全境,通过深入柘沟,挖掘继承了精品制陶技艺。
谷在凤:济宁泗水柘沟家传第十世制陶艺人,与石可多年从事钻研烧制彩纹、镶嵌、开片等制陶工艺。
石盾:石可之子。精于人物造像雕刻。自1980年代,石盾与父研习制陶技艺,得多位名师指点。近年来,于现代烧制技术与传统窑变工艺结合、窑变创新与造型艺术雕刻融合有独到研究。
谷凤刚,泗水柘沟制陶技师,谷在凤之孙。自幼从业,继承祖学,跟随石可先生学习多年,精于石家老陶烧制技艺。
发展方向
1、筹建制陶博物馆、陶艺研发中心。收集、收藏、展出、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近千件收藏品、作品,陶艺精品,提高社会影响力。
2、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定期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抓好创作,使古老的陶艺能有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