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辛勤路,不忘亲恩到白头;
落笔有神颂情爱,丝丝缕缕泪腺流!
阅读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威海作协终身名誉主席李富胜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老院子》,从开篇的“思念”讲述梦中见到母亲、回忆母亲的故事,到书末压轴的“一缕温馨情真切”讲述拜访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经历,浸润其中的情感底色是真切、浓烈、悠长的父母情、兄弟情、师生情、朋友情,支撑作家成长的励志力量是父母的教导——成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文化人。
作为曾担任威海市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的作家,自小学作文启帷文字生涯,自中学作文开始文学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歌词等文学作品之后,李富胜在退休之后的第五年开始,将其一生进行梳理回味,在二零一九年至二零二一年春天这段时间内,日夜兼程,写下了以“思念”为主调,以亲情、爱情、友情为底色、以父母、兄弟、老师、朋友为描写对象,在浓郁的情感涌动中,以生花妙笔为读者呈现了其真诚、坦荡、无私、大爱的生命轨迹。读罢每一篇,都会为作家的真诚感动,为其勤奋进取、真诚做人做事的精神打动。自古道,为文者,贵乎情。这是散文集《老院子》始终萦绕的主旋律,也是作家倾情回顾人生历程的珠玑之作。
《老院子》共汇集了作家的98篇文章。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成长的轨迹、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深蕴其中的是作家对真善美的崇尚,对人生无悔的执着,对家国情怀的深情。
一、通过对亲人、师长的回忆,连缀起家族与社会的变迁史,勾画出一幅幅人生的画卷,一段段令人感同身受的社会画面。从体裁上说,散文集《老院子》中“乡情·忆事”与“少年·童趣”两篇,是作家个人的家族史、成长史,在每一个细节的回忆中,为读者再现了建国后父母为了家业含辛茹苦的往事,也襟怀坦荡地叙述了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的成长故事。在新中国还处于为温饱打拼的时代,胶东人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一直到改革开放,广大农村的生产力处于落后的状态,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吃不好、穿不好的生存压力,让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温饱线上拼搏。作家将这一时代的故事通过一篇篇回忆文章,娓娓道来,用大量的细节体察出父母的恩典、老师的教诲、兄弟间的相濡以沫,用含泪的笔墨将人间大爱演绎在亲情、师生情、兄弟情、朋友情之中。胶东人民的坚韧、朴实、勤劳、智慧、善良等等优秀品格刻画在一个个亲人身上,他们曾经的历史影像,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之后,新生的中国人为新生活拼搏进取、坚韧不拔的历史见证。
作家李富胜兄弟五个,父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因为“在政治上被定为历史不清”被隔离,不久患上半身不遂,直至失语,家庭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艰难的生活中,是母亲给予了儿子们家庭的温暖,靠着缝缝补补,节衣缩食,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岁月。
文集中最让人泪腺不断的篇章是作家对母亲的回忆,这样的文章有:“思念”、“我的眼泪”、“灯影”、“梦见母亲”、“手”、“村口”、“老茧”等。我们从作家母亲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为人母后吃苦耐劳、隐忍坚强的品格,看到了为家庭建设无私付出、任劳任怨的精神。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也曾在全力劳作中奉献了作为男人的热血与汗水。这样的回忆文章有:“父亲”、“父亲的期望”、“梦中呓语”、“跪在父母墓前”等,作家对父亲的爱同样令人动容。
在深情的历史回味中,“老院子”、“老石碾”、“老井”是胶东农村都非常熟悉的住宅和生活设施。就是在这样的场域中,人们不屈不挠,繁衍生息,作为历史的主角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家通过深情的文笔,在对亲人的无限缅怀中,以小家代大家,保存了几代农村人的生活史、奋斗史;再现了胶东的民俗、民风,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儿女的寄托,从而凝练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特质。这为作品增添了温度和厚度,形成文集的主基调。
在“老师,一路走好”和“老师,我想对您说”两篇文章中,作家深情回忆了高中班主任老师曲厚芳老师悉心教导、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以及毕业后与老师一辈子的情感链接。作为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曲厚芳老师水平高,教学得法,深受同学们的热爱。在老师回到山东大学教学后直至去世,作家与老师始终保持师生情谊,老师也一直关心着作家的成长,并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这是那个年代纯洁的师生情的深度写照。我们为作家虚心好学、一生执着于文学创作找到注脚。在“兰姐”一文中,深情回忆了初中时的音乐老师崔永兰,在父亲被批斗的夜晚单独留下自己谈心的故事,以及老师为争取让他加入学校“红小兵文艺宣传队”的良苦用心,历史往事在老师回城分别近五十年后仍历历在目,岁月流逝令人感叹。
在“不能忘记的过去”中,作家深情追忆了过早去世的三哥,在其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受到哥哥的呵护,三哥的坚强、多才多艺,还有难忘的同胞情谊,成为作家生命中的精神财富。
在“少年·童趣”一编中,作家集中回顾了少年时的往事,其中,“两个鸡蛋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上小学时,为了能被记入班级的“好人好事记录簿”,作家将在村里的大麦场草垛里发现的两个鸡蛋,在经过内心的争斗后毅然决定交给老师。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雷锋时期,做好事是时代的集体意识。但是在鸡蛋十分珍贵的时期,这件事还是见出作家拥有一颗纯美的心灵。就是依仗这样的心灵,让作家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家国情怀,在一生的文学生涯里歌颂真善美,成为其文学写作的主旋律。
二、通过梳理人生的启迪,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生的感悟与哲思,化作一首首温馨的散文诗,一篇篇对时代英雄与民族精神的赞歌。散文集中“随想·遐思”与“感悟·启迪”两篇,汇集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对发生的一些时代大事件的思辨与评价。为此,我们看到,这里呈现了多篇短小精悍的小品文,内容涵盖抒情、哲思、事件评论、家乡美食的称颂、书评、对时代英雄的赞美等,看出作家对生活关注之广,对社会事件关注之深,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及时赞颂。
小品文,是散文中篇幅短小者,情感与思想凝练者,往往是作家的激情创作,具有灵感闪现、激情迸发等特点,是散文中的诗与歌。当然,这种写作的灵感不是偶然的,而是作家长期生活阅历与写作积累的厚积薄发,是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实践总结。在《情》一文中,作家对弥漫人间的情进行了梳理,她们是父母儿女情、夫妻情、同学情、战友情,“情是五彩斑斓的,情是热情洋溢的,情是人间大美!”在《爱的力量》中,作家对“爱”的思考与赞美,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力量:“爱,是语言中最温暖的词;爱,是人类本质内涵的重要特征;爱,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有了爱,人类才能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有了爱,人类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德行》中,对德行二字的含义与社会意义进行深度解读:“德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坚守,是个人行为规范的主动自觉,是思维理性导向的准则,更是适应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共同约束.....”。
作家关注社会的好人好事,并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生命延续》一文中,对威海市道德模范张云华和儿子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歌颂。儿子赵丹,在英年之际患上绝症,他在临终前对母亲说:“妈,以后我不能孝敬您二老了,我想换另一种方式陪你们”。儿子去世后,母亲张云华将儿子的肝、肾脏和眼角膜分别捐赠给五位患者,实现了儿子捐献器官、造福他人的遗愿。
对家乡的热爱与赞颂,是作家写作的一个热点。《美哟,威海湾》一文中,作家化作一位多情的诗人,在清晨,站在美丽的威海湾畔,面对金灿灿的朝阳照耀下的大海,发出了心灵的呼喊,对岸边的雕塑——海螺女等注入了诗情画意,威海湾,是作家钟情的仙子,“我听到了你的呼唤,我触摸到你的心房......你让人心动,你让我爱恋......”。在《鲅鱼水饺的味道》中,作家细腻地将威海美食鲅鱼水饺的做工进行描述,不禁让人馋涎欲滴,文中讲述了这一美食的民俗与文化寓意,更让人心向往之。
威海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曾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巨大贡献。《红色乳娘精神内涵思考浅议》中,作家以民族文化为视角,阐释了发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乳山市的乳娘事迹与乳娘精神,包蕴其中的精神内涵,为弘扬乳娘精神和红色基因发出了时代的呼声。
文集中还收入了作家的对摄影作品的赞评,以及影评、书评,是作家关注现实人生的一种深情聚焦。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中国登山人两次攀登珠峰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历史,作家深入其中,对电影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与拼搏精神进行了赞美,发出“攀登者呼唤伟大的民族精神归来吧”的时代强音。《炽热丹心浓浓情》是一篇书评文章,对作家梁翠丽的散文集《蔚蓝色的记忆》进行了条分缕析式的分析与评论,对散文创作要把握“形”“神”“情”等进行了阐发,见出作家对文学写作的研究与见解,颇有启发。
三、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文学体裁,观照小我人生与大我社会,追忆历史印记,书写时代心音,彰显了一位作家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总览散文集《老院子》,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倾情为之的力作。作家的内心里,始终怀着对父母、老师、兄弟、朋友的深情厚谊,怀着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价值追求,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与崇尚,把每一件事、每一段人生经历都详细记录在心灵的簿记上,在岁月的窖池中发酵,在阅历的洞藏中酝酿,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纪实性的每一篇文章,时间、地点都是那么清晰,这是日常功课扎实的表征。同时,作家长期坚持写作、创作,对文学技法手法相当娴熟。为此,我们在文集中看到多种文学体裁的灵活运用,内容涉及亲情回忆、人生感悟、文学评论、人物感怀、采风游记等,文体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有小品文、散文诗,有小说,有赋体,有剧评、影评、文学评论,可谓文体大观园。
在散文集里,小说隐藏其中,是作家叙事风格的演变。这一创新体现在《恐惧中的铃声》一文中。这是典型的小说手法的运用,以第三人称讲述一位少年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烧草问题,在发现一处好草场时,兴奋地搂满了装草的网包,可是在回去的路上,天色渐晚,心里充满对黑夜的恐惧,加上肚子饿,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中运用小说手法,描写了少年的心理活动,营造了典型的环境,凸显了少年的坚韧与坚强,“疲惫与饥饿不断地折磨着他,渐渐消耗了他最后的意志,一会儿,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少年的睡梦中,响起了自行车铃声,一位路过的大叔,仿佛天降,成为少年的救命恩人,不仅帮着他托着鼓涨的草包,还送他回家,直到在村口遇到了等待的母亲,好心的大叔没有留下来喝一口水,就继续赶路忙自己的事去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散文风格,用小说文法让读者印象深刻,从体例上品评,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文集中有一篇专门的赋体文章《水韵赋》,四言结体,将水的气韵与灵动,将中华疆域之水,中华文化与水的渊源,水与人、自然万物的亲和,敬水爱水的情怀等等意境尽情宣发,见出作家对大自然观照、关注与研究体悟之深,文章富含哲理与寓意。
剧评文章《铭记历史于心凝聚民族精神》一文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地进行历史回溯、人物塑造等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刻独到的艺术剖析,让读者知晓“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与独立的卫国之战,是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的绝地反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散文集《老院子》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一是内容感人,通过亲情大爱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二是体裁丰富,语言充满诗画美,是作家先后写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文学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集大成之作。三是以真诚坦荡的胸怀叙事,将人性之光体现无遗。阅读每一篇文章,都如行云流水,不枝不蔓,充满浓郁的情感和历史印记,弥漫地域文化生发出的人情、民俗、道义与人间大爱,为胶东文化叙事树立了典范。作家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引用过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老院子》是民族的,是中国故事的范本。四是在艰苦生活中励志,弘扬真善美。该文集以家族生活为题材,以核心价值观为关注点,以社会热点为观照对象,多视角、多领域地反映社会生活、时代印记,践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让读者感到亲切、熟悉,从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作家的成长与进步对年轻读者寻求人生之路颇有启示意义,即不放弃理想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跟随时代,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将会是无悔而光彩照人的一生。
《老院子》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当代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的拼搏,离不开父母对儿女的家庭养育,离不开老师对学子的教诲。中华文化倡树的感恩、孝道、仁义、诚信、进取、坚韧、执着、爱家、爱国等文明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姜建政)
作者简介
姜建政,1966年1月生,山东栖霞人。吉林大学文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威海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