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晚8点,打开喜马拉雅App,深圳交响乐团的空中音乐会准时开始,激昂奋进的旋律,富有层次的演奏,不但抚慰了疫情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也传递音乐赋予的信心和力量。
如果不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按照惯常,周五晚是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演出的日子,古典乐迷们如约前往音乐厅,在一场又一场艺术盛宴中开启周末。今年年初突然暴发疫情,全国范围线下文娱活动全部取消,深交的演出也不例外。
2019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音乐会现场。
“病毒隔绝不了我们和观众的距离。”深交团长聂冰回忆,疫情暴发之初,乐团正在加拿大巡演,只是从新闻中了解到国内情况,回国途中,见所有人都戴上口罩,才真正感受到紧张气氛。聂冰想起“非典”那年,深交曾因为疫情取消了演出,为了不重蹈覆辙,马上制定紧急方案,决定开设空中音乐会。
2月14日晚8点,首场空中音乐会在《英雄诗篇》的旋律中拉开帷幕,既是献给所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用音乐向白衣天使致敬,让他们感觉不是孤军奋战,同时也希望用英雄的乐章驱散疫情带来的阴霾,让生活更加明亮。这场空中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上线首日,收听量已经破40万。
抚慰人心的不只是空中音乐会,在深圳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文学、美术等方式开展的“文化抗疫”,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而这得益于深圳开展文化创新五年来在全市营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2015年,按照“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总思路,深圳市开展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全力构建城市精神体系、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五大体系”,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截至今年5月,“文化创新发展2020”确定的153项重点任务已全部启动,其中145项任务已基本完成,完成率达94.77%。
年轻的深圳,创新的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经济崛起举世瞩目,科技创新广受赞誉,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但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一座建市仅40年、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新兴移民城市,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深圳传统文化根基浅、积淀少、底蕴薄,为何要给自己贴上“文化”的标签?
对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15年底制定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时,曾经给出了答案。“深圳要成为一座内外兼修、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进一步焕发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圳不仅经济科技要高度发达,文化艺术也要繁荣兴盛;不仅要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还要有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文学家;不仅要有靓丽的城市建筑风景线,还要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只有这样,城市才更具神韵、更富魅力、更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新的核心,是让文化融入城市,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气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2015年底《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对深圳的城市精神即“深圳精神”作出新的概括,引发全市的热烈讨论。最终,创新、法治、务实、文明构成了深圳精神的关键词。
这次疫情对于深圳市的城市治理能力也发起一场大考,深圳精神在疫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当其冲的“创新”更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2020年3月20日傍晚,载有47名深圳援鄂医疗队员的大巴缓缓驶过深南大道市民中心路段。突然,市民中心广场水晶塔及CBD楼宇幕墙闪现出返深医疗队队员们的巨幅肖像,在濛濛细雨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大巴车内一片惊呼,纷纷举起手机抓拍这一瞬间。
文化创新正成为深圳一张靓丽的名片。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先后出台,都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寄予厚望。特别是在《意见》中,对深圳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城市文明典范”,要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双区驱动”之下,深圳的文化创新迎来又一个五年,深圳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目前,深圳已启动“新时代深圳精神”概括提炼工作,正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拥有一面高约30米、宽约50米的艺术书墙,藏书汇聚全世界经典艺术图书、珍贵古旧书、世界著名博物馆及顶级艺术学府出版物等,是深圳人读书好去处。
巩固硬措施,提升软实力
在制度设计中,深圳市将文化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与“文化创新发展2020”提出构建的“五大体系”相互对应。文化核心层对应城市精神体系,是“五大体系”的灵魂,决定城市的人文气质。文化中间层对应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分别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决定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提供文化发展的市场。文化外围层对应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是“五大体系”的基石,是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构成民生福利的重要内容。
“‘文化创新发展2020’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要求工作理念现实化落地、工作项目实体化表达、工作成果实效化呈现。”深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方案提出的153项重点任务,每项任务都有“干货实招”,明确具体举措、牵头单位、完成时限,做到清单化管理、工程化推进。
“方案不仅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愿景的‘规划图’‘效果图’,更是一张明确深圳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上述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全市宣传文化战线“挂图作战”,对每一项重点任务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出成效,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6年5月9日,随着华南地区首个城市对外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正式上线,“文化创新发展2020”首个项目正式落地,上线短短两年,就获评“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外文版政府网站”,在外文版政府网站中海外流量排名第一。
过去,公共文化服务是深圳文化建设的短板,在文化创新建设中,深圳市坚持“软件硬抓”,注重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以硬措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规划建设。规划“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制订全民阅读“深圳标准”,建立“城市文化菜单”等,深圳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为深圳市民带来获取知识的便利和艺术的享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管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冲击,却不能浇灭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深圳书城将大量文化活动迁到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策划开展“书城日历”“每日好书”“摘读日记”“为你读诗”“阅读拼图”等听书荐读活动,为文化抗疫贡献了力量。
经过多年的打造,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蓝图”逐渐变成了“宏图”,“愿景”逐渐变成了“实景”,今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在巩固扩大成效的基础上,深圳市将制定出台《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在五大体系之外,增加“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打造“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升级版,实现“两套方案”的无缝衔接。
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又一增长极
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深圳,深知移民文化、窗口文化、青春文化、现代文化才是其鲜明底色。根植于这一文化土壤,立足于全球文化坐标,深圳确定了一条与其他城市文化错位发展的路径,将文化与其他业态嫁接在一起跨界融合发展,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渐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
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加快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李小甘介绍,通过进一步发挥“文化+”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推动深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创新,正成为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形势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16年,深圳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在加强文化供给的同时,深圳也通过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等方式,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
已成功举办15届的文博会,正是突出文化旅游融合特色,扩大文化消费的国家级文化产业服务平台。近5年来参观、参展、采购数量也在逐年增长,成交额从2015年的1535.36亿元增至2019年的2340.12亿元,增长52.42%,分会场由61家增长到66家。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凭借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两大核心优势,不断培育新型业态,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力。目前,“文化+”已逐渐从浅层相加迈向深度相融。深圳众多文化企业以“文化+”与“互联网+”作为两大驱动力,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疆拓土”。
今年4月,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联合相关合作机构推进“文化企业复工复产一致行动”,为受疫情冲击产生暂时性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通过企业自主推荐或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推荐等方式,入选一致行动范围的企业,可由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牵头,政府和监管部门协调各金融机构确定一家“主办银行”作为服务主体。主办银行根据方案内容,组建服务团队,从信贷、投行、平台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市场化综合帮扶,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共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帮扶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一些文旅项目已慢慢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恢复正常,3月24日,包括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在内的深圳四家重要美术馆恢复开放,采取预约实名制参观、入馆前体温检测、全程佩戴口罩、限制参观人数、强化场馆消毒等防控举措。截至4月5日,深圳市图书馆、博物馆、书城、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已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进一步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精神,有序开放。
待疫情阴霾散去,深圳将继续争当复工复学、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