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1-08 15:34:47
听新闻

读罢徐锦庚先生报告文学集《涧溪春晓》文本后,我很吃惊,原来报告文学并不是我“先入为主”的“用文学的套路将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题材做量的充分展开的文字”的认识,而是和读纯文学作品乃至文学名著带给我的审美感受竟是一样的,这种感受非常强烈的一点,就是在真实中呈现了美!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2020年10月21日,作家徐锦庚在三涧溪村

  品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为时代的歌者,徐锦庚的文字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时代的大地,繁茂的枝叶触向历史的云空,葱茏着美好的情感和精神思想;不仅真切地看到、体验到时代景象的斑斓多姿和时代脉搏的蓬勃跃动,也会真切地听见为这时代旋律和弦着的历史回声。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一个个非虚构的、充满人性复杂的存在来再现表达的。作家用报告文学这一独特的文体确实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来。这种独特的美是通过时代与历史演进的双重逻辑,以赋予了社会主体性的人为坐标,以个体人物的生活截面或人生历程和其情感精神所关联起的社会生活为再现和表现向度,建构起全视角、多元性的双重维度的叙事场域,在这个场域内所生发的一个个表达形态的界面、纵深和思想精神的指向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体现为具体时空性的社会生活形态的有限性和人对美好预期的可能性及情感思想指向美好的无限性。徐锦庚恰恰在“有限性”、“可能性”与“无限性”凝融、碰撞和不断生发的切点上,抒写了美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在文本中得以更大程度的呈现,因而说徐锦庚为报告文学这一具有“两栖”禀赋文体经典化确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当从更加形而上的视角体察,就文本意义而言,既能看到传统历史文化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积淀出的美的因子所集束的光彩,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作品衍射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光辉。作品通无限多的“偶然”都是触发必然的引信。“偶然性与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可能性与现实性”哲学范畴深刻揭示出了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性。当然这种揭示是通过“艺术是理性最深厚的感性积淀”(康德)来完成的。本文以徐锦庚先生《涧溪春晓》《大器晚成》《台儿庄涅槃》三部长篇报告文学为例,试说其作品的美学思想。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时代叙事深蕴着全息性的人性美意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徐锦庚作品的一个最大亮色和独特的美就是:能够全息性地呈现人,深度企及人的情感精神;充分揭示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深度挖掘社会、人的最可贵的品质,同时鞭挞戕害美好的丑陋。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当然包括报告文学能否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是挖掘了本质的美。《涧溪春晓》是一部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这部作品选取并塑造(新闻学意义的)了中学教师出身的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以其执着的人生追求和智性带领全村治乱脱贫为典型叙事,展开了一幅生动阔大的社会生活画卷。作品在探究贫穷的根源上,几近触摸到了“因果链条上最初始的一环。”徐锦庚在这部作品的自序中说:“所以,三涧溪的脱贫攻坚,有其鲜明的特点:不仅由穷到富,更是由乱到治。换言之,其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寻找致富门路,而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养。与全国的其他乡村相比,三涧溪的脱贫进程已在前列,已开始为后脱贫时代探索道路。鉴于此,我改变创作初衷,围绕8个字着墨:成风化人,由乱到治。”作家这段话的逻辑是:因为贫的原因在“乱”,乱的根子在“人”,深刻揭示了扶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的本质在于人对人的攻坚,脑子“富了”就不愁过不上好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涧溪春晓》破译了乡村治理的密码,无疑揭示了贫穷的本质。《大器晚成》是徐锦庚为恩师、原海军政治学院教授陈明福先生立传的一部近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这部饱涵深情的作品,更是以强大的逻辑力量,述出了陈明福先生笃定的人生信条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呈现出了一个军旅学人的苦难辉煌。作品以主人公陈明福先生幼年在苦难环境生长中抱定寻向美好生活的初心起笔,以陈明福先生的政治生命、学术生命、文学创作生命三个维度构建叙事版图,再现陈明福先生从朴素善美情感到为美好理想隐忍负重、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历程。主人公陈明福取得骄人成就,本质就在于他的心性向善和家国情怀。《台儿庄涅槃》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血战的台儿庄”和“和平建设的台儿庄”两大叙事板块构成。虽然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但这部作品的美好指向却是时代的。在这部作品中仍将笔触深深聚焦了人性本质的挖掘和展示上。之所以能取得名动中外的抗战史上的台儿庄大捷,本质上在于李宗仁的民族大义使他完全摈弃个人恩怨,毅然在作战一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有几十万将士那种本质上具有的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血性品格和民族情感;台儿庄之所以能够在建设上得到“复兴”。本质上还是源于“文化自信”。上述“本质”的美是由更高层级本质的历史积淀至今的爱国情感和现实社会所决定的。确证了马克思“人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断。

二是呈现了真的美。真实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徐锦庚在由衷赞颂人物美好的同时,亦能够再现出人的哪怕一闪念微小的人性瑕疵和人生局限,这亦是美的所在。最重要的是这种真实的美是通过强大的逻辑力量来实现的。高淑贞与生俱来的不服输不信邪的性格,让她走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这种性格反映在治乱治贫的行动上,就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高淑贞每一次为解决诸如“移寿坟”、“亲友劫”、“情与法”等大问题上,都是从解决一个个具体人、具体家庭的具体困难入手。帮人看病、给人抬尸,自己垫钱去解决问题,在风雪交加的大年三十,亲自给孤寡的看门人送去年夜饭……。她以行动对人释放最大善意和诚意,赢得人们的理解尊重。解决问题先送暖,成为高淑贞治乱治贫的妙道。对村里一位涉嫌诈骗的妇女,高淑贞找公安、求政府,为能从轻发落费尽口舌。高淑贞那种自在朴素的善良品质无疑散发出人性善的光辉;高淑贞并不是完全靠“感化”人来履行治乱治贫职责的。对于那些毫道德无底线、一身匪气霸气的人,她会使出“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招数,赫然表现出一股凛然之气。“清路障”、“释印把”……。尽管高淑贞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治乱象,拔穷根,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徐锦庚并没有将高淑贞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作品同样再现了高淑贞作为农村妇女的局限性。文化不高、讲不出多少大道理,某些时候的手段手法也显得狡诈和上不了台面,用“面子”、“人情”而不是依规依据地解决急迫的棘手问题,也是常用的办法。恰恰是作家这一全息性再现,使得高淑贞这一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同样,《大器晚成》中,陈明福为了买上带肉的骨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买一包“黑金鹿”牌子的烟敬给握着卖肉实权的师傅。这些微乎其微的瑕疵,更加呈现出真实的美感。真实的美更体现在生活本身的内在逻辑力量上。陈明福先生“苦难辉煌”历程生成生发的逻辑起点是:14岁时因家贫无钱读书而辍学,偶然遇到土改工作队抽调到学校的教师贺静斋,是贺老师减免了他的学费让他重回学校读书;在学校读书时,因没有借到课本,听课便靠心记,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便出现了一个错字,年轻的女地理老师戴瑚璧却给陈明福了满分,且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满分。当他不解地问戴老师时,戴老师这样回答他“我看到了,你没有课本,能考得这么好不容易,这个字错了没关系,不影响,仍给你打100分。”作家接着写到“陈明福眼泪夺眶而出。他心如明镜:这明明是个错别字,老师是同情他、宽容他。戴老师这句话,深深烙在陈名福心里,影响了他一生。长大以后,他从戴老师这句话里,慢慢悟出一条准则:做人要善解人意、与人为善、豁达大度,要包容别人的缺点、过错。后来,每当遇到委屈、不平、误解、伤害时,这个道理一直支撑着他。”贺老师、戴老师,陈明福幼年时偶遇的这两位贵人的善良、宽容,足以让他刻骨铭心,成为他怀揣善良,向美好人生抵进的触发引信。这包括后来从他档案中抽掉“污点”的莫指导员、给他在采访写作中物质精神帮助的3位领导,陈明福都是“对他们永怀济困之恩。”即使已被历史否定的负面人物,徐锦庚仍能发现并挖掘出这一人物身上人性真美的元素。长篇报告文学《台儿庄涅槃》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出色。韩复榘身为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为保存实力,不听调遣,不战而退,一逃再逃,把大半个山东拱手让给日军,使日军第十师团轻易占领济南。”最终被国民政府处决。徐锦庚在彻底否定这一人物的同时,通过甄别海量史料,拨冗见真,挖掘出韩复榘也曾有人性美的一面:“他治鲁7年,实施过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4项计划,有一定成效,尤其是教育事业起色很大,并且在教育界没有安排过一个亲友。”同时,肯定了韩复榘曾做为“儒将”的形象,颠覆了为人们长期诟病的粗鲁不堪、一介武夫的认知。一个被历史云尘淹没的人物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三是述出了美的升华。正是因为陈明福先生内心业已积淀下的“善”的底色,所以才会从他内心生长出那么多美好的因子:内省自己、悲悯善良、坚守底线、扶危济困、隐忍坚毅、家国情怀......。“陈明福想起写血书的事,不由心生羞愧。虽然写着献身海军事业,但他非常清楚,内心完全没有这样想,纯粹是为了奔前途、吃饱饭。事后,还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得意呢!真是的,光想着自己吃饱饭,海军怎么能够强大呢?”这是人性美的一束耀眼光芒。能够不断检视自己灵魂的人实在太少了。中国当代文学包括报告文学和一些新闻通讯作品,有不少军旅作品写六七十年代农家子弟参军的动机,几乎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这样的叙事有呼应时势的倾向,难免流于虚假,只能是昙花一现。正是陈明福内心那种美好品质,才有了“十个月的当兵锻炼,让陈明福人生观发生很大改变,不再只关注自己温饱,开始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的价值观的升华。所以,无论是遭遇陈世美的污名、丧女之痛,还是因生活拮据卖剩骨头、为合著被人欺骗,陈明福从军事改行干政工;从部队跨入院校做教员搞学术再到退休搞创作,历经“三次从头再来”,每一次“再来”都以取得骄人成绩开始下一个从头再来。每一次再来,都是人性光辉的更加夺目地闪耀。四是揭示了善的美的真谛。完全可以想见,凭着高淑贞的智慧和执着,她个人是能够赢得富甲一方盛名的,或再救助贫困,回馈社会的。但高淑贞却成了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治乱治贫的高光典型;高淑贞能够成功的最大智慧是信赖。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更有对党的政策的信赖。《涧溪春晓》不止一次地写到高淑贞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解读和心理感受。在她看来,中央一号文件是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大刀阔斧治乱治贫的最大底气和动力源,无疑也是最大法宝。折射出高淑贞“政治坚定”的光彩。陈明福先生在生活最拮据窘迫的时候,去废品店卖剩骨头遇一位在垃圾桶里翻找废品的老妇人,陈明福“心里叹道:自己穷归穷,毕竟有工资领,还有比自己更穷的,犹豫了好一会,他毅然下决心,将一袋剩骨头倒进老大娘的纸箱里”。他将这种悲悯善良化作了讴歌历史和时代大美的力量。因此说,真正的美,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心怀家国,为人民幸福努力地做出奉献和牺牲。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时代叙事厚积着历史的纵深。作品具有强烈的史诗性。这一特性,不仅昭示了伟大时代的伟大创造必将载入史册,更是将笔墨聚焦在人的同时,既充分展现出时代的风云际会和动人景象,又回溯出了历史的波云诡秘和感人记忆。《涧溪春晓》叙写了三涧溪村五姓人家的来历、三大“望族”轮流主事的治村格局,自人民公社起,走马灯似的更换村支书,活脱出一幅“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相。其间劈铁队长马世昆应势而出,以他带领的劈铁队为村集体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一时富名大振后又变穷的历史,揭示出“穷根在乱”的必然。高淑贞饱涵着酸甜苦辣咸的乡村治理的“道”“术”运筹这一“形”的层面,深广展开了中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形成的农民的悲苦生活和“不幸”又“不争”的心理意识和精神生态。因此《涧溪春晓》的时代主题下,充分再现了历史的纵深。恰恰是在历史的“景深”中,主人公高淑贞那种拼搏奉献、砥砺前行的崇高的内在逻辑才通过三涧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凸显出来。《大器晚成》中陈明福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从头再来和成绩的取得,都有着“大历史”的呈现:抗战、土改、四清、文革;借陈明福先生历史传记创作,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悲壮、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呐喊奔走的动人心魄。徐锦庚似乎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陈明福这一“大气”人物之所以“晚成”的原因在于时代,更在于历史。尤其在《台儿庄涅槃》中,对那段血雨腥风、民不聊生的历史再现自不待言,同时也不断闪回出了中国千年古老文化的历史记忆。即使在本书下编《重生》中描绘新时代台儿庄复建复兴的景象中,也不断闪回出中外历史的图景来。如对华沙历史传说的美好描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等。这方面最美的书写是呈现历史的同时,表达了强烈的人性叩问。如一个彬彬有礼的日本民族为什么会在中国进行血腥屠戮;抗战期间,日本兵为什么会参拜邓世昌的故居等等。

  我们在作品中会看到,历史不仅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逻辑前提和文明进步的脐血。

  时代叙事彰显着批判的精神。美不是孤立的,她总是在参照和比较中得到最大呈现。徐锦庚在其作品中建构美好人物谱系的同时,总是有一个参照的谱系同时得到再现,这一参照谱系的建构,使得作品彰显出批判的力量。作家娴熟运用了“客观展露即批判”这一创作法则,在“不动声色”中,达到了批判效果。

一是历史批判。在《台儿庄涅槃》中,这种批判的力量更加强大。在面临着国家危亡的历史时刻,从最高领导人到下层军阶的一些人物,有的因个人恩怨而假公济私、有的为保存自己的实力竟放弃了使命担当。在《涧溪春晓》中会看到相当一部分三涧溪村人的心理状态:旁观心理、过客心理、官位心理、苟且心理、从众心理,目光短浅,过分在意蝇头小利,患得患失,缺乏全局意识和公共意识;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这是历史积淀至今的一种现实存在,更是历史的批判。“那时,由于受文革思想的影响,人们看谁都像是坏人,对陌生人更是怀着很深戒备心。所以,一些人便怀疑陈志华(古建专家作考察)他们是美蒋特务......,后来,干脆叫几个警察带着手铐和脚镣,要把他们抓起来”这段近乎黑色幽默的情节,无疑是对荒谬岁月的批判。

二是现实批判。“北海舰队个别领导很难伺候,后勤部门给他家送西瓜等水果时,他发现有不好的,便大发脾气,让工作人员退回去。”陈明福单纯地接受别人帮助,为饥饿孩子买奶粉成为14年不能晋升的“污点”,包括他背负“陈世美”的污名。这些无疑是对官僚作风和时代荒谬的批判。

三是人性批判。《涧溪春晓》中掌握着村委印章的会计刘星田,开一份证明信或介绍信收取村民2块钱、《大器晚成》中某中央媒体的大腕X君竟向生活拮据的陈明福索取香烟和莱阳梨。包括《台儿庄涅槃》中蒋介石、韩复榘等多个人物人性缺陷的指陈,都给予了辛辣讽刺和批判。难能可贵的是,作家总是在批判中升起美好的希望和力量,因为在批判中,他更看到了一种正能量的存在,所以三间溪村治乱扶贫能够功成名就、台儿庄血战会取得大捷和新时代再建取得历史文化的复兴、陈明福能够在学术上、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正如何建明先生在《台儿庄涅槃》序言中强调的“不知拘泥于单纯的描写战争场景本身,而是从中挖掘出战争中的人性与问题、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使得这部书有了较强的艺术延伸力。”正是人性的抒写,成为徐锦庚报告文学的最大魅力。作家“情动而辞发”的抒写不仅给了读者审美的享受,还在于所抒写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具有较强的治理示范、警世人生、启迪心灵、用信史廓清错讹的社会认知功能和教化意义,从这一点说,用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来形容徐锦庚先生的报告文学创作,是毫不过分的!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先生在为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台儿庄涅槃》作的题跋中说到:“报告文学的主体意识是文学,而不是新闻,文学性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合法性的根基,这是毋庸置疑的。”徐锦庚的报告文学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呈现“报告”的功能方面,也即“文学”性方面,有了非常值得称道的突破和创新。

  叙事动力和结构意义上的新突破。从叙事学的角度观察,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是非常本土化和传统的一种叙事模式,正是在这种本土化和传统中,徐锦庚的叙事却翻出了新意、有了新突破。

一是悬念设置增强了叙事的动力。这种悬念并非谍战剧人为设置悬疑故事意义上的悬念,而是主人公真实命运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人公的意志为转移出现的人或事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自然投射到主人公的心理上,体现在主人公做出抉择的行动上及付诸的行动,这时,矛盾冲突乃至激烈的对抗就得以呈现,这正是引人入胜的妙道所在。这样的叙述,在上述三部作品中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强化了叙事的的动力。

二是多元双重叙事结构增强了“在场”的审美悦性。以高淑贞为坐标,难以尽数的“难题”与“解难题”所织就的矛盾谱系上无数个经纬线、交织点所牵出一个个、一类类人便成为“为难”与“解难”碰撞的存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立的存在,却又关涉着广阔的社会现实,继而成为一个个一簇簇叙述的小坐标。这样,让读者总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遇见“新奇”的审美享受。这种新奇感所产生的文本亲和力自然使得读者有在叙事现场的审美体验;这种“在场”体验在《台儿庄涅槃》中显得尤为突出。对台儿庄血战前、战中及其后的人物心理揭示及活动场域的展现,如蒋介石、李宗仁,特别是叙事线索的“由头”人物,30岁的“新中华”饭店老板郁德义(包括其后人亦贯穿全书)通过收音机收听时事,牵引出一个个由主人公李宗仁关联出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物”和“另一个世界”。让读者带着新奇感进入到了“历史的现场”。阅读《大器晚成》的过程,让人不断产生作家本人就是主人公陈明福的错愕感觉,这充分表明作品确实具有读者“在场”的强烈审美体验。

  叙事语言和细节意涵的新丰富。一是语言的经典化。“农村的公章有多重要?一句话:掌管村民生老病死。娶亲嫁女?先盖章;妇女生娃?先盖章;娃要上学?先盖章;儿想当兵?先盖章;杀猪卖肉?不盖章,开不出防疫证明,甭想进市场。”(《涧溪春晓》)读这段话,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里的一段经典:“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鲁迅先生通过极短的叙述,营造了一种十分孤寂、肃杀的氛围。上引《涧溪春晓》里的这一段话完全可以表达的更简约一些,但作家就是要用这样的叙述语言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刻意营造出多种意涵和氛围:(1)表达出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不易,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上学当兵,卖自家猪肉这样的小生意,对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绝对都是头等大事,这些大事,既是农民生存的现实需要,更是对生活寄予了希冀的所在,但没有村里那枚小小的印章,一切都无从谈起。(2)表达出是基层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管理是造成农民负累原因。(3)更具审美意趣的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根据、有理由的再创作空间。每一个分号都标识了一个生活场域的存在,读者基于农村的现实,可以展开对农村生活艰辛的想象。6个问号的使用,无疑表明了作家的态度:对农民生产生活艰辛的同情、对基层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指陈和批评。短句的使用,也增强了叙述的内在节奏感。由此,徐锦庚报告文学语言的经典化可见一斑。二是细节的独特。作家更加注重在生活的琐碎中选取、聚焦细节,而在微小的细节里展现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海军大院的大操场旁边,当时有一个海鸥饭店。陈明福看了饭菜价格,不敢坐下来点菜吃饭。那咋办?饿肚子不行呀,他常常不买菜,只买一个馒头,一两水饺,把饺子夹在馒头里,站在窗子跟前,脸朝外,不让认识的人看到,狼吞虎咽地填到肚子里,然后喝几口不花钱的白开水,赶快低着头离开。”这是主人公陈明福为写作《重庆舰举义纪实》外出自费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为写这部一定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纪实作品,陈明福“十八年磨一剑”外出采访,吃住行完全自费。浓缩了陈明福数不尽的酸甜苦辣。这一细节的精彩还在于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写北海舰队副司令员邓兆祥用的木床“嘎吱”“嘎吱”响、他对送来的福利水果全是差的、烂的毫无怨言。这些细节,展现出一个身居军内高层领导的崇高风范和人性美德。如《大器晚成》中,借用给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叙述的“太后洗澡”的细节。这一细节细到洗一次澡用一百条毛巾,毛巾如何使用、多少人伺候、洗澡的部位如何等等,毕现出了统治者的奢靡腐败,深刻揭示了北洋海军覆没的历史必然。《台儿庄涅槃》中“韩复榘葬在湖北和河南交界的鸡公山(1954年由其子女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达官贵人无人敢去参加葬礼,唯有孙连仲赶去送行,足见孙连仲义重如山。”这一细节闪耀出人性美的光辉。再如《涧溪春晓》中,曾让三涧溪富过的劈铁队长马世昆技艺细节展示、仅有叙述语言出现的不负重托的中间人“小东北”、怕担责任又武断的办事处领导宋家伟......。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乃至心理活动都在细节中得以最大程度地呈现。

三是对称的美感。叙事中,由于“参照”谱系的设置,相对、相反的人物塑造和双线乃至多线情节的推进,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叙事的对称、均衡的美感。

  叙事体例的新展拓。徐锦庚报告文学的美学意蕴在诗性意境的营造和体裁范式的突破方面说项多多。一是诗性叙述美。“郁德义拿起鸡毛掸子,一张张桌子掸过去,店堂里的几缕光柱,原本是静止透彻的,这会便滚动着粗壮起来。”(《台儿庄涅槃》)、“当时,她(郁馥馨,台商、枣庄市政协委员)坐在角落,人和位置都不起眼,相较别人的侃侃而谈,她更是少言寡语,但每一句话充满真诚和感情......。”(《台儿庄涅槃》)、“她很渺小,因为她只是14亿分之一;她很自豪,因为她是9百万中的一员;她很光荣,因为她从田埂走向天安门.......。”(《涧溪春晓》)。无论是写景状物、行为再现、心理表现、抒情性议论,作家都在真实的前提下,赋予了一种诗意的美感。不仅仅是诗性的叙述,更有特色的拟古体、近体格律和现代诗歌直接嵌入作品文本中,增强了文本诗性的质感和张力。静止的阳光因鸡毛掸子的挥动竟“滚动着”“粗壮”起来,具有了先锋派诗歌的美学特质。诗性的美还体现在叙述语言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有机融合。如上述高淑贞在天安门彩车上的激动心情的理性表达。“诗缘情而绮靡”(陆机)这一经典美学原则在作家的文本中得到了较好的阐释。二是体裁的兼容美。徐锦庚报告文学将戏剧、散文包括上述诗歌等多种“叙述体例”借鉴、融入到叙事文本中,实现了报告文学叙事“范式”的突破和新创造。以戏剧为例,三部作品都呈现出了戏剧的美。每一章都是一场几近完整的独幕剧。构造剧情、安排场景、塑造人物,再现或揭示矛盾冲突,都给人较强的戏剧感。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由上述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徐锦庚的报告文学切实做到了新闻伦理与文学伦理在同一叙事场域各个元素的完美结合和崭新建构。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曾说过:“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作品告诉读者,美好既蓬勃生动地呈现在崭新的时代,更指向可期的未来!作家美在责任担当、美在真情的抒写已在其作品中斑斓地呈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理由相信这种美的文字,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徐锦庚先生的作品中共情、共鸣、共振;作品思想和意境的美好光芒将不息地衍射在今天和更加令人期待的明天!歌德曾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地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不错的,徐锦庚先生的报告文学是一座精神的富矿,当然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以淬炼出更多金子般的美好!(程雅南,山东大学文学博士)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解码徐锦庚报告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来源:爱济南)

[ 责任编辑:刘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