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4-24 15:09:39
  我是江苏省射阳县兴桥人,一辈子做三件事情:读书、用书、写书,出版32本书,而且多是写自己亲历的事情。

我是江苏省射阳县兴桥人,一辈子做三件事情:读书、用书、写书,出版32本书,而且多是写自己亲历的事情。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江苏省射阳县委宣传部请我给家乡人民讲授“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历。这是我的线上交流。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在世界读书日讲解《龙顶山书院记》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把我的《龙顶山书院记》,也是我的读书观和同学们讲一遍,希望能对你们的读书能有所启发。

这篇散文写于2015年夏天,我在九间棚买了民居,之后把它改建为龙顶山书院,到这里已经生活七年了。

《龙顶山书院记》分成了六段,前面三段讲了背景,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自己的想法。后面三段表达了我的追求,也就是我的读书观,实际上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借读书这件事情来表达。今天,我把核心词讲一讲,有名言警句的味道。

开头叙述九间棚这个地方背景,请大家看:

沂蒙崮秀,名冠天下。进大峪沟,仰观云上绝壁,九间棚村,坐落龙顶山崮上,四面悬崖,坡陡涧深,回肠九转。上岭方知平畴万亩,森森连岭,天地静默,清谧淡然。

书院建在天地静默,清谧淡然的地方。后面写的是我从1989年以来在这里蹲点调研。

岁岁入山数次,逾26载。熟知村中事,无论叟幼,名皆呼出,村民亦以亲人相待,进村拉手牵衣,离村远望相送,情相笃,习相随。与嘉坤不是兄弟,胜若兄弟;此间不是故乡,胜若故乡。

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呢?不仅是自然环境,更是社情和亲人之情。我才能在这里住得下来。

第四段是自然环境的生活。到第五段开始表达我的看法,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这里:

入山有小圣堂、朝阳洞,都是避世之所,避世方能读书,读书使人致远,致远利于反思,反思使人升华。

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读书,要达到什么结果。现在,到了人生总结的时候了,一边读书,一边写书。下面两句:

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

经历了人生坎坷之后,我选择这样的环境。害我的人、整我的人,我看不到了,由此进一步表达我的看法。接着又回到了我自己身上了。到这里来,我有个感慨:

世人皆是书山出,少见晚来归书海。

谁没有年少的时候,都是读书人出身,考上大学,参加工作,都是爱好读书的。但是很少见到退休以后再进入书海的,这也是我的一种状态。这里,有点陶醉了,显示自豪的心态。

安得晚年外适内和,总结归纳,著书立说,体宁心恬哉?

这是一个很幸福的境界了。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呢?表达我的内心世界;

吾此生刚直前行,几度沉浮,数感世情浇漓。然乡亲以优容抚我,龙顶山以灵胜待我。安宁最是读书处,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

接着就进入文章的高峰,一层一层下来,自己进入此等读书之所有何求?

今获此等读书之境,夫复何求?一求读书养德,君子归仁;二求读书养智,百识变通;三求读书养礼,行止有矩;四求读书养功,慧济天下。

读书为了什么?一是修德,二是养智,三是守礼,行为举止,四是养功,慧济天下。这四句话,一层一层下来了,到画龙点睛的地方了,何以慧济天下?这样,我的座右铭出来了。

一曰社会趋势发现力,二曰国家难题破解力,三曰社会进步引领力。乃文人价值之至。

这段话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包括我们崇敬的马克思、毛泽东,也钦佩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鲁迅的追求,中国文人志士和当代哲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不过我自己归纳出的这三句话,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是我一生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追求。历史趋势的发现力,要发现问题,而且是历史趋势,不是一般的事情;国家难题的破解力,属于国家级难题;再是社会进步引领力,就整个社会而言。“三力”的标准,是文化人的最高生产力,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扑腾大半辈子的定位。

我在1995年的座右铭是“发现思想,引领社会”。到了2009年,我的思想有了飞跃,归纳出这三句话。背景是我2009年3月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遏制中国金融风险,被很多人认为是“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作”。这也是我人生最高峰。我的高峰不是在体制内,而是在体制外,是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对国家走势起了重大作用,为此写了一本书《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记载了这件事情。因为有了这个作用,我才敢说这个话。你写的文章了不起,因为你是新华社,或者在中央机关,你的地位、身份决定你的成就,别人也承认,但这不是你的水平。有的人,一旦离开体制与职务,便一文不名了,再也写不出什么了。会不会读书、写文章,当官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我自以为,“三力”标准,是中国历代上文化人的最高境界。这个话,没有人说过,这是我自己的话。历史上的人说不出来,只有21世纪的人才说得出来。现在,我到九间棚这边来建书院,虽然是深山野洼,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也听不到鸡叫、狗叫、羊哼哼,人声亦少,看不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只听见鸟叫,冷清些,然而我的追求在此天地静默,清谧淡然的地方能够实现。

最后文章收尾,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呢?有这么几句话:

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

就是我现在状况。大家看到前面的展览馆,有一板块,一直到了68岁这一年,全国的报纸整版发表我写的理论文章,一个版面只登一篇文章,一年就有39个整版。这种状况,在国内的文人中,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我觉得虽不能说独一无二,应该说是极为罕见的。

我为这种生活而满足,因为我“上得天光,下接底气。”我是在村民中,周围全部是平头百姓,没有一个官员。

在这里有一个石碾,我坐在上面写了八本书的内容。每天早晨从五点写到九点,我到门外,天亮了我就起来了,写了4000字,再吃早饭。我能写32本书,我仍然在发挥作用,就是“出笔引领乾坤”,这不是说大话,而是现在能够做到的。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天亮了,我就起来了,从五点写到九点,在门前树林前写了4000字,再吃早饭。如果没有来访,我一天多时能写16个小时。

一个退休的人,在体制外的人能做到这样,就是苏东坡、范仲淹也未曾做到。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已经是58岁,他后来也没有做什么显赫的事情。我从58岁后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写了12年,到70岁仍然一年能写100万字的时政经济文章,每年接受数百次记者采访,引领舆论,历史上有谁做到的呢?当然,我们现在的时候条件是互联网社会,能够快速传播,我们比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的条件好多了。

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相伴日月,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愿。

清泉,白石,你们都听到我说的话吧?我刚才重点把这篇散文写作的背景、环境以外,重点讲核心词句。这些语言全部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仿照来的,都是自己的语言,是自己一生的读书体会。是我血管里喷出来的血,不含水分。

我在38岁那一年,在曲阜曾经写了我的读书铭,处在中青年状态,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抒发志向为主。而这首龙顶山书院记,已经64岁,可以说埃尘落定之后的心里话,凝炼一点,集中一点。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启发。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在九间棚山上,书房外是一片树林。过上“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的生活。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我在书院收藏有二万册图书。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我喜欢与树林作伴,在屋外读书写作。哪怕下雨天,我也在室外屋檐下写作。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到了68岁这一年,全国性报纸上仍然有39个整版发表李锦的经济理论文章。

附:龙顶山书院记

沂蒙崮秀,名冠天下。进大峪沟,仰视云上绝壁,九间棚村,坐落龙顶山崮上,四面悬崖峭壁。村民刘嘉坤率众劈山开路,坡陡涧深,回肠九转,其境胜绝。上岭方知平畴万亩,森森连岭。

我本苏人,己已年秋后,时任新华社记者,在此蹲点调研52天。逾26载,岁岁入山数次。熟知村中事,无论叟幼,名皆呼出,村民亦以兄弟相称,进村拉手牵衣,离村远望相送,情相笃,习相随,时愈久,人愈熟。不是故乡,胜若故乡,与嘉坤不是兄弟,胜若兄弟。今在此落脚建书院,因背峰石屋六间,作晚年归隐之所。

独门独院,坐北朝南,梧桐环绕,一称心力。西北吴王崮,东北天宝山,阻阴风,防徂暑;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山间石块一垒到顶,不加粉;石径石墙石屋石桌,皆天然。堂中设书架五十,系山间松木削成。院藏欧学及儒、道、佛书各百卷。经济政治科社历史,哲学科学文学摄影,计32科。亦有微机网络,虽居深山,天下信息易闻。

某既来为主,院隅立望龙亭,树根为桌。仰观山,俯听泉,朝望日,夜伴月,风云际会,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挖野菜,摘山果,鸡蛋豆腐,煎饼大葱,更有清炖山羊,红焖柴鸡。早喝小米粥,午饮瓜干烧酒,晚掬清泉,煮金银花茶。鸡鸣而起,吠止而眠,泉声伴耳,蟋蟀鸣窗,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入山有大圣堂,朝阳洞,多是避世之所。避世方能入书,入书始能致远,致远利于反思,反思终得升华。半生颠沛流离,从来紧随时代,毛泽东后五代大事,悉数亲历,未曾一日偷闲。今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人生两段,少时为社会与事业牵引,难避老迈与萎缩,晚时为自然与心灵牵引,终能提升与不朽。世人皆是书山出,少见晚来归书海,安得晚年外适内和,总结归纳,著书立说,体宁心恬哉?

从幼迨老,苏鲁藏京四地。自1971年来沂蒙,逾45年。山中人纯真、朴实、宽厚、善良,识久逾深。村民信我助我,我亦全力报答,以“九柱擎天”调查与“九间棚精神”名世,宋平姜春云予赞扬,三代领导同颂,一时天下舆论共攘,八方官员共拜。曾向胡锦涛面陈,嘱吾跟随发展;忆穆青以庄户记者曾勉,此生当铬。26载,笔墨随村民走,文章照片百篇。开店办厂进城,村中每遇难事,必尽全力。我实山中人,心早归山中。

我此生不息追求,刚直前行,历经磨难,几度沉浮,数感世情浇漓,然乡亲以优容抚我,龙顶山以灵胜待我,安宁最是读书处,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少小离家已近半世,学无所成,业无所就,老大徒伤,不胜惭赧。今获此等读书之境,又何以求焉?一求读书养德,君子归仁;二求读书养智,百识变通;三求读书养礼,行止有矩;四求读书养功,慧济天下。何以惠济天下?一曰社会趋势发现力,二曰国家难题破解力,三曰社会进步引领力,乃文人价值之至。

根脉绵远,深扎山中,民意真真,滋养吾身。昔曾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父母在时,常思归省。待予异日,出庙堂,退江湖。得以自遂,夫妻相随,与乡人共读,教化山村,善治一方。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相伴日月,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乙未年七月二十七日夫妇运书150箱共12000册;欲居新堂。为《龙顶山书院记》。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附:叩请黄老先生刻章并为读书志

【按语】这是1990年10月在曲阜所写,是我年轻时的读书观。思想还是朦胧状态,直到 30 年后我写《龙顶山书院记》,我的读书观才定型了。不过,在曲阜《叩请黄老先生刻章并为读书志》中,表明我的业务与人才追求。我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见解出之最快,思路最深,问题抓得最准,认识最新,以一家之言而属真知灼见,亦为天下所用。后来,我冲出新闻行当的局限,而进入思想理论界与智库,实与年轻时读书追求有关。

玉琢方能成器,人学当以自立。

吾少也贫贱,曾数月以野菜为生,然求读 心愈贫愈强。六岁即赖抹树叶、拾废纸、做小工挣钱买书。常数夜不眠,常患 眼疾,父母叹气掉泪状,至今犹记。八岁倒讲三国如流,九岁熟背毛选二十篇。身蛰居僻壤,心常在江海,虽为学童,已历览前贤。最推崇孔子、马克思、高尔基、毛泽东等苦读之人。信书籍乃进步之梯,亦萌为天下穷人志。

从戎仍志于学。由历史地理,而文学、政治、军事、哲学、新闻、经济,而思维科学, 屡读屡迷。每门学科选准一本书,学懂弄透,根基能守正;然后掌握十门功, 触类旁通,自然会创新。初时津贴六之有五购书,以至一日仅余一餐,汗衫百 洞,数年未谋影剧。然总恨时短而知无涯,从未觉苦。

现逾 30 年,日日读至凌晨,实感读书为人生第一大事。人富不在钱丰而在书多,家阔不在室雅而在才高,交友不求势大而在识广,功成不在官显而在理达天下。

吾以为读书全在于用,当扎实根基,根深叶茂具济世功底,急用先学是读书最佳途径。需要是老师指引,写作是融会方法。不唯书,不盲从,善思考, 求主见,当为时代求真理,为国家破难题。志气恢宏,胸襟豁达,为天下事, 探人世理,目标愈远愈高,读书会愈钻愈透。读书当广博精深,多读方能博学, 博学方至多智,明实质之精要,书逐越读越薄,至一目十行,一斑全貌;读书 贵在抓住根本,一个树根三个枝,莫为乱杈所迷;读书贵在认识求新,一花独 放报新春,莫随人言而从;能删繁就简,画龙点睛,才入知识之流。

读书须以 思想观点引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终而在同仁中见解出之最快,思路之最 深广,问题抓得最准,认识最新,以一家之言而属真知灼见,亦为天下所用。思路领先、慧眼独具,方入卓尔不凡之辈。

吾亦为,读书莫为方法迷,功在勤 奋,力在平时,人能静,意能专,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三绝韦编,坐破寒毡,磨穿铁砚,一时如此,亦为不易,终生如此,定能至大 成之境。

时序庚子年 9 月 28 日,适逢上海黄老先生参加孔子文化节,先生曾为毛 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米高扬、金日成、西哈努克、苏加诺、卡特诸名流刻字,系我国著名微刻艺术家,功业耀世。今亲执刻刀实为吾之殊荣, 是以为誌。 李锦)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