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耕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我是夏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下社会热点的影子,比如以身体为资源的置换,以爱之名的猜忌和伤害,阴错阳差的漫长寻亲路,慰藉孤独的城市垃圾场……余耕不是预言家,但他却一眼看到了那些心底的“黑洞”,他写人在黑洞驱使下所做出的种种,写人想要修补黑洞所努力的种种,这其中有些遗憾因为再也无法挽回而显得愈加残酷。也正因为“黑洞”的存在,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过去,发生在当下,也会发生在未来。
01
愤怒来自于不理解
余耕最新的中篇小说集《我是夏始之》,收录了7个故事:《我是夏始之》《以爱之名》《末日降临》《寻亲记》《我是余未来》《魔伽吒》《临摹》。
其中,与小说集同名的这一篇《我是夏始之》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如果没有明天》的姊妹篇,由后者改编的影视剧《我是余欢水》是2020年的现象级作品。《我是夏始之》中的主人公夏始之,其实跟余欢水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们是社会芸芸众生里最不起眼的那些人,他们也没有气魄和能力去面对、去修补心里的“黑洞”。
小说是从夏始之去五星级酒店寻找出轨的丈夫开始的,她从来不舍得跟丈夫住这样的酒店,甚至连最后关头想要给自己壮胆都不舍得买260块钱一杯的白兰地,而是去酒店旁边买了一瓶21块钱的二锅头。
在今天的社会语境里,大概很多读者会怒夏始之的不争,却无法哀夏始之的不幸。读者或许会为夏始之的懦弱而生气,既然都到门前了,为什么不能踹开那扇门,既然明知道过往的关系是个陷阱,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甚至有些读者会谴责她不自重,竟然把自己的女性身体其视为一种可以进行利益置换的资源。夏始之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或者说,她不是一个“完美弱势者”,在她下定决心去面对亲生母亲之前,一些读者对她的同情里定然夹杂着许多愤怒。愤怒是来自于不理解,而不理解是因为我们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和经验去解释他人的处境。在福利院长大的夏始之一直以卑微的姿态面对生活,因为她以为自己是可以被随时抛弃的那一个人,没有必须存在的价值。
“哲学并不是灵丹妙药,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伤害,在她心底掘了一个无底洞,仅凭哲学是填不满的。婚姻曾经为她心底的黑洞照进一缕曙光,她在婚姻的滋养中,渐渐地积攒了勇气和自信,开始像一个社会人一样面对生活。但是,婚姻的突然坍塌,又让她的黑洞陡然间扩张。夏始之觉得自己的婚姻已经不能用‘失败’两个字概括,而是比失败更让人痛苦百倍千倍的构陷。”
小说里写道,夏始之走入丈夫出轨的那家五星级酒店时,心中泛起悲酸。我们一定知道她“酸”在何处,可是我们却无法理解她为何而悲,甚至不懂她拼力挽救这段婚姻的意义。
《我是余欢水》剧照
02
故事里人的命运令人唏嘘
余耕为夏始之的故事保留了一个温暖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夏始之终于消解了心里对怨恨的偏执,拾起眼前生活里的那些爱。但在另一篇《以爱之名》里,偏执虽然被放下,爱则成了一种单方面的留守和思念。
《以爱之名》讲述了逄博和方竖从青年到中年的爱恨故事。他们在大学时光的最后一刻坦承爱意,甚至为此奋不顾身,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因为猜忌遗憾分开。“逄博和方竖,就是这样一对骄傲的璧人,谁都不肯向对方低下高傲的头。”那种因爱而生的占有和不屈服,是他们彼此心底的“黑洞”,也造就了所有的遗憾,而残酷的是,这些遗憾到了最后已经无法弥补。
“她一页一页撕下日记,填进火焰里,烧掉逄博的爱,也烧掉逄博的恨,烧掉逄博的阴暗,也烧掉逄博的神圣。从中午一直烧到黄昏,方竖把最后一本日记的封底填进火盆时,突然,她在火焰中,看见一行字:没有狭隘的人心,只有人心太狭隘。方竖想,这应该是逄博的绝笔。她急忙探手进火盆,想掏出封底来看看落款的日期,可是,太晚了。一股迅猛的寒风吹过来,刮飞了方竖手中的灰烬,只留下一阵锥心刺骨的疼痛。”
《以爱之名》的结局出乎意料,反过头来重新阅读,又会发现此前已经伏笔重重。在这本中篇小说集里,余耕不止在这一篇中展现了他对小说的驾驭能力,他知道如何去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怎样让读者看完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比如在另一篇《寻亲记》中,他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孩子郭靖凭着有限的记忆寻找双亲的故事,漫长的寻亲路上发生了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让人感慨命运弄人。当所有读者即将看到希望,期待郭靖一家终于要团圆时,一切又戛然而止。
关于寻亲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可是,我们熟悉的是出现在媒体上的寻亲新闻,有限的篇幅里略去了其中很多的波折和纠葛。在《寻亲记》里有诸多命运遭遇的细节,我们知道那是小说,但我们也知道那不全然都是虚构。
正如《我是夏始之》《以爱之名》《寻亲记》一样,余耕就在这些精巧的结构里讲述了一个个让人难过和唏嘘的故事。有人不甘放弃已到尽数的婚姻,有人不愿向爱情低头,有人在城市垃圾场里寻找慰藉,有人在社会和家庭的碾压里失去光芒,有人因为自己的私心造就了他人的悲剧,有人积虑大半生终于达成所愿。
作家余耕
03
人生无法被“便利”概括
作为读者,我们最应该从《我是夏始之》这部小说集里得到什么?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便利的时代,而便利也成为我们的生活追求之一。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略过很多细节。比如当下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话语之一是“女孩帮助女孩”,在网络和终端连接的虚拟世界里,女孩们希望女孩们受到不公和伤害时能够以拳头回击,鼓励女孩们说出来,站起来。可是,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场由性别和立场构成的舆论站队,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喷涌的社交网络并没有耐心去探究当事人心底的那个“黑洞”到底是什么。
如果夏始之的故事是一则社会新闻,那定然会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可以想见,网友会大力支持她与出轨的丈夫离婚,甚至帮忙寻找丈夫出轨的蛛丝马迹,替她抓到破坏其家庭的情敌。可是这个过程中,网友也会发现夏始之所涉的利益交易,寻找私家侦探的“心机”,甚至所谓的“一夜情”,可以想见,随之而来的便是舆论的反转,夏始之甚至可能因此成为网络暴力的对象。
可遗憾的是,在深受二元论影响的社交网络上,鲜少会有网友愿意深入夏始之的人生去理解夏始之,能为之发声已是慷慨之举。其实,这部小说集里的所有故事如若放到社交网络上,大概率都会引发这样的风潮反转。我们便利地判断一件事,便利地得到一个结果,但却未必是正确的。
技术可以带来便利,但是情理却不能。很多时候,我们能与主人公共情,能产生同理心,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恰好契合了我们的立场和经验,而非是我们真正去理解了他们的人生。人生无法用便利来解释,也就无法被便利概括。
身处便利的社交网络,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的热情和慷慨,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确定一下它们的阈值,它们不应该是我们在一个便利判断之后的一种情绪和声音的施舍,当我们决定热情且慷慨地发声支援的时候,能否多一些悲悯,跳出一些狭隘的束缚,去理解他人人生的复杂。
《我是夏始之》里有些篇目已经进入影视改编的环节,想必届时又会如《我是余欢水》一样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在社交网络上制造各种被热议的话题。在这之前,不妨先通过小说文本来阅读这些还没有被具象化的故事,它们属于余耕,“笑话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