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25 14:15:48
  徐国卫收藏现代文学家新文学版本文物有两千余种,几乎囊括新文学史上那些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版本。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徐国卫去北京拜访老舍女儿舒济(左)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徐国卫陪山东师大宋遂良教授(左一)在聚雅斋参观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梁漱溟的长孙梁钦元(中)在看其祖父的信札

7年前,我曾采访过徐国卫,当时感觉他从集邮到收藏,从历代碑帖到名人信札,从古今书画到珍稀版本……东西太多,很珍贵。但也有点儿杂乱,要是能梳理出几条线索,整理出几个系列,一定会让藏品活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半个月内,我先后4次拜访徐国卫,发现执着收藏30余年的他,日夜深受先贤浸润,大有学者气象。不说别的,单是在整理上就下了大功夫,先后整理出版了“聚雅”系列,如《新文学百年风华》《鲁迅的朋友圈》《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等,举办了著名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大型生平作品展、《老舍点戏》书画展、学者吴秋辉先生生平学术展等展览。

吕教授的感慨和宋教授的泪光

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聚雅斋”)位于济南西客站东邻,2015年底开馆,由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担任名誉馆长。徐国卫担任馆长。

今年5月3日,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大教授吕家乡来到聚雅斋,89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在一件件珍贵文物面前驻足。他看到林琴南的《黑奴吁天录》1905年的初版本时,激动不已:“我给学生讲《黑奴吁天录》,讲了多少年,但是第一次看见原件,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东西。林琴南是个奇才,他不会外语,却成为著名翻译家。”

林琴南搞翻译,事出偶然,年轻时他因妻子去世,特别苦闷。为使他早日走出来,他的好友便给了他一个建议,让他去翻译外文作品。好友在外留学,外文非常好,林琴南通过好友的描述翻译出故事情节。他们一共合作翻译了170多部作品,《黑奴吁天录》是林琴南与魏易合作翻译的一本,这本书也就是美国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完友人寄来的《黑奴吁天录》后,在给蒋抑卮的信中说:“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

吕家乡教授为聚雅斋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话:“文献的宝库,精神的殿堂,让我肃穆,让我激昂。”

而同为山东师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宋遂良,来到聚雅斋,看到著名翻译家赵景深的手稿、遗著初版本时,眼里有了泪光。聚雅斋收藏有赵景深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赵景深翻译的《罗亭》,北新书局出版的赵景深的著作《读曲随笔》,开明书店出版、赵景深的诗集《荷花》。宋教授想起了60多年前在复旦大学求学时赵景深教授讲课的情景。宋教授来过聚雅斋好几次,每次都有感慨。他说:“徐国卫用收藏敬畏先贤。”

9月15日上午,慕名前来参观的山东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亓凤珍说:“匆匆看一遍,感觉不过瘾。尤其难得的是,文学馆以大量罕见的文学资料,还原了中国百余年来若干文学现场,呈现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和实绩。这些珍贵的资料,如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山东“怪杰”吴秋辉

大名鼎鼎的康有为、梁启超给一个叫吴秋辉的人写信。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山东临清人,常年居住在济南,清末民初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其生性狂怪,左眼有疾,但才学过人,尤其在《诗经》研究上有很大造诣,是让当时很多人都佩服的山东“怪杰”。

徐国卫说:“梁启超曾邀请吴秋辉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但因吴秋辉身体不好,最终谢绝了梁启超的好意。早在多年前,我有缘得到一封梁启超写给吴秋辉的信札,吴秋辉先生外孙女张东藩、张东蕙从网上得知梁启超写给吴秋辉的信件被珍藏后,便与我联系,并专程送来了康有为写给吴秋辉的亲笔信。”

“康有为与吴秋辉可谓不打不相识,当年康有为游学到济南,应邀作了一次公开演讲,内容大致是根据《礼记》,阐述其‘大同’主张,但在一片喝彩中却传来了谔谔之声,不同声音是吴秋辉发出的,他是一张报纸的主笔,他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发在报纸上,康有为看到了,专门约见吴秋辉。后来就有了通信联系。”徐国卫说,“康有为给吴秋辉的信,吴秋辉后人当成传家宝一直保存着。”

徐国卫还谈到吴秋辉的一则轶事。民国初年,大学者胡适来济南讲《诗经》,吴秋辉在胡适演讲的前一晚到胡适下榻的旅馆,二人单独晤谈约两个小时后,吴秋辉辞出,而胡适立即嘱旅馆订票,取消了演讲,于翌日返回北京。虽然谁也不知道二人到底说了啥,但胡适离开的个中原因不言而喻。

晚年的吴秋辉,贫病交加,面对满室文稿,怅然长叹。1927年5月28日,吴秋辉病逝于济南,享年51岁,身后极为凄凉。所幸的是,他的著述并未流失,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了他的《侘傺轩文存》。有人统计,《侘傺轩文存》中引用的前贤书目达212种。

侘傺,源于《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侘傺,失志貌。”郁郁不得志的吴秋辉,谁人能识得? 

2017年6月4日,徐国卫以一己之藏,举办了纪念吴秋辉先生逝世90周年生平作品展。吴秋辉先生外孙女张东藩、张东蕙,外孙张榘材等后人从西安来到济南,将家藏的珍贵信札无偿捐赠给聚雅斋。百年后,让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信札重新汇聚到济南,又为文化界传一段佳话。

徐国卫让吴秋辉进入公众视野。他说:“今年底,我们将举办吴秋辉先生学术研讨会,一定会受到学界关注。”

鲁迅朋友圈的“聚雅范儿”

中国现代文学史,要选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鲁迅。徐国卫盯着自己的浩繁藏品,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以鲁迅为主线梳理一下,脑海里闪出“朋友圈”的意象。鲁迅朋友圈,是真正的“聚雅”,高大上。

徐国卫说:“我珍藏着一批数量可观的鲁迅先生以及与他相关之人的史料档案,这些档案所涉及的人、事、物纵横交错,一件一件铺展开可窥得见那个新文学发轫与兴盛时代的真实历史图景。当时兴奋难耐,就想着如果出一本关于‘鲁迅的朋友圈’的书,将馆藏中的这些原始信札、手稿、民国版本图书、老照片等资料呈现出来,将鲁迅周边交往的人物以实物的形式捋一捋,是否会很有意思?是否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了想法,趁着想法还热乎,还没冷却,赶快做。但是真正干起来,工作量太大了,挑选起来非常费劲。挑出的资料俨然一座资料山,在急躁,开心、焦虑中,遴选出包括民国和少量新中国成立后重要档案近200种。“鲁迅朋友我分了三类,也就是故交、相知、信徒。”

第一类,初时相处很好,可是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走丢了,甚至反目为仇。徐国卫珍藏着被鲁迅称为“心异兄”的钱玄同1932年出版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签名本,有鲁迅写过的“半农君”的《扬鞭集》《中国文法通论》等签名本,有与鲁迅“他来,我就走”势不两立的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手札,有鲁迅爱恨交织的二弟周作人的信札,还有胡适、孙伏园、徐志摩、郭沫若、林语堂、夏衍、周扬、成仿吾、苏雪林的著作版本或手迹。

第二类,在文学领域,与鲁迅无论在思想上抑或在创作上志同道合的人。徐国卫珍藏有鲁迅的老师章太炎的章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12月1日出版的《制言》,有对鲁迅尽了没世不渝友谊的蔡元培的信函,有许广平也叹之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的诤友许寿裳的著作《章炳麟》初版本,有文坛密友郁达夫的限量签名本35号《闲书》和郁达夫的信札,有半生呐喊半生沉寂的挚友台静农的手稿,还有冯雪峰、胡风、茅盾、老舍、内山完造、阳翰笙、郑振铎、川岛等的著作出版本或手稿。

第三类,敬仰他、崇拜他、追随他的青年作家和学生。徐国卫珍藏有许广平的《抗议和声援》手稿、《鲁迅书简》(丙种本)三闲书屋1937年6月初版本,有将鲁迅视作“慈爱的祖父”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1948年8月生活书店3版),有平生唯一钟爱鲁迅先生的萧军的《关于

徐国卫坦言,“鲁迅朋友圈”不仅是自己罗列的这些,一定还有遗漏,这是一次尝试。他将继续采用这种呈现原始史料为主的方式,每年选取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文坛大家、名家介入,来展示现代文学的真实历史。

徐国卫收藏现代文学家新文学版本文物有两千余种,几乎囊括新文学史上那些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版本。“于我而言,每一本都如同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每每置身其间,小心翻阅,那些藏在缝隙里的旧积的微尘,随着书页的翻动,飞入空气中,于阳光里似有若无轻盈跳跃,便觉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了流动,周遭充斥的是那个时代的气息,眼前闪过的是新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极具标签意义的人与物。“徐国卫说。

老舍的两个方凳

徐国卫让我看展馆里的两个方凳。他说,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时用的家具。收藏这两个方凳还有段故事呢。

老舍写过短篇小说《断魂枪》,创作素材正是来自他在济南的学武经历。1992年,为撰写《老舍与济南》一书,济南文化学者周长风和李耀曦遍寻老舍资料,他们注意到老舍夫人胡絜青1981年写的《重访老舍在山东的旧居》中的一句话:“他在齐大的时候,就跟着武术老师学过拳棒。”这位武术老师究竟是谁?

1992年10月,周、李二君结识了济南无线电六厂退休工人陈庆云,陈庆云的姥爷就是老舍在济南时的武术老师,名叫马永魁,字子元。在陈庆云家里,周、李二君见到了1934年老舍赠送给马永魁的一把折扇,扇面上老舍用略带魏碑意味的小隶书写其随马永魁习武的经过。

周长风认为,《断魂枪》中塑造的“神枪沙子龙”,明显有着马永魁的身影。而从沙子龙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国演义》里横枪跃马、百战百胜的常山赵子龙。

《老舍与济南(增订本)》出版后,周长风送了一本给徐国卫。书中《老舍和他的武术老师马永魁》一篇写到老舍送给马永魁的折扇,以及老舍在离开济南去青岛时“将一把题写书法的扇面、沙发、方凳等家具留给马永魁,并赠送一方端砚和一只大象形香炉”等信息引起了徐国卫的注意。在询问周长风当年寻访马永魁后人的大体位置之后,2019年2月底,徐国卫也来到上新街寻访。

在上新街,徐国卫根据街坊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马永魁外孙陈达,“我就问陈达先生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去青岛时,送给你姥爷的那些物品,现在是否还在。陈达先生告诉我,那把折扇由他哥哥的孩子捐给了大明湖畔的老舍与济南纪念馆,有一对烛台很早就没了,另外有个墨盒,前几年搬家时也不见了,现在唯一留下来的是两个方凳。”

寻得方凳,让徐国卫十分激动,他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舒济专门写了一篇《老舍的济南情——方凳的故事》,文章中写道:“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徐国卫先生找到了马拳师的外孙陈达先生。陈先生已是马式拳法的传承人。徐国卫正好帮陈先生将‘马式查拳’申报非遗。陈先生将这对方凳捐赠给了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80多年后,这对普普通通的方凳在历经了战乱、动荡和浩劫之后,几经搬迁终于又和老舍先生的其他物品陈列在了一起。方凳依旧品相良好,但最初购买它们的主人早已不在人世。这对方凳见证了老舍先生一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这是老舍先生济南时期留存下来的唯一的生活用品。”

有意思的是,方凳的故事也让舒济注意到了一张1934年夏天在济南上新街拍的老照片。照片里老舍站在胡絜青身边,胡絜青抱着不足1岁的舒济。舒济用放大镜仔细地看这张照片,“竟然发现在我们身后茂盛的花草之中就有一个方凳,上面放着一盆花。这不就是现在博物馆里的方凳吗?这让我高兴极了。我今年86岁了,方凳比我的年岁还大。我生在济南,父亲为我起名,名字里有一个济南的‘济’字,与济南有缘。幼年时一定和它有过亲密的接触。80多年后能再次相见真如老友重逢,无限感慨。”

为《老舍点戏》点睛

10年前,徐国卫偶然得到68件手稿,经认真研究认为是老舍先生的,但还不敢完全确定,徐国卫就请老舍先生儿子舒乙当面辨认。舒乙先生看到手稿很吃惊,他说:“哎哟,我怎么没有见过呢,太珍贵了。这就是我父亲的毛笔字,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舒乙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手稿进行了研究,后来还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

徐国卫说:“68出京戏手稿有文戏,也有武戏,《群英会》《捉放曹》等,这些京剧里的经典剧目,老舍先生用他对传统京剧的理解,对这些经典剧目进行改编,用平均250字左右的篇幅,写明每出戏的故事纲要,以毛笔书写,具有极高的文学、戏曲、书法价值,是文艺领域的重要史料。”

徐国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从全国约请知名画家为这68出京戏配上生动传神的精彩插图,与手稿一同展出,一定会产生出奇的效果。为让想法落地,徐国卫操心费力,为此耗费了4年多的时间。

2018年9月28日,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了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中老舍改编68出京剧剧目的提纲手稿,全国各地戏画名家韩羽、丁立人、聂干因、吕超然、谢春彦、施胜辰、潘裕钰、杨慧生、左和平、许力、章白、阿莲以及我省著名画家张志民、孔维克、宋丰光、张锦平、马骥、岳宏、李学明、徐永生、于明诠、李勇、张宜、石丁等55位当代知名画家根据剧目创作的画作。

舒济看到父亲的68件手稿十分激动,更感激徐国卫为《老舍点戏》“点睛”的付出,她说:“老舍先生爱京戏、懂京戏、会唱京戏、写过京戏。他为京剧的发展和传承做过许多事儿,为‘戏改’尽了他的一份责任。徐国卫先生发现、收藏了这份手稿,又为研究老舍的京戏创作与戏剧理论提供了一份新的宝贵资料。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份手稿一定会补遗到《老舍全集》之中。《老舍全集》会因有缘徐国卫先生这样尊重文化,敬爱老舍的有心人而越来越全。”

作为中国老舍研究会的理事,徐国卫说,老舍对济南感情太深了,他视济南为第二故乡,在济南写下了好多名篇,能为老舍先生做点事情,是莫大的荣幸。

徐卫国痴迷收藏30余年,为了收藏,筹措了大量资金,直到现在有些债务还没偿还清,但他痴心不改。(来源:大众日报  逄春阶)

文物会说话 等待伯乐缘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在聚雅斋留言

徐国卫:还原百余年若干文学现场

记者在采访徐国卫(左一)

文物是会说话的,只要你仔细倾听,文物会向有缘人发出信息,而且特别精准。徐国卫收藏的文物,让他跟全国的学者、作家们结缘。

2016年11月26日,老舍的女儿舒济看到徐国卫收藏的老舍200多件文物、手稿等,激动不已。她抄录了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句话赠给了徐国卫:“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去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徐国卫编选了《新文学百年风华》书影集以为纪念。著名学者陈子善在序言中说:“他(徐国卫)从个人收藏的角度展示新文学单行本书影的千姿百态,再加上必要的文字解说,用这样的方式回顾现代文学史,向新文学先驱者致敬,虽然只是一部选本,无法齐全,却是别具一格,盛情可感。”这位阅书无数的学者还感慨地为聚雅斋题词:“凡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都应该到这里来看一看,想一想。”让陈子善惊讶的是,他的研究对象——作家张爱玲的手迹也在聚雅斋里。其中,他还发现了一本1941年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的《天才梦》,这是上海西风杂志为纪念创刊三周年策划的征文结集,当时18岁的张爱玲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1300字的《天才梦》应征。《天才梦》结尾就有张爱玲的那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徐国卫收藏了不少孤本或存世只有个位数的新文学代表性作品。诗人王独清1928年11月出版的诗集《IIDEC》曾受到鲁迅先生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也已著录此书(目前所知全国仅一家图书馆收藏),但鲁迅为什么批评这部长诗?从未见研究者讨论,这个问题长期悬而未决。2019年5月2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在聚雅斋中找到了原书,他多年的论文,也终于写就。郜元宝激动地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求之有?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国宝嘉惠学林。”

一本本古朴典雅的杂志和作家著作初版本,有的已经上百年,但品相极好。如《青年杂志》《新青年》,如鲁迅的《域外小说集》初版本、胡适的《尝试集》初版本、老舍的《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初版本、王统照的《山雨》初版本、闻一多的《红烛》初版本及闻一多为徐志摩设计的《猛虎集》初版本等,让人过目难忘。我想,无论是封面题字,还是朴素、简洁的封面设计,都会给当代装帧设计家以启发。

很多学者、收藏家都对徐国卫所藏藏品的数量之丰、价值之高叹为观止。有一次,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来看他的收藏,当看见《女神》初版本时,他吃惊地说:“我以为全世界总共只有三本半,怎么你这里也有一本啊!”见到了“宝贝”的舒乙那天特别高兴,从晚上9点钟一直谈到深夜方才离去。而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2017年7月14日应邀来到聚雅斋,看到《女神》初版本和大量的文献资料,激动万分,写下“惊讶,亲切,目不暇接”的留言。

如今,聚雅斋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师生光顾的地方。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两块砖墨讯创办人之一、《经典诵读与书写》主编王振夜访聚雅斋,藏品太多,看着看着,竟然耽误了返程的火车。

10多年前,徐国卫开始涉猎名人手迹的收藏。那时候价格便宜,而且有很多宝物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在一次收藏徐悲鸿画作的时候,他意外发现了徐悲鸿的十几封信件,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一并收下。回到家中,他开始阅读这些信件,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这位艺术大师如普通人般的丰富情感。意外的收获让他发现了又一个新领域,从此一发不可收,迷恋上搜集名人手迹,跑到全国各地寻求。

2020年6月5日,徐国卫接待了一个特殊客人,他是梁漱溟的长孙、知名学者梁钦元,展馆内珍藏着一封38年前梁漱溟写给堂弟梁焕章的信札,盯着祖父的手札,梁钦元非常激动。他为徐国卫写下了祖父梁漱溟的名言:“无我为大,有本不穷。”

“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使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树立起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讲我们中国的故事,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国人在物质丰富之后,活得更加精彩。”徐国卫说。(来源:大众日报  逄春阶)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