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工程正紧锣密鼓,街上到处都是施工围挡,昔日街景无法看到了。可每次回父母家走过这里,脑海中闪回的依然是往日时光。
上新街位于济南旧时圩子城西南隅,街巷呈十字型分布,南北主街狭长,东西各有一条支巷,南首抵圩子墙(今文化西路);北与饮虎池前街合并,再与饮虎池后街、西青龙街(今泺源大街)相接;东临南新街、营盘街;西与徐家花园搭界。因此街开街时尚属新开发地带,与北面的旧新街、东边的东新街(后为广智院街)、东临的南新街相比地势最高,故名上新街。
饮虎池街之印象(李艺手绘)
昔日泉水润街巷
上新街北端原有一个四方的石砌泉池,这便是饮虎池,属趵突泉泉群,传说南山的老虎下山到此痛饮。泉池不大,水也仅有一尺多深,但水质清澈甘冽,周围的人们都到这里打水,泉池的大青石围栏被岁月和清泉打磨得锃亮。饮虎池及附近几处泉水都流入一条东北走向的小河,当地人称陈家大河,在西门桥处汇入护城河,女人们都爱在小河中洗衣浣纱。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家院子里还有大小二十多眼井。听街上的老人们说,西青龙街上靠近饮虎池东五六米的清真女寺中有眼金铃井,每天清晨常会听到井里发出悦耳的铃声。更为奇怪的是街东的井水苦涩,沏出茶来不好喝,街西的井水发甜,当然最好喝的还是饮虎池的水。有了自来水后,街坊四邻仍习惯到饮虎池打水,用这水沏茶煮粥,味道总感觉不一样。1993 年修泺源大街时,饮虎池及附近的泉子被填埋。祖籍济南饮虎池畔的作家张承志,曾赋五言诗一首以表达他对饮虎池,对家乡济南的思念:“饮虎池无水,旧新皆非故。几度望山东,千里隔家路。梦想大明湖,心沉西海固”。后来在泺源大街北侧距原饮虎池不远处新造了个小水池,旁边摆放着石雕老虎。遗憾的是,走过路过也错过,我没有拍摄过旧日的饮虎池。
上新街56号民宅
钢笔画家李艺曾经是我一个系统的同事,但原来交往不多。后来他画济南,我写济南,彼此便惺惺相惜。2019年初秋,我们相约胶济铁路博物馆阡陌书店,他赠我手绘大作《饮虎池街之印象》,老街跃然纸上,画风清丽隽永,令我大喜过望。画经装裱后一直挂在寒舍卧房,天天看,天天想。
静中有闹小市集
上新街北段向东连着一条名叫国货商场街的小巷,穿过去便是老济南们无人不知晓的商场,原先叫劝业场,但与天津卫同名商场不能相提并论,没有高大楼宇,而是四周房舍围成的天井式卖场。中央有花坛、池榭,周围还有溪水。1902 年,时任山东巡抚周馥提携农工,责成山东农工商务局在此地创建工艺局,后改为工艺传习所,设铜铁、毛毯、花边、织布、木器、洋车等六个工厂,并监制嵌银丝、玻璃丝屏、蜡烛、肥皂、毛巾等,以提倡实业、传习工艺为宗旨。1927 年,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在传习所南侧兴建一座楼房,始称劝业场。30年代初韩复榘主鲁时,规定此处商人不得贩卖洋货,并在此设国货陈列馆,每年举行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国货展览及国货竞卖会,故改称国货商场。
里弄式的田家大院
别看商场规模不大,却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设有百货店、食品店、布店、鞋帽店、理发店、照相馆、电影院、书店、旅舍以及骨科、牙科、皮肤科诊所等。1938 年,人称“瘊子阎王”的东北人叶古红在这里租了三间门头,挂出“瘊子阎王”的铜牌开始行医。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治愈了许多人的顽症,名声远扬,社会上一些江湖医生便冒充他的旗号诈骗行医。商场西南角早先有一座 “金城”的电影院,放《火烧红莲寺》、《关东大侠》等无声武侠片。天井里,上演小戏、相声、洋片、气功、魔术、马戏等,很多外地戏班也常到此搭席棚、扎台子演出。30 年代老舍来济南执教时因寓所距此地很近,常来听吴景春、吴景松两人说的相声。
这片南关与西关交界处的繁华之地,却在韩复榘“焦土抗战”时化为灰烬,直到1948 年各类商店才得以恢复。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里依然是“小而全”的卖场,蔬菜副食品店、粮店、文具店、书店、土产店、照相馆、理发店、旅社和小饭店等等,生意都不错。尤其是北侧临西青龙街的那排两层的红砖垒砌的商业楼,与万竹园相对,一层多是南北都有门的穿堂屋,顾客购物闲逛很方便。我的首代身份证照片就是在这里的“前进”照相馆拍摄的。1993 年,修建泺源大街时,拆除了国货商场绝大部分,现在只能看到些蛛丝马迹。
那些人家那些事
以今上新街 44 号院为界,早年有一道木栅栏,南面还是未开发前的毛地,北面原名饮虎池前街,老人们俗称半边店。街上的居民中大都是回民,其中人数最多的是马家。42 号院里的马子华幼年时读过私塾,年轻时挑着担子为街南首兴建卍字会运送建筑材料。后来做起买卖。哥几个在这条街上买了地盖了房。民国时期,他靠自己的经营羊肉的业绩和声望担任了济南市羊肉协会会长。
“济南自古是跤城”,摔跤在济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雄厚实力,最有名的还是“马家军”。马子华的大儿子马清涛是 20 世纪 50 年代次轻重量级全国摔跤冠军。出生于 44 号院的马子华族侄马清宗在50年代被喻为“济南跤王”,后成为全国冠军。马清宗的三个侄子,马连民、马连宝是 70 年代国家男篮的绝对主力,马连众也在北京从事篮球教练工作。
颐园旧址
饮虎池前街路西原来有座关友声的嘤园。关友声名际颐,友声是他的字。他生于泺口,父辈以盐业起家,置地产多处,颇为殷实。后父母早亡,幼小的他便跟随长他11岁的长兄关际泰(字松坪)生活,从小熟读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十四岁时师从关际泰学画。20年代兄弟两人迁至老城鞭指巷今70号居住。这时他开始崇尚新学,书画也有了长足进步,初习“元四家”笔法,后随其兄结识黄宾虹、齐白石和张大千。30 年代时,关友声与其兄分过,自己搬到了饮虎池前街12号,之所以取名“嘤园”,取《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义,暗合了自己的字。他很喜欢这个院子,自诩为“嘤园主”,还刻了一方“嘤园”石印,经常盖在自己画作上。1935 年冬,张大千率弟子何海霞来济南时即居嘤园,关友声将家藏历代书画珍品供张大千欣赏临摹。后来张大千还将其所藏清代山东画家高凤翰画赠郑板桥之花卉卷赠予关友声。
老舍在齐鲁大学执教时,关友声正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整理古籍资料,二人一见如故。老舍住在南新街,距嘤园百步之遥。每有闲暇,两人便在一起下棋、谈天。1934 年《关友声画集》问世,老舍为画册写序。
关友声不独绘画,书法也自成一派,尤以章草著名。他还是远近闻名的京剧票友,长于须生、武生,亦善铜锤花脸,因此与京剧名家裘盛戎过从密切。裘盛戎四十九岁生日时,关友声特地撰写了一副寿联,托裘盛戎弟子方荣翔带到北京以示祝贺。后来方荣翔还成了关友声的书画弟子。说来也巧,上世纪50年代后,南新街、徐家花园和上新街120号都有省京剧团宿舍,方荣翔在这紧邻的三条街上都住过,与关友声是不同时期的街坊。扮演《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宋玉庆也曾在上新街西徐家花园45号原有的两层小楼上练过“武把子”。
景园旧址
今上新街 35 号的院,门楼正立面上有马头墙,石刻“景园”两大字,系晚清两淮节度使王占元故宅。园内原有多进院落,后有花园,假山流水,小桥亭榭,尽头还有个玻璃大厅。1934 年 9 月,专为“防匪缉盗”的全省联庄会员训练会设在此园。如今景园与西邻北洋政府官吏徐洪斌的徐家花园一样早已变了样,只留下这座在济南少见的门楼。
上新街 80 号的颐园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旧貌。西式门楼内有四进院落,前三进是传统的四合院,最后一进是花园。院子主人是北洋政府掌管山东事务第五镇的官员。1936年 5月,刚刚担任重建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北方局代表的黎玉化名冯寄雨,以教师身份在这里住了几个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的赵健民等人常出入于此。黎玉在这里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书法家的武中奇,并于 1936年下半年转移至小板桥附近的曹家巷11 号武家居住。1948年后,关友声从街西北嘤园搬到黎玉当年住的一进院子住了五年。
朱桂山宅邸
上新街南半段路东,有座带有八字墙的小院,里面一栋精巧的三层红砖小楼,这便是济南沦陷时期伪济南市市长朱桂山宅邸。朱桂山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31 年,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将邹平作为实验县,而朱桂山就曾任实验县县长。其子朱经古曾给韩复榘做过日语翻译,在济南沦陷后任伪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上新街49号院,有着高高的弧形石阶的门楼,是卍字会济南道院附属化育小学旧址,后为省文管会及省博物馆宿舍。抗战爆发初期护送珍贵文物南迁的文献学家、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此居住。1978年,院子里建起五层楼房,我们一家便入住于此。当年与王献唐一同南迁的工友李义贵也搬进此楼一层。与他为邻的是关友声族侄关天相一家。关老广识博学,尤擅书法,金文最佳。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王恩田,著名书法家陈梗桥也都与我家为邻。
化育小学旧址
绿色屋顶罩楼阁
从我家阳台上向外望去,便是卍字会济南道院旧址的大屋顶。“卍”系佛教标志,象征吉祥福瑞,据传武则天钦定读作“万”。这个说起来有些复杂的机构其创始人之一为杜秉寅,他在清光绪年间曾任邹县、高唐州、临清直隶州等知县或知州。1917 年被刘绍基拉入会道门“济坛”,并成为其最年长的道首。1921 年 3 月,杜秉寅、刘绍基等人在上新街创办济南道院,崇奉“至圣先天老祖”(太乙真人),以及儒、释、道、基督和伊斯兰五大教主,提出“五教合一”、“万教归一”或“万教同源”,主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1934至1942年的八年间,道院利用各地信徒的捐款建造了这组占地1.4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得意门生萧怡九及朱兆雪、于皋民等人设计,北京古建商号恒茂兴、广和兴营造厂承建。院落四进,坐北朝南,均衡对称,气势恢宏。进得门来,南为影壁,上有高浮雕琉璃花卉盆景,盆体刻有篆书“大吉祥”字样,顶为绿琉璃瓦挑檐,饰以吻兽,影壁长 36 米,通高 10 米,基座厚达 2米,体量堪称济南之最。向北跨过三间山门,二进院子上房是卷棚式前厅,与东西两厢回廊相连,颇有王府之气。三进院子的正殿单檐庑殿顶,殿前有巨型月台,其上由卷棚抱厦笼罩。最后一进主要建筑晨光阁(后名文光阁),系全院制高点,三檐三层,也是当时城关以内的最高建筑。登阁凭栏,可南眺佛山秀色,北揽趵突胜景。
济南道院旧址
道院堪称民族建筑风格与近现代工艺高度结合的典范。表面看去,屋顶构架、柱式、斗拱、歇山、卷棚等均为清式大木作法,但实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墙体仍采用水磨青砖对缝,嵌缝工整。檐下彩绘采用沥粉大点金,绘画题材及格调颇有苏州园林之风。厅堂内的木雕隔扇、灯具、门窗及配饰则采用欧美现代式样和工艺。建筑之间,太湖石点缀,奇花异木,庄严典雅之余,增添了些许鲜活感。道院绿色大屋顶在济南一派灰暗的基调中很是抢眼,也与东邻的广智院,南邻的齐鲁大学形成鼎足之势的建筑群落。
1949年后,济南道院先是由济南市民政局接管,后成为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各个历史时期都举办过重要展览。上世纪90年代初省博物馆迁出后,这里便闭门谢客,成为省考古研究所(院)办公地。2006 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传来好消息,省考古研究院迁走后将对此进行大修后辟为山东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真心期待这组华美建筑早日重现在世人面前。(文/牛国栋, 济水之南老牛)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