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4-10 11:23:46
  “清明时节,我和我50年前的老师陶俊峰在沂蒙山区深处的九间棚山顶上,在一起品茶饮酒,在桃花源里回顾50年来的经历,有说不完的话。”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锦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清明时节,陶俊峰到九间棚来看我。后面左上方的树,就是我家的白杨。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清明时节,我和我50年前的老师陶俊峰在沂蒙山区深处的九间棚山顶上,在一起品茶饮酒,在桃花源里回顾50年来的经历,有说不完的话。

我刚来时,盛开的是杏花、李子花。陶俊峰来时,杏花谢了,梨花开了,接着桃花宛若云霞,一片片,蔓延上山顶。接着,苹果花也开了。我们迎着每天的日落月出,行走在山野的大路上。

这些天,因为平邑是疫情高风险区。平邑城里封城、封路、封小区,山里人不得入县城,外人不得入平邑。我们在高高的山顶上,虽然是四A级风景区,但是走上几里路也看不到一个人。在海洋一般的桃花丛中,常常是我们几个人在孤独行走着。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在1989年曾把这里说成是“亚州最大的天然花园”,然而如今几万亩花园,被我们独占着,只有我们来来回回的无拘无束地走着。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我是30日回到山上的,红一片白一片,从山脚到山顶都好看。我邀请陶俊峰来,他一听说就答应了。在4月3号那天,刚刚出现几例,立即紧张起来了。在路上行走了七个小时,一路检查疫情的关卡,一路排队,一个79岁的老人太不容易了。平邑的高速出口被封,只得开往临沂,再走小道回山上。

当天,平邑就封城了。河南的焦裕锋秘书长,博山矿务局的王家祥部长,或者出门又回,或者车到曲阜而又返回河南,甚为抱憾。还有些朋友及师长,因为疫情而无法邀请,我亦抱撼。

陶俊峰老师来了,好酒好茶,一样样拿出来。山里的荠菜、蒲公英,橡椿芽、榆钱,都随着春风的唤醒来到了我们的桌上。鸡、羊、肉都是吃着野生的草而生长大的,我们这里叫做“六不用”,就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不用塑料薄膜,是纯天然的。新鲜的野菜很快地端上桌,过几天槐花也长出来了。

50年前沂蒙山的回忆

我和陶俊峰老师是1972年4月到沂蒙山来采访的,当时他和吴云龙是济南军区摄影界的两颗星。我们工程兵在沂蒙山区费县有部队,叫“劈山开路先锋连”,我陪着他为解放军画报、山东画报、大众日报搞了专题,为新华社发了稿。我当时只有20岁,随同他采访,也学习采访,学拍摄技巧,包括暗房照片冲洗。

陶俊峰年长我八岁,思维敏捷,对社会发展感兴趣,他属于“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的人。我们谈得多,也就放开了。而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1972年4月,我们在济南火车站的连椅上,认为社会主义不能这样搞下去,心怀忧患,讨论中苏关系、中美关系要换个办法,我们谈久了,也不知道火车开走了。两人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回英雄山的军区大院,我则回到西郊的段店,第二天再来沂蒙山。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1974年,我陪着陶俊峰在曲阜大成殿时的合影。

我写的《家国70年》上集《苦读记》210页至220页记录了我们初识的岁月,现摘录于后:

家国70年——苦读记

“我是一直看参考消息的,对苏联的不好,美国的好,越来越清楚。特别是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形势越来越变化。我和

陶俊峰分析,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中国会与美国和好,从学习苏联到学习美国,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中国与美国关系接近,将使中国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也期待这种变化的到来。

我们讨论认为,社会主义在哪个国家实现,还说不定呢?中国这样不行。因为我们太穷了,不是三五十年的差距。现在,中国像是在月球上,不食人间烟火似的。这种社会主义肯定不行,要变一个法子。

我说,将来我们不是社会资本主义或者叫资本社会主义,或者叫另外一个名称,这就是我与陶俊峰在济南火车站候车室等车时议论的内容。

陶俊峰说,伙家,你可以把他写出来。我说,不要命啦!他说,你搞摄影是屈才了,你应该到中央研究室去。我也开玩笑说,我如果到中央研究室了,就用红旗轿车到北京站接您。于是,两人哈哈大笑。

陶俊峰对我的了解越来越深。有一次,陶俊峰到工程兵来,到我宿舍打开门一看,他惊呆了。因为当时新华书店除“红宝书”与白色封面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外,少量黄色封面的鲁迅著作,其它就没有什么了,一点业务书也没有,没有可以学习的东西。于是,我把报纸、刊物、画报的东西剪下来,观摩学习。把这些好文章、好照片贴在墙壁上,从上贴到下面,贴了五层。上面高处是画报封面,大人头的,第二层是报纸画刊,第三层是文字报道,第四层是理论文章,再下面,要蹲下来看了,贴的是照片。每天从办公室回来,我就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看,反复琢磨。一面墙壁贴满了,就在对面贴,四面墙壁都贴满了,屋子中间有一根横拉的绳子,是挂毛巾、衣服的,我就挂上整版的报纸,又挂满了,就在对面贴上。我看完这边,再看那边。

陶俊峰进了屋子楞住了,问“在家里贴大字报?”

我说“不是大字报,是好文章好照片,我学习研究用的”。

陶俊峰问“办公室有书呀”。我回答“书上的东西太远了,这些是刚发表的,好学好用”。

陶俊峰不停地说“哎呀”“哎呀”。而在屋角上,是我的被子褥子,是用背包带用十字绑扎起来的。陶俊峰说“你把被褥扎起来,不睡觉啦?”我说自己睡觉少,总想睡,一看到床就想躺下,可是时间不够用。自己文化程度低,不多读书怎么行?躺在木板上,咯骨头疼,就不躺下了。我一天只让自己睡6个小时,到该睡的时候再把被子褥子放到木板床上。

陶俊峰回到军区到处讲,工程兵有个小李如何如何奋斗,如何刻苦,如何自律,又是如何有主见。弄得军区搞宣传新闻的人都知道了。

1975年,新华社要增加200个人,陶俊峰知道了这个信息,他已经和济南军区分社谭吉安讲了,由济南军区分社向山东分社推荐了。新华社要求是干部,25岁以下,有培养前途,不光摄影好,文字也要好。这时候我在基层锻炼,在87团8连当排长,住在黄河边上,搞训练。他征求意见问我想不想去?我想自己当了五六年通讯员,能当上记者就是终生干下去了,当然愿意了,新华社是什么地方,是穆青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地方,是中国最高的新闻机构。我和

陶俊峰说,这个地方太神圣了,能为国家做大贡献,我的理想能在这里实现,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陶俊峰说,这就不要你考虑了,能成则成,由组织定。你先不要和任何人说,看运气吧。

当时,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组织大裁军,这是全军第五次大裁军,工程兵、装甲兵要撤消,裁掉15%左右的人,也是人心惶惶的。我一边当排长,一边听济南的消息。”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1972年,我陪同陶俊峰在费县上冶韩家庄拍的照片,反映沂蒙山区军民关系的事迹。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也是我调研沂蒙50年的见证。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1972年,我陪同陶俊峰在费县韩家庄拍的照片。现在看来,这些照片的层次还是不错的。

这是当时的一段纪录,也是我们50年前结识的源头。

因为陶俊峰的推荐我得以到新华社,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更高的眼界。从此,我的新闻业务生命打开了新的一页,这是我终生铭记的。我们一起在新华社,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地奋斗。

我与陶俊峰开始亦师亦友亦同事的生活,后来,我们同时担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达14年之久。程颢说“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我亦有此幸也。

后来他到军区创作室,李存葆是主任,他是副主任。我到西藏,又到北京做理论研究,见面机会便少了。只是过年打个电话问候,以执弟子之礼。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2019年春,我到陶俊峰老师家拜年。他赠送他的书法“中国龙舞东风”。

50年下来了,经历50年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我们也都老了。我们在沂蒙山的高高山顶上合影,在一起说起从前。友谊则随着时间久远而愈深。英国人休谟说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罗兰则说“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相信。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2022年4月,在我九间棚家中,我们边喝茶边回忆50年的足迹。陶老师夸奖他的学生笑容像桃花一样鲜艳

我们在一起七天,喝酒以后喝茶,喝茶以后再喝酒,常常一两个小时而不觉。早晨、黄昏则出门转悠。交谈中,学生是他最值得自豪的谈资。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难忘岁月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陶老师是个热心帮助人的人,他培养了很多学生,有将军、解放军报副总编、新华社的分社社长、央企的老总,更多的是新华社、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大众日报的记者。他很少谈他拍过什么,获过什么奖。他更多的谈他带了多少学生,夸奖他的学生。他说起陶克与康臻的故事,从恋爱到成家,从战士到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康臻从图书管理员到央企老总,说有一个小时,如数家珍。若干年后,他亲切喊小康,而已是央企老总的康臻欣然接受,说还是喊小康好,使她想起当年。

其实,在陶俊峰老师的一生,可以用光辉灿烂来形容,他多次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他在南沙群岛上生活了四个月,迟浩田总长写信慰问;他曾经到柬埔寨的丛林,西哈努克王子曾经为他举行过生日宴会;他曾经到广西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也到过泰国的丛林。1989年的非常时刻,他也经历了。他到打过仗、开过枪的地方,有多次惊心的记录。回顾起来,在他这个年龄段,在枪声中前行的报道,是不多的。

历史为他提供的舞台,他没有辜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般的经历。后来,因工作原因,天各一方,这30年在一起的机会少了。然而,总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感情,他的行踪,我一直是关注的。

在吃饭间,在行走的山路上,他极少说自己的光辉灿烂,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他的学生,说起陶克、杜宗河、高伯海、于仁和、程鹏、陈怀军。他的下级有的当上了副省级干部,有的当上中将。在各个领域里,人才倍出。他夸奖起自己的学生,白发掩盖下的红红的脸膛,绽出的喜悦笑容,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美丽、鲜艳、温馨而甜蜜。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陶俊峰老师是进入这个境界的。

在陶俊峰的新闻生涯中,流传着许多帮助弱者的故事。残疾青年郑直“苦寻”恩人十八年历程就是感人的一幕。我看到张练武主编的“前卫报人”,记录陶俊峰以善举,改变了两个残疾人的命运。又找到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副社长罗茂夫写的《一组照片背后的风景》。陶俊峰1982年夏天报道的东平县高沟村民办教师李景春,自幼失去左臂,然而残疾儿童郑兴勇因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七八岁了仍只能在地下爬行,李景春每天接送兴勇上学。陶俊峰以《多么美好的心灵》的报道登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山东画报》《辅导员》等多家报刊上,李景春的事迹传开了,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当年喜结良缘。而陶俊峰离开高沟村回到济南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不能站立的郑兴勇联系,找到同乡并同年入伍的儿麻专家毕复海。在济南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汗流浃背的陶俊峰一手提着采访包,一手提着一大兜水果糕点,赶到火车站接站。经过毕复海的两次手术,11岁的郑兴勇终于能拄着双拐走路了。18年后,他成了有名气的书法家。他寻找陶俊峰18年。在一篇题为《难忘陶叔叔》的文章中写道:不知陶叔叔是否知道,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残疾青年正怀揣着朴素的感激之情,默念着他的恩德?最后,终于见面。罗茂夫的文章开头写到“一个人可以事业成功、仕途顺利,甚至名利双收,但最能打动人心、令人铭记终生的,却必是与人格、品质相关的事情”。在陶俊峰的人生路上,一次次说明他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人,他以大仁大义为别人带来的幸福,带来命运的转折。

他总是关心别人的人,扶持后来者的人。像他这样有爱才、用才、荐才之心,在知识分子成堆的新华社属于少数。这正是陶俊峰老师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有的人活着,让周围的人都活得不如自己,有的人活着,让他周围的人都活得比自己更好。这件事,有感情的亲近之别,有品质高下之分。而陶俊峰老师属于后者,他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是总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他总是提携后进,后进者不断超越先行者,他总是幸福的,这是上苍给他的福报。

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五次转型,而从军队通讯员转变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这是最初的一次转型,没有这次转型也没有后来的种种成功。我珍惜这次转型,从此我站到一个至高点上思考问题,有了高的平台,我的眼界就更高了,更高的理想能够展示出来。就在那以后几年,农村改革来到身边,掀开我生命壮丽的一页。所以,我感谢陶俊峰老师。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我的50年,多有遭人妒忌的经历,坎坷人生,一言难尽。遇到陶俊峰,我深感贵人相遇的一种幸运。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而陶俊峰则提掖四海英俊,实是人生之高境。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在九间棚村,每天早上7点半做核酸检查,陶俊峰也参加了。他用手机记录山村的生活。

人留人,天更留人,因为疫情原因,陶老师回不去。他怕影响我的写作,总是着急要走。我和他说,酒有的是,茶也有的是,你住个一年半载,也有你吃有你喝的。邹大姐不放心,我在电话中和她说,有李锦吃的喝的,就有老师吃的喝的,您放心好了。看不尽春天无尽的花,说不完的五十年的漫长经历,“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自是很好的晚年享受。

我们更多的是和村民在一起生活,与村民一起做核酸检查,连续四天都是早晨早早地与村民在一起排队。

陶老师保持着一个老新闻记者调研的习惯,不断和老百姓进行交谈。我们转过前山到后山。和乐村一个叫王光才的老人。说起了九间棚,好几个村庄的老百姓都和他讲有一个叫李锦的人怎样帮助沂蒙老区的人。因为我们并不熟悉,陶俊峰把我推到面前说“他就是李锦”。群众握着我的手,我在桃花园中和老乡在一起交流。陶老师也为我留下很多和村民在一起的照片。

因为疫情,陶俊峰老师在山上住着,他说怕影响我的写作,我说不要紧,难得这样。这期间,陶俊峰老师还不断地发出他的作品,都是在“今日头条”发表。每组发出之后,总有三四位诗人为他配诗。他已经是79岁的人了,仍然在散发他的光和热,他摄影生命之火,仍然在燃烧着,发出绚丽的光彩。

陶俊峰的一头银丝像白雪一样覆盖,然而脸色红润,精神更好,一天总要走上万步,昨天走了18000步,在他的那个群中,竟然排名第一。他的步伐娇健,走路轻捷,每天在桃花园中穿行,为我们捧来艺术的盛宴,他的作品有人作画,有人写字,也有人写诗,有人为他配乐。郭磊主编、张练武主编都是学养深厚之人,慧眼识珠,收到陶俊峰的稿件,总是爱不释手,精心编辑,在“今日头条”与“美篇”采用,以摄影之美,结合多种艺术之美荟萃一炉,让艺术的火焰,放出光彩。论语中有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陶老师实是臻此隹境。而他自己总是很低调,说是拍着玩的,多跑跑路,为的是锻炼身体。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我想起卢梭的话“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陶老师快80岁的人了,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以蜡烛精神,点缀人们的美好生活。继续保持业务的发挥,为正能量点火,我当为点赞。而老师是正军级待遇而退休,全无架子,还是50年前的陶记者,让村里的年轻人感到亲切而随和。

每天,村里的年轻人,与我们在一起吃饭。我是过70岁的,老师是贴近80岁了。我们的交流这50年来的经历,更多的充满自豪,觉得没有愧对人生。

人生没有虚度,我们的生命是充实的。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我们聊以自慰的是,到了70、80岁,生命之火仍然在燃烧,我们的友谊之光仍然在照耀生活。

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的友谊是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的。50年后,有此机缘生活在一起,也是人生一幸。

陶俊峰老师在九间棚

为我抓拍的几则故事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陶俊峰在九间棚村。

我们一起到刘加全家吃饭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在村口见到老党员刘加全,陶俊峰为我们留下照片。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清明时节,我为老房东祭扫,老师也伴我而行。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我串门,老师也同行。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原来,1970年刘加全在石岛当兵,与陶俊峰同在一个岛上,说起来就更亲切了。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我们一起到农民朋友刘加全家吃饭。

桃花源里访农家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和乐村一个叫王光才的老人。说起了九间棚,讲起有一个叫李锦的人怎样帮助沂蒙老区的事情。因为我们并不熟悉,陶俊峰把我推到面前说“他就是李锦”。我在桃园中和老乡在一起交流,陶老师留下照片。

 我在山中的生活,陶老师也为我留下了。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山中七日,我们拍了许多照片。九间棚的后山也很美,美得醉人。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62)| 九间棚桃花源七日记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刘雨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