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静止的时光,更是无字的史书。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每处建筑都隐藏着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济南,一个诗情画意的雅致地名,一处风景优美的观光胜地。她既是历史悠远的重镇名城,也曾是引领潮流的新兴都会;既有古色古香的泉水街巷,也不缺飞檐走壁的摩天高楼。悠悠千载,没有哪座城市,能像济南这样能让泉水与城市建筑在一起融合共生、代代赓续。
回首过去,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是济南的孝堂山郭氏石祠,它历经齐风鲁雨,千年不倒。唐代,人们在大明湖上建造历下亭,诗圣杜甫在此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独特文化印记。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主政济南,修建泺源堂、历山堂等地标性建筑,济南开始演变为著名的园林城市。金元时期,人们在无忧泉边开辟万竹园,建胜概楼,大诗人元好问发出了“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的感慨!明初,济南成为省会,城墙巍峨、建筑林立,名士辐辏、气象辉煌。清末,自开商埠,跳出老城,打造新城,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留下了众多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座座新建筑见证辉煌,一张张新蓝图诉说未来,泉城大地正回响着活力四射的时代乐章。所有这些,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组成了“泉·城”文化特色景观,成为了珍贵的遗产和永恒的记忆。可以说,这些建筑和泉水一样,都是古城济南的灵魂所在。
如今,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既是历史巨变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重要事件的参与者、推动者,理应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文史资料方面的优势,为老建筑的科学保护、活化利用、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城市建设凝聚共识、献计出力。
济南市政协从1959年开展文史资料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累计征编图书120余种,期刊90多期,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建立了广泛的作者群、读者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梳理文史资料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1959年6月印行的《济南建筑史草稿》,是济南市政协最早征编印行的文史资料之一。全书系统回顾了济南建筑发展的历史,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济南地方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济南政协助力省会发展的珍贵历史文献。其中的许多内容,对今天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也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此,济南市政协把《济南建筑史草稿》重新整理出来,列入《新时代济南政协文史丛书》,希望能把这份珍贵的文史资料永续保存和利用下去。
存史资政,鉴往知来。当年,元好问在发出“济南楼观甲天下”的感慨后,又不由得反问自己如何才能“几时真作卷中人”。后来,赵孟頫追随元好问的足迹,来到趵突泉附近的著名建筑胜概楼,不由得赋诗道:“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也就是说,一旦感受到建筑的美好和活力,就会对身边的城市心存敬畏、产生认同,才能让城市舒展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人们有更多精神滋养,进而凝心聚力、共建共享。
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进程中,写下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毕筱奇 济南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