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在本届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共提交了9份建议和1份议案,为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谏言。这已是她连续第10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和议案,涉及文化、教育、民生等各社会关注焦点,作为文化艺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尤其重视我国国际传播力与国际话语权问题,对我国国际传播力与外部舆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由衷地感到高兴,将这归功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国际传播投入,加快媒体的全球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指示,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刘晓静向大会提出建议《提升传播话语权 传播中国好声音》。
刘晓静首先赞扬了国家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在全球各地落地入户,并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平台开办7个外语频道,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能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这是我们在国际‘软实力’输出上的巨大成功。”同时她也指出某些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如信息传播方式较为被动,技巧性相对欠缺;内容选择与形式的开发程度较弱;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模式有限,对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足。
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国际传播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改善外部舆论环境,刘晓静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以国际社会习惯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介绍中国。刘晓静认为,国际传播应积极主动,不能用被动辩解的态度。“对于国外媒体具有目的性的报道,不能规避或进行辩解式报道,”她表示,“要通过设置自己的传播议程与议题进行展示和说明,采用海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方式与表述方式,讲好与其相关的故事。”
另一个关键是利用好意见领袖的作用。她举例说明:“如通过在中国有生活工作经历,并在相关领域(如经济、体育、艺术等)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外国人士的视角,展示中国的真实情况、发展变化,以解释一些中外差异,使海外受众更客观的认识中国。”
第二,采取多样式宣传形式,选择有吸引力的内容角度。刘晓静建议,对外宣传应避免过多的政策宣示、“灌输”式的宣传方式,在必要的新闻报道、评论形式等直接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娱乐、艺术等间接宣传形式的开发利用,发挥好文化软实力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在作品的内容选择、制作设计方面,规避意识形态风险,认清国内外受众在欣赏角度等方面的异同性。她以国内外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她发现,我国的拍摄角度相对更为宏观,偏向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发展剧情,即“以史论人”;立场导向较鲜明,剧中人物的描写,侧重英雄事迹与精神,有一定人物情感的描述,但整体更偏向一种家国情怀的表达。“如《长津湖》中对七连战士事迹的描述,国内观众易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但海外受众可能需要一定背景解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她以去年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的战争电影《长津湖》举例,并与外国战争电影对比,“欧美日韩作品的角度则更为微观,偏向对历史中的人的描述,即‘以人来论史’,通过人的经历来反映历史环境,剧中的人物描写更多侧重于亲情、爱情等人类共同的情感元素的表达或者人性的思考,如《珍珠港》这部以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电影,通过描述战争中的爱情,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因此,她建议,在作品的题材选择方面,应选择与海外受众粘合度高、具有共同价值感受的角度进行制作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
最后,充分利用非官方性质社会媒体,积极整合海外本土传播资源。刘晓静指出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全球传播的活跃区域正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非官方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官方媒体与社会媒体、官方主体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多元化的立体传播格局正在构建。”因此,她提议深度发掘官方媒体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积极整合境外本土化采编队伍等人才资源,利用海外受众熟悉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语言,增加亲和力和信任感。
另外,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社交媒体尤其是活跃在其中的民间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鼓励与支持各类‘网红达人’走向世界,通过民间网络社交方式进行传播,规避海外政策壁垒的制约,”刘晓静说,“北京2022冬奥会的宣传推广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她建议国家在这些方面有所加强:通过提供政策扶持、技术协助等方式支持本土新媒体企业在海外的发展,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合作、交换、并购等方式,积极进入海外市场,吸引海外用户,打造国际社交媒体,构建有影响力的平台渠道。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